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确实如此。抗日战争胜利时,我党虽已建立众多抗日根据地,但各根据地之间被国民党势力分割,力量较为分散,对作战十分不利。毛泽东率先看好若能成功占据东北,这样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走,整整花了林彪20多天。林彪(左)和毛泽东(右)彼时,中国刚取得八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久,举国上下尚沉浸在喜悦之中。但共产党和国民党,已经围绕诸多“日占区”的占领和归属开始较劲。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东北地区。

1945年9月23日,林彪正星夜兼程赶往山东。

这天,他刚到河南濮阳,突然收到新命令,令他立即调头北上,加急前往在冀东玉田的冀辽热军区司令部(今河北玉田)。本来此行,他是受毛泽东委托,前去就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

此时的这条命令,让林彪在心里连连叫苦。因为他既不知道为何要北上,也不知道要指挥什么部队、打什么仗。

军令如山,林彪也无法多想,只能按照上面安排的路线,先骑马再坐车最后步行到玉田。

这一走,整整花了林彪20多天。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1)

林彪(左)和毛泽东(右)

彼时,中国刚取得八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久,举国上下尚沉浸在喜悦之中。但共产党和国民党,已经围绕诸多“日占区”的占领和归属开始较劲。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东北地区。

毛泽东率先看好若能成功占据东北,这样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确实如此。抗日战争胜利时,我党虽已建立众多抗日根据地,但各根据地之间被国民党势力分割,力量较为分散,对作战十分不利。

当时的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等,不仅相互串联、交通十分便利,且拥有全中国最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生产体系。若能成功占领此地区,我党更可形成背靠苏联、蒙古的有利态势,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于是,趁国民党尚在以主力部队占据南方重要城市时,从1945年9月中旬开始,我党的部队开始陆续向东北集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决定派他的心腹爱将林彪去东北。

不过,国民党很快察觉到我党部队在东北招兵买马的消息,随即反应过来。从1945年10月中旬也开始向东北集结主力部队。

眼看着对东北的争夺要失去“先发制人”的优势,毛泽东心里十分着急。

可偏偏这时,林彪却“失联”了!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2)

举国欢庆抗战胜利

林彪去哪里了?在延安的毛泽东心急火燎。

刘少奇也千里传电报追问林彪,问后者知道中央要他赶紧去沈阳的消息吗?

其实,林彪刚到玉田不久,就收到了继续北上去沈阳的消息。

可因为没有携带电报机,一路又没有经过大的军区,导致他半个月没有办法联系上中央。

那时的林彪还不知道,这样的尴尬情况他此后还将经历很多次。

而等到他在1945年10月29日终于抵达沈阳时,我党部队已经跟国民党部队在山海关一线打起来了。

就这样,林彪在一路匆忙中踏上了令他日后大显神威的东北。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3)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战士所使用的电报机

7天前,1945年10月22日,林彪尚未到位,毛泽东已任命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

此时,我党部队已陆续在东北集结将近10万人。

但东北对我党部队来说,仍是一片不甚了解的“空白地带”。

集结前,我党部队收到的消息是东北遍地是物资,枪炮随地捡,白面随便吃,以至于不少部队将宝贵的战斗物资留给了沿途的兄弟部队。

可真的到了东北,战士们傻眼了。

在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发给中央的电报中,他说在一个据说藏有10万支枪的军械库,最终收获与传闻数量大相径庭。比如,曾克林部队的编制当时已从1500人发展到37000人,但只有400把轻重机枪,且子弹数量稀少。

更混乱的情况是,由于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满洲省委组织被日军破坏,且东北抗日联军被挤压到苏联境内,导致东北百姓、旧警察和被解除武装的“满洲国”伪军都将国民党视为“正统”。再加上苏联“趁火打劫”不断转运、拆卸日军遗留物资,导致我党部队在东北开展工作异常困难。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4)

身着国民党政府制服的伪满洲国警察

彭真将这种情况形容为“有头无脚”,即除了众多紧急前往东北的军政领导人自己,手下都没什么可以调用的人。

林彪,这个从河南一路赶到东北的司令,此时也形同“光杆”。

虽是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因散落在东北各地的我方部队之间电台型号各异,导致他无法实时指挥部队。

而从1945年10月下旬开始,国民党部队已经在美军军舰、运输舰的帮助下,全副武装地在秦皇岛陆续登岸。

从10月30日到11月8日,我党部队与国民党13军在秦皇岛到山海关一线开展了几场试探性的小型战斗,均以我党部队小胜而告终。

但随着刚刚履新的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的到来,战局被迅速扭转。

在出发到东北前,杜聿明在重庆给蒋介石说:要接收东北,非用武力不能解决。

因此,虽初来乍到,杜聿明立即整顿国民党13军,并下令在11月15日对我党部队展开总冲锋。

11月的东北深秋,天气严寒。我党部队装备严重不足,在东北也没有“解放区”民众的补给支持,很快就被装备精良的国民党13军打得一退再退,最终以保存有生力量的形式在11月16日主动撤出了山海关。

由此,国民党进入东北的大门被打开。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5)

杜聿明

在国民党部队进攻山海关时,林彪在干什么呢?

这时的他,正在锦州司令部。

锦州,这个三年后将成为东北解放战争胜负手的地方,此时林彪却一秒钟都坐不住。

按照毛泽东的命令,他要等待黄克诚、梁兴初的部队到来后,在兴城、锦西一带与杜聿明率领的国民党部队展开决战。

而在那之前,林彪手里依然没有一兵一卒。这“光杆司令”当的,林彪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山海关失守的消息传来,林彪立即前往锦西、兴城一带查勘地形。

可他望穿秋水等来的却是疲惫不堪、装备凌乱、战斗力降到冰点的队伍。

看着时值深秋却仍然穿着单衣、单鞋的战士,本来身负在东北破局重任的林彪,此时却一筹莫展,徒呼奈何。

显然,硬着头皮跟国民党部队正面硬刚无异于“自杀”,意识到这点后的林彪,决定主动放弃锦州,继续撤退,从而避免仓皇迎战中被各个击破。

可锦州司令部里的电台无法与其余部队联系,他只能请求中央军委转达这一信息。

随后,他前往锦西江家屯,准备和黄克诚率领的从河北玉田急行军赶来的部队汇合。

作为中共中央当时向东北派遣的人数最多的部队,黄克诚此时一肚子气:

“说好的东北遍地是枪、白面随便吃呢?”

黄克诚生气也有理由,因连日秋雨急行军,造成部队减员4000余人,而抵达锦西后,所期待的休整也完全没有指望,没吃的、没穿的、没有群众、没有经费……

林彪,此时也在焦急地等待黄克诚的部队。

可左等右等,依然不见黄克诚的部队,林彪只能指挥手上的梁兴初部队,先从侧面打击国民党部队。

但稍微打了一下,林彪就又主动收手了。

在这紧要关头,问题依然出在电报上,他不仅联系不上黄克诚的部队,还无法与延安取得联系。一周的时间,未发出的电报积累了厚厚一摞。因此,在无法探清敌情的情况下,他决定“先斩后奏”地放弃原本的锦州决战计划。

等到黄克诚终于和林彪联系上时,他才知道林彪此时已是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而他们各自的驻地之间原本只相距不到20里地。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6)

锦州老城楼

这就是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到年底,我党部队在接收东北初期所遭遇的真实困境。

因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中国由国民党政府出面签署,故在抗战胜利后享有在接收“日占区”上的“正统名义”。

同时,苏联、美国在关于战后中国的问题达成“红军不入关,美国不登陆”的默契。

美国虽于当年9月中旬单方面打破这一约定,但苏联依然面临来自美国、国民党政府的双重压力,尤其担心因支持中国共产党接收东北而在国际上陷入被动地位,故种种内外因素叠加之下,我党部队在东北一时陷入困局。

山海关的炮火一响,苏联彻底翻脸,要求中共中央东北局退出沈阳,声称若不主动走,就要用坦克赶走。

雪上加霜的是,在延安的毛泽东,因连日操劳过度突然病倒。

群龙无首的状态下,中共中央东北局不得不在当年11月26日撤出沈阳。

当年9月,中共中央针对接收东北制定的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策略,即以占领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为主,但眼下的情况已然表明该策略失效。

对林彪来说,来东北后,兵没怎么带、仗没怎么打,整个人就是到处跑。

如今,山海关失守、锦州撤退,连中共中央东北局都退出了沈阳,群众不理解、苏联撕破脸,而国民党部队正步步紧逼……

这让林彪和我党在东北的10万部队统统陷入一种何去何从的茫然之感。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7)

《波茨坦公告》

当时,林彪带着黄克诚、梁兴初总计3万余人的部队正驻扎在锦州外围。

虽然“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策略已失效,但林彪、彭真、罗荣桓等依然没有放弃重新夺回东北大城市的念头。

时节已是冬天,寒风肆虐,林彪只能和部队“蜗居”在郊野。军费严重不足,他们只能给当地老百姓“打白条”买粮食,可国民党反动分子趁机挑拨,导致军民之间互有埋怨。

局面难破,林彪的焦虑写在了脸上,他不断给延安发电报,反馈眼下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在此局面下,中共中央是清醒的。毛泽东虽仍在病中,但刘少奇等冷静分析各种情况,最终提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建议,即主动撤离东北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供国民党接收,而我党部队则再次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最终,毛泽东亲自拍板同意这一策略。

当年12月28日,毛泽东关于东北破局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出台。

文件要求东北局抛弃不愿到离大城市很远的地区去的想法,而是主动扎根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并且要将群众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争取他们的支持,做长久作战的打算。

混乱之中,毛泽东的这一文件给东北局指明了方向,从国民党部队的封锁线中撕出了一个小口子,但要全面破局,林彪和东北局还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8)

毛泽东

1946年1月初,按照中共中央“分散安家”到国民党封锁线后“大闹天宫”的策略,林彪带着两支部队来到沈阳附近的小县城——法库,在一个叫秀水河子的镇上驻扎下来。

林彪在此终于可以好好整顿部队,而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这一纲领文件的指示下,他迅速开展起打地主、清汉奸、除恶霸的运动。

仅仅半个月时间,就让当地群众完成了从冷眼旁观到开门迎接的转变,初步完成争取民心、扎根休整的目标。

彼时,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国共和谈朝着“表面向好”的态势转变,双方在1946年1月10日签署停战协议。

但仗着这一协议,蒋介石却依然向东北大肆增兵,在中共中央以和为贵的“退让”中,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沈阳以西及辽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

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让林彪在东北地区以一场速战速决的大战煞一煞国民党部队的“威风”。

这就是秀水河子战斗。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9)

秀水河子战斗图

参加这场战斗的我党部队,主要由梁兴初带领的山东1师和彭明治带领的新四军3师7旅组成,属于我党当时在东北能派出的最强力量。

战前,林彪将这场战斗定义为歼灭战,即待国民党部队在秀水河子兵力分散时,寻找机会将其一举歼灭。

2月13日,秀水河子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1师和7旅的战士们握着已经冻成冰棍的枪,静静等待着。

对面阵地里,是配有山炮连的国民党13军89师两个团。他们不停地发射燃烧弹,将秀水河子照亮的如同白昼。

当晚22点,总攻开始。在林彪“一点两面”战略下,1师和7旅相互钳制国民党部队,给后者好好上了一堂战术课。

第二天(14日)天还没亮,战斗以我党部队的胜利告终,一举消灭了敌方的四个营,击毙500余人、俘虏800余人,缴获机枪、步枪、弹药、汽车等若干。

我党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样子,与灰溜溜的国民党俘虏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是我党部队进入东北以来,迄今打的最漂亮的一仗,大大提升了我党东北各部队的士气。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10)

秀水河子战斗前我党某部战士合影

秀水河子战斗虽获胜,但纵观当时整个东北地区,除了林彪率领的这支精锐,我党其余部队依然存在驻地分散、军心不齐、战斗力高低不一、装备薄弱等问题。

尤其是,虽然《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已经下发,但由于时常转移,导致文件精神不能有效传递到各部队并贯彻下去。

这些问题,为林彪随后在四平经历的那段最灰暗的日子,埋下了重重伏笔。

四平,是通向南满、西满和北满的交通要塞,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11)

四平保卫战

1946年3月起,苏联军队开始撤军,包括沈阳在内的诸多城市一时变成“军事真空”。

毛泽东预判,四平将成为国共双方在东北地区的争夺重点。

彼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已有撕毁和平协议的趋势,为大局考虑,毛泽东派林彪到四平继续打击国民党部队,从而争取和平可能。

为此,毛泽东专门交待“不惜以重大伤亡”争取胜利。

于是,林彪“四战四平”的第一次战斗,在3月17日打响。

这场战斗的结果以林彪取胜结束,但深谙“和平绝无可能”的林彪知道,他们此时只是赢在了战略先机之上,而待国民党卷土重来,对四平的保卫战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果不其然,仅一个月后,对国民党部队此一时期在东北的表现大为不满的蒋介石,让刚做完肾病手术还在休养的杜聿明,立即返回东北。

4月16日,杜聿明抵达沈阳,林彪在东北的最灰暗的一段日子开始了。

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国民党新1军开始向四平方向集结。

预感大战即将来临的林彪,赶紧要求附近的我党部队迅速赶来支援。

很快,四平便汇集了黄克诚的三个旅、万毅纵队、梁兴初的山东1师、罗华生的山东2师、杨国富的两个旅、邓华的保1旅,再加其余支援部队,总数计8万人。

这是迄今在东北爆发的国共双方部队最大规模的正面对决。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12)

第一次四平战斗前,我党部队正在集结

这一时期,毛泽东坐镇延安,对东北局势展开了一系列深刻而细致的观察,并将在此后一举扭转整个东北地区的局势。

四平保卫战前夕,4月18日至26日,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部队连续9天冲击冲击我党部队在四平的防线,但其攻势一一被我方化解。

闻此,毛泽东内心很是欣喜,但他同时冷静地指出我党部队在东北作战时,常因轻敌而造成与敌军开展正面对峙互博的状况,由此得不偿失。

言下之意便是:林彪,你们要冷静啊,切不可好大喜功。

林彪心中当然有数。

在他看来,尽管他们获得了四平保卫战第一阶段的胜利,但若国民党部队和在南满的部队集结,并与目前在四平的国民党部队汇合,其军备碾压之强大实力,是远非在战术运用层面所能弥补的巨大差距。

5月15日,在短暂的停战间隙之后,四平保卫战第二阶段正式开启。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13)

四平保卫战前,我党部队正在挖掘战壕

如林彪所预料的那样,国民党方面此次纠集10个师的主力部队到四平,由杜聿明亲自坐镇指挥。

毛泽东看着四平焦灼的战况,其再次发挥战略家的长远目光,从敌我双方悬殊的军事力量出发,决定发布一项重要任命。

5月1日,毛泽东告知全党、全军,将东北的军事指挥权全部交给林彪,且要求东北各部围绕在林彪的统一指挥下展开斗争。

对于这一任命,林彪直到四平保卫战结束之后才明白其中深意,此刻他正忙于在前线对付来势汹汹的杜聿明部队。

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国民党部队兵分三路,从左翼、右翼及正面同时发起直指四平的进攻。

尽管林彪和战友们使出浑身解数,但面对国民党部队10个师地面攻击和众多飞机、坦克、大炮的地毯式轰炸,尽管英勇作战却还是力有不逮,最终在5月18日全部撤离四平。

四平保卫战,林彪败了,且我党部队损失惨重:黄克诚部、万毅部等彻底失去战斗力,其余部队亦伤亡惨痛,整体伤亡在8000人以上。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14)

电影《喋血四平》剧照

从锦州撤退,再从四平撤退,尽管中间获得过几次中小型战斗的胜利,但林彪此刻心里不是滋味。东北情况之复杂,远超他的想象。

林彪苦苦思索在东北破局的方法,却在四平保卫战撤退后,面临整个东北解放区被国民党部队掐断、分割为南满、北满的不利局面。

一个拳头被分成了两半,林彪此时的心情是阴郁的。

偏偏这时,林彪手下的作战科科长王继芳突然叛变,其随身携带的诸多机密文件,让林彪和整个部队的真实实力犹如被“扒光衣服”般暴露。

王继芳叛变发生在1946年5月19日,而自5月21日起,国民党部队随即对我党部队展开了大肆追击和围剿,企图一举将我党部队截击在松花江南岸。

此刻,林彪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部队被打得跑的跑、散的散,全军手足无措,情况十分严重。

这是我党部队10万大军闯东北以来最危急的时刻,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看着林彪和东北局干部发过来的一封又一封电报,同样陷入沉思。

他知道,如今我党部队在东北遭遇的困境跟林彪关系不大,其根本原因既有苏美双方在中国的博弈和国民党部队的步步紧逼,同时还有我党部队仓促进入东北后,对陌生的东北地区认识不足,且未能统一作战思想、来不及争取民众支持等。

尤其是,在国共双方来回拉扯的和平谈判中,东北往往都成为谈判桌上的关键砝码,往往会因为谈判局势的演变而采取打或者不打的决策,导致本就装备不足、士气低下的部队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之中。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15)

东北战场上的我党部队战士

因此,毛泽东此刻做了他针对东北地区最重大的一个决定:调整东北局领导班子,让林彪成为领导整个东北局的“一把手”

事后证明,毛泽东的决定是英明的。

这不仅救林彪和东北局于水火之中,更一举扭转了整个东北战场的局势。

1946年7月初,林彪召集新的东北局领导班子,在哈尔滨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规模空前,且是一次剖析东北战斗胜败经验的大会,更是一次统一思想的大会。

会上,林彪和与会者们条分缕析了从进入东北以来的得失进退,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我党部队在东北地区的“名”与“根”的问题。

这次会议的成果,就是后来被称作《七七决议》的文件。

但在正式发布前,毛泽东对原文件做了相当细致的调整,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将我党部队在东北的战斗,明确表述成自卫战,全面强调了我党在东北的自主性和正义性,即“师出有名”。

其二,将我党部队盘活整个东北局势的关键举措,明确为必须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同时坚决要走进广大的小城市和乡村,建立“我们自己的家(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即“打人民战争”。

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林彪打不开东北局面)(16)

东北地区的土改

由此,我党部队从前期经历的种种曲折、混乱之中,开始有了明确的工作方针和作战方针,一场席卷东北的土地改革、剿匪运动和根据地建设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

这期间,有超过12000名干部在东北各地下乡抓群众基础建设,成为继1945年十万部队闯关东之后的第二个高潮。

此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

林彪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继而筹划大获全胜的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直至解放全东北的辽沈战役开打。他将以前失去的阵地又一个个夺了回来,而人民战争的力量,已然不可阻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