男性怎么检查有没有性传播疾病?男性健康日这几种
男性怎么检查有没有性传播疾病?男性健康日这几种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免疫力和治疗情况不一样,临床症状也不一样,也有不少患者没有症状,仅仅通过实验室检查才发现,属于潜伏梅毒。早期梅毒多在感染二年以内发生,传染性强,伴随各种皮损表现,如斑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皮损、毛囊疹及脓疱疹等。而晚期梅毒多在二年后发生,除了会皮肤病变,还会累及呼吸道、消化道、心血管、肝脾、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腺及骨骼肌等各处改变,严重影响生命健康。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梅毒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很复杂,被皮肤科医生称为“百变星君”,一不小心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随着时代变化,人们对性的态度越发包容开放,使得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急剧攀升。
然而,性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仅仅是难言之隐,还意味着健康上的巨大威胁。鉴于明天就是男性健康日,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来为男同胞们科普这些隐藏在身边的“资深的潜伏者”。
性传播疾病有哪些?
性生活可以带来性福,也可能带来性病。根据我国《性病防治管理办法》里规定了8种性传播疾病,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包括艾滋、淋病、梅毒、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但性传播疾病不只是这些,细菌性阴道病、阴虱、疥疮、乙型肝炎等20多种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也被列入广义的性传播疾病。
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很复杂,被皮肤科医生称为“百变星君”,一不小心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早期梅毒多在感染二年以内发生,传染性强,伴随各种皮损表现,如斑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皮损、毛囊疹及脓疱疹等。而晚期梅毒多在二年后发生,除了会皮肤病变,还会累及呼吸道、消化道、心血管、肝脾、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腺及骨骼肌等各处改变,严重影响生命健康。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免疫力和治疗情况不一样,临床症状也不一样,也有不少患者没有症状,仅仅通过实验室检查才发现,属于潜伏梅毒。
淋病
1879年,奈瑟(Neisser)发现了淋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淋病的病原体也被命名为淋病奈瑟菌。淋病菌可侵犯尿道、前庭大腺、子宫内膜及输卵管,并能移至关节腔、心包、眼结膜等处。主要表现为表现为急性化脓性炎症,引起尿急、尿频或尿道刺痒感。尿道分泌物开始为黏液性,量较少,数日后出现大量脓性或脓血性分泌物。潜伏期短,平均3到5天。
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平均潜伏期在3个月左右。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外生殖器、肛周的单个或者多个细小丘疹,逐渐发展为乳头状、鸡冠状 、菜花状或团块状赘生物。
事实上,HPV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感染,这类病毒除了可诱发尖锐湿疣,也是宫颈癌、肛门癌、阴道癌、阴茎癌等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
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是单纯疱疹病毒( HSV )感染、梅毒和软下疳导致,主要还是 HSV 引起,初次感染的平均潜伏期在3到5天,初起为红斑和丘疱疹,很快发展为集簇或散在的小水疱,2到4 天后破溃形成糜烂或浅表溃疡,有烧灼感和疼痛。也有很多人感染后并不出现临床症状,但传染性还在。可自行恢复但容易反复发作。
在此提醒大家一下,私密部位长“异物”,未必就是性病导致的。单靠自己肉眼判断难以确定,最好交给医生来鉴别判断。
艾滋病
艾滋病 (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毒特异性地侵犯人体免疫细胞 ,从而引起一系列条件性感染或肿瘤 ,病死率极高。虽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不过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ART)减少病毒复制,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性传播病虽然不止以上这些,但是临床的筛查主要针对以上几种发病率高,对健康影响较大的疾病。如果真的检查出来不幸中招了,请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该吃药吃药,该打针打针,该烧掉烧掉。千万不要通过网络搜索,或者去私人诊所治疗,往往钱花出去了,病没治好还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另外,如果你有伴侣,也请带上你的另一半去检查,一起治疗。
当然最有效预防感染性病的方式还是——
首先,要保证性行为安全卫生,洁身自好,不滥交;
其次,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
最后,平时去医院看病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降低医源性感染的概率。
*除标注外,文中图片源自摄图网,已获平台授权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 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20年)[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 53(3):168-179. DOI:10.35541/cjd.20190808.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性病委员会. 中国尖锐湿疣临床诊疗指南(2021完整版)[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1 35(4):359-374. DOI:10.13735/j.cjdv.1001-7089.20210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