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族部落电影排行(非洲村成本1000块的电影)
食人族部落电影排行(非洲村成本1000块的电影)妥妥的一场视觉盛宴,加上后期的四毛钱特效,几个小时就能拍好一部电影,这一会是中国功夫的巅峰对决,一会又是欧美大片的激烈枪战,
非洲小村子拍电影成本不到1000块人民币,
某些烂片导演不脸红吗?
你知道乌干达人是怎么拍电影的吗?
他们只用一台简陋的摄像机,
几个小时就能拍好一部电影,
这一会是中国功夫的巅峰对决,
一会又是欧美大片的激烈枪战,
加上后期的四毛钱特效,
妥妥的一场视觉盛宴,
而这虽然这不是真实战斗,
但的确是一场真实的拍摄。
美国有好莱坞 印度有宝莱坞,
现在非洲乌干达的瓦拉莱坞,
正在冉冉升起,
瓦拉莱坞 位于乌干达首都郊区,
一个名叫瓦卡里加的贫民窟里,
这是这个国家唯一的影视基地,
大概就相当于我们国的横店,
而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已经有数十部动作大片在这里诞生。
纳布瓦纳就是这些电影的导演,
他今年45岁,
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瓦卡里加人,
因为热爱中国功夫和欧美大片,
纳导从2008年就开始拍电影,
当然和今天动辄上千万投资的大制作不一样,
身处贫穷、动荡的乌干达,
他只能走上另一条道路,
那就是零布景和零服道化,
每部电影的投资不超过1000元,
他的演员包括男女主角,
都是贫民窟里的当地普通人,
平常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
等到下班之后,
还有每周的固定时间,
他们就聚到纳导家里,
跟着他一起排练、拍摄。
同样因为没钱 ,
纳导的电影根本没有布景,
直接就在贫民窟的房子里开拍,
连电影里的道具都是他和“道具师”,
也就是一个小商贩一起制作的,
在纳导的工作室里,
摆满了各种“破烂”,
这些都是纳导的心肝宝贝,
其中有用木头做的步枪,
还有十分拉风的转轮机枪,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个转轮机枪竟然还有小小的机关,
能发射木头做的子弹,
当然这些还都是小意思。
纳导最得意的道具,
还是家门口的一辆直升飞机,
这是他亲手打造,
几乎在每部电影里都闪亮现身,
曾经他用特效让直升机撞了大楼,
虽然效果比五毛钱特效还差一毛,
但当地人却纷纷拍手称奇,
警察局长甚至把他带到警局问话,
因为局长怀疑他,
是真的把那栋楼给撞毁了,
这里说到特效,
也算是纳导的一项绝活。
以前经常嘲笑国内的影视制作简陋,
但不知道为什么,
此时看纳导的作品,
竟觉得返璞归真还挺有味道,
大概是他的路子实在太野了。
直升机特效
在2008年纳导拍第一部电影时,
他只有一个小摄像机,
拍了几个小时就拍好,
加上剪辑最后只用了几天,
而几年过去,
他的拍摄条件依旧无比简陋,
因为只有一台摄像机,
演员们常常要把一个动作重复很多遍,
这样纳导才能从不同角度剪辑,
更糟糕的是,
因为唯一的一台电脑内存太小 常常死机,
所以每拍摄一部新电影,
他都必须先删除上一部电影的素材,
可以说 ,
纳导这个导演真的不容易,
他一个人干着三个人的活,
编剧、摄像和后期一样不落。
但非洲的男人怎么会轻易认输,
因为心中的电影梦,
纳导一直坚持了十几年,
至今 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团队,
拍摄了50多部电影,
从僵尸大战功夫小子到叛乱的暴徒,
从充满巫术的当地传说,
到枪林弹雨的警匪大片,
可以说,
纳导 把魔幻现实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也充分展现了非洲大地的兼容性,
而在这种种的文化碰撞中,
纳导最喜欢的还是中国功夫,
他小时候看中国香港的动作片,
从那时 就对电影着了迷,
下定决定拍一部这样的动作片。
眼前这个小伙子一身好功夫,
他的名字叫做马努,
就是纳导功夫片里的御用主角,
马努从小就喜欢李小龙,
因此他自学了一身中国功夫,
在贫民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光是看着一身腱子肉,
就知道他是个练家子,
事实上马努的确武艺不凡,
每次电影需要高难度动作,
都需要他来做武术指导,
或者干脆做替身,
虽然现在拍戏赚不了多少钱,
但马努却十分乐观,
他坚信只要自己一直坚持,
迟早能拍出优秀的功夫电影,
或许也真的有一天,
我们能够在荧屏上看到他吧。
另一边有这样一个得力干将,
纳导也觉得自己未来可期,
随着他的影响力在当地不断扩大,
许多身怀功夫梦的孩子,
纷纷投到了他的门下,
在马努和另一个武术指导的帮助下,
这些孩子都学起了中国功夫,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
几乎每天都回来学习武术,
马步一扎就是满头大汗,
只要能够学好中国功夫,
这些孩子就有可能成为纳导,
未来的得力干将,
这不仅仅是他们的梦想,
也算是一种出路了。
与此同时 虽然电影很受欢迎,
但以此为赚钱并不容易,
本国的电影发行公司,
看不上这种原创的草根电影,
所以电影完成后,
所有的主角都要穿上电影里的装备,
然后挨家挨户的上门兜售,
什么偶像包袱根本不存在,
得有人看才重要,
现在对于他们来说,
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和打出名气,
因为拍摄设备老化严重,
后期设备也十分落后,
所以纳导拍电影十分受影响,
虽然他花了不少钱去学习后期,
但无奈还是被设备拉后腿。
现在他只能通过批量产出电影,
来打响招牌,
幸运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
纳导的电影逐渐有了水花,
有人把他的电影发到网上,
逐渐吸引来一些粉丝,
虽然很多人是来吐槽他的,
纳导却并不在乎,
他说只要有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电影,
并且关注他们那就够了。
通过网络视频获得的收益,
他全部拿来更新了硬件设施,
也有人在网上建议他,
应该拍一些非洲的贫困,
那样才更会有市场,
但是纳导却始终没有这样做,
他说他想告诉观众的是,
非洲不仅仅有贫困和混乱
也有他们这样的热血和梦想,
与此同时,
还有人指责他拍的东西太血腥,
但面对这样的质疑,
纳导却没有一点生气,
说 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乌干达的历史。
原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乌干达一直活在伊迪·阿明的统治下,
熟悉非洲历史的人知道,
阿明 是非洲三大暴君之一,
以吃人肉闻名非洲世界,
而在他的暴虐统治下,
乌干达民不聊生,
纳导的父母就是在那时,
被突然上门的军警无辜处死,
除此之外,
他还见过更多悲惨和血腥事件,
几乎可以说数不胜数,
俗话说艺术源于现实,
他的电影虽然有夸张魔幻的地方,
但都是取材于现实,
也一直遵循的是这个原则,
所以纳导并没有改变自己的风格,
坚持做自己,
总体看来 他这个导演虽然并不专业,
但却拥有比专业导演动人的坚持。
有人说 他是“非洲的昆汀·塔伦蒂诺”,
但他自己觉得 自己在做的,
只不过是实现了童年时的梦想而已,
虽然身在贫民窟,
但他和伙伴依旧不放弃梦想,
贫穷、艰苦、毫无经验和资源,
都不能阻挡他们的步伐,
相信终有一天,
他能够拍出优秀的电影,
走出非洲 走到世界眼中。
不知道某些烂片导演看到这一幕,
是不是羞红了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