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A. 土壤黏粒比重高 B. 土层薄C. 成土速度慢 D. 土壤表层盐分含量高3.与黑色土相比,红色土①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②枯枝落叶集中于表层 ​​​​​​③雨水淋溶作用强 ④距离成土母质近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色土是指在中华大地上,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选取的青、红、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据此完成下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小题,共100.0分)

自然状态下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取决于当地生物、气候等条件。下左图示意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占比垂直分布,下右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2)

  1. 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占比曲线I、II、III对应的分布地区依次是( )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丙、甲、乙 D. 乙、丙、甲

2.II曲线在深度达到20cm左右时,有机质含量比重骤降的主要原因是( )

①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②枯枝落叶集中于表层
​​​​​​③雨水淋溶作用强 ④距离成土母质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色土是指在中华大地上,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选取的青、红、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据此完成下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3)

3.与黑色土相比,红色土

A. 土壤黏粒比重高 B. 土层薄
C. 成土速度慢 D. 土壤表层盐分含量高

4.改良红色土壤以满足耕作需要的合理措施是

A. 引淡淋盐 B. 增施绿肥 C. 引水灌溉 D. 平整土地

生物结皮是由微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科研人员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丘上栽植植物进行固沙,随固沙时间的增加,土壤生物结皮及表土层厚度增加,影响到植被的生长。研究人员对降雨后流沙和生物结皮土壤的蒸发量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见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4)

5.第一阶段,生物结皮土壤蒸发量与流沙蒸发量相比有较大差异,是因为生物结皮土壤

A. 雨水下渗慢,表面水分保持时间长 B. 地表更粗糙,风速慢
C. 地表更干燥,表面水分保持时间短 D. 比热容增大,增温慢

6.第二阶段,生物结皮土壤蒸发量迅速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

①生物结皮表面水分在第一阶段已被大量蒸发 ②生物结皮土壤持水量下降

③生物结皮覆盖在土壤表面,束缚住水分 ④生物结皮土壤土层厚度下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7.随着固沙时间的增加,当地植被生长良好,是因为生物结皮

A. 增加土壤矿物质 B. 提高土壤温度 C. 增加土壤有机质 D. 增加土壤疏松度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完成下列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5)

实验相关数据表

土壤质地(%)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9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2)

47.3

201.2

15.7

76.9

8.甲土壤属于( )

A. 砂土 B. 壤土 C. 黏土 D. 粉土

9.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 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 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 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 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从北到南,宁夏地区的年降水量增加,海拔也逐渐上升。在其北部形成荒漠草原(DG),中部形成典型草原(CG),南部高海拔地区形成草甸草原(MG)。荒漠草原年均温较高,草甸草原降水量较大。有研究表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OC)对温度、湿度具有很强的敏感性,提高温度或土壤湿度均舍加速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如图为宁夏地区各草地类型不同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图。据此完成下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6)

10.在各草地类型不同土层之间,土壤OC的含量()

A. 荒漠草原始终最高 B. 荒漠草原始终最低
C. 典型草原始终最高 D. 草甸草原始终最低

11.在草甸草原(MG)的不同土层之间,土壤OC含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0~20 cm土层温度高 B. 0~20 cm土层湿度高
C. 20~40 cm土层温度高 D. 20~40 cm土层湿度高

12.假设降水条件不变,如果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宁夏地区土壤OC含量最可能的变化是()

A. 各草地类型不同土层都增加 B. 荒漠草原不同土层都增加
C. 典型草原不同土层都增加 D. 草甸草原不同土层都增加

西班牙东南部M地区(下左图)是西班牙土地最贫瘠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改良(下右图)、建造大面积日光温室等措施发展农业,使其成为欧洲蔬菜和瓜果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有欧洲“菜篮子”之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7)

13.与该地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相符合的是

A. 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有机肥
B. 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沙土
C. 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
D. 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

14.每年夏季七八月份,当地农民用塑料薄膜将温室土壤全部覆盖,膜下灌水闷棚,撤膜后才开始种植蔬菜。这种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

A. 杀死土壤细菌 B. 提高土壤肥力 C. 提高土壤含水量 D. 提高土壤含氧量

15.关于M地农业生产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冬季日光温室可改善温度条件,抵御严寒霜冻
B. 细颗粒黏土通气透水性好,利于作物根系发育
C. 表层沙土可增大气温日较差,提高农作物品质
D. 夏季日光温室可加强日照条件,提高生产潜力

川西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氮、磷成分含量大体呈现出高海拔高于低海拔的规律。土壤中的氮主要由植被对空气中的氮的固定,随后在土壤中分解累积而来。在高寒山地,阳坡的氮含量高于阴坡。土壤磷的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磷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生态系统从一开始就有固定的磷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与阴坡相比,导致阳坡土壤氮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是( )

A. 温度 B. 水分 C. 风速 D. 坡度

17.下列关于土壤磷含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土壤中磷含量增加
B. 低海拔地区植被生长茂盛,对土壤中磷的消耗大
C. 高海拔地区岩石风化作用强,土壤含磷量大
D. 土壤水分增加,土壤中含磷量增加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丝绸曾经是中国独有的特产。因其纺织工艺复杂、文化底蕴深厚、手感光泽独特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曾是价值昂贵的服饰用料,是西方各国很早就从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之一。但随着殖民主义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到来,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各国输入丝绸量迅速减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8.桑树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江淮和珠江等流域。可见桑树属于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硬叶林 D. 针叶林

19.近代以来从中国输往西方各国丝绸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

A. 丝绸生产技术广泛传播 B. 西方各国的贸易保护
C. 服饰用料多元化 D. 丝绸之路因战乱而中断

20.过去丝绸上的装饰图案是用针线手工绣制,而目前多由数控机床进行批量生产。导致这一变化根本原因

A. 劳动力成本上升 B. 劳动力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C. 手工技艺缺乏传承 D. 生产质量标准化的推行

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植被的天然分界线之一。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每年夏初开紫花,秋季叶子变黄。某科考小组调查发现,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下图示意该小组调查区域内丹霞梧桐分布情况。据此完成小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8)

21.丹霞梧桐的特征可能是( )

A. 四季常青 B. 根系发达 C. 喜阴喜湿 D. 耐盐耐碱

22.野外调查丹霞梧桐植株数量的最佳月份是(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乌拉尔甘草是荒漠地区优良的药用和防风固沙草本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地下20—80cm,水分条件是影响其生长的关键因素。某研究团队在宁夏盐池县将同一地块分为5份样地,分别种植不同密度的乌拉尔甘草。下图示意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乌拉尔甘草生长初期(5月)、末期(10月)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及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的垂直分布。据此完成问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9)

23.该地块土壤含水量变化最大的深度是

A. 20—40cm B. 40—60cm C. 60—80cm D. 80—100cm

24.乌拉尔甘草生长初期种植密度小的样地土壤平均含水量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植被蒸腾量 B. 地表蒸发量 C. 土壤透水性 D. 季节降水量

25.推测该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协调的乌拉尔甘草种植密度是

A. 120 000株/hm2 B. 150 000株/hm2
C. 180 000株/hm2 D. 210 000株/hm2

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立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0)

26.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 落叶阔叶林 B. 常绿硬叶林 C. 针叶林 D. 常绿阔叶林

27.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 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 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 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 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雪线是指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的界线,林线是森林分布海拔的上限。有科学家发现:林线与最热月的平均气温10℃等温线非常吻合。下图为雪线和林线海拔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完成下列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1)

28.据图分析,影响林线分布高度最主要的因素是( )

①温度 ②湿度 ③风力 ④海拔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29.中国的很多高山地区都能看到林雪相映、双线并存的景象,在林线和雪线之间不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

A. 高山花卉 B. 灌丛草甸 C. 稀树草原 D. 高寒荒漠

30.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雪线分布高低只受自然因素影响
B. 位于30°N的山地林线分布高度都为3500 m
C. 就热量条件而言,林线的分布高度取决于最热月的温度
D. 雪线和林线分布的影响因素相同

碳汇能力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的能力。森林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碳汇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关资料表明,只占陆地总面积1/3的森林,其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表表示世界四个地区的森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据此完成各题。

地区

纬度

森林面积/km2

森林覆盖率/%

甲地区

49°N-80°N

3101

34

乙地区

8°N-12°S

1336

59

丙地区

7°N-10°S

885

49

丁地区

20°N-28°N

322

49

31.森林的碳汇能力比草地强,主要原因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森林

A. 涵养水源量大 B. 枯枝落叶层厚 C. 叶片总面积大 D. 动植物种类多

32.表中碳汇能力最低的地区是

A. 甲地区 B. 乙地区 C. 丙地区 D. 丁地区

33.提高丁地区森林碳汇能力的可行措施是

A. 扩大造林面积 B. 替换森林树种 C. 禁止采伐林木 D. 提升森林质量

植被是陆地自然带典型和最富有表现力的表征,下图为主要植被的气候图。完成下列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2)

34.植被A,D相应的土壤,其相似性说法正确的是

A. 有机残体归还多,土壤较肥沃 B. 化学与生物风化弱,风化壳薄
C. 化学与生物风化强,风化壳厚 D. 微生物活动不活跃,土壤肥沃

35.植被B—C—E的变化主要体现的是

A.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 垂直分异规律 D. 地方性分异规律

下图为日本植被水平和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3)

36.对图中圈示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岛海域生物资源匮乏 B. 乙航天发射中心常年晴朗
C. 丙植被为温带荒漠草原 D. 丁箭头大致指向东南方向

37.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在我国大陆分布北界大约为34°N,在日本约为38°N,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我国夏季普遍高温 B. 日本冬季较为温暖
C. 我国光照时间较长 D. 日本全年降水较多

38.九州地区是日本对华出口木材的主要产地,主要原因是()

A. 产业水平低,以出口原料为主 B. 距离我国较近,便于交通运输
C. 水热条件好,林木蓄积量较大 D. 垂直地带性强,林木种类多样

地球表面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小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4)

39.①地所处自然带是

A. 热带草原带 B. 热带荒漠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0.②处自然带中的树木大多没有年轮,其成因主要是

A. 年降水量变化小 B. 气温年际变化小 C. 盛行风向变化小 D. 一年四季变化小

读下图,完成下列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5)

41.图示地区河流的最稳定的补给水源是

A. 大气降水 B. 冰雪融水 C. 地下水 D. 湖泊水

42.图示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主要是

A. 热带雨林 B. 热带草原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 温带落叶阔叶林

43.下列叙述中,属于a环节的是

A. 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 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 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 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44.下列对b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适于鱼类的生长,宜渔 B. 适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宜牧
C. 适于茶树的生长,宜林 D. 适于水稻的生长,宜农

读“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带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6)

45.该山地可能位于

A. 埃及 B. 刚果 C. 肯尼亚 D. 南非

46.该地主要盛行风向是

A. 西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东南风

47.该地最干燥的自然带是

A. 山地森林 B. 热带草原 C. 干燥森林 D. 高山荒漠和冰雪

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现在几乎寸草不生,和四周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数条灰绿色的若带嵌入其间。在安大略省,荒地很军见,而在此地发现的荒地更是令人惊叹。为了保护这珍惜的自然景观,该荒地每年保持着有限的开放时间。稀土示意切尔膝纳姆荒地的位置及其开放期的景观(图中晨昏线为开放期的晨昏线)。据此完成下题。

地理必修一必考大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7)

48.推测切尔滕纳姆荒地几乎寸草不生的原因是

A. 植被破坏,土层薄 B. 纬度高,气候干冷
C. 花岗岩石,质地致密 D. 地势陡峭,水源短缺

49.切尔滕纳姆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的主要原因是

A. 流水侵蚀 B. 流水沉积 C. 风力侵蚀 D. 风力沉积

50.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最可能是

A. 3月 B. 6月 C. 10月 D. 12月

答案和解析

1~2.【答案】C、C

【解析】 1. 读图可知,曲线 I 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少,应分布于丙地,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曲线 II 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且集中分布于表层,是森林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分布特点,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应是甲地长白山地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且集中分布于表层,加上气候冷湿,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分解慢,集中分布于表层;曲线 III 是草原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分布特点,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草本植物是整株植物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因此草原地带下的有机质是向下逐渐减少的,所以对应的是乙地内蒙古高原东部的温带草原地带下的土壤。综上所述, C 正确, ABD 错误。故选 C 。
2. 由上题推论可知, II 曲线是森林地带下的土壤有机质分布特点,森林植被,枯枝落叶层集中于表层,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后,受雨水淋溶作用下向下可达到 20cm 深处,②③正确;在纬度较高,气候冷湿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含量才能较高;如果微生物分解作用强,有机质被分解成无机盐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就会很少,①错误;与成土母质的距离无关,成土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不提供有机质,④错误。综上所述, C 正确, ABD 错误。故选 C 。

3~4.【答案】A、B

【解析】

3. 【分析】
本题考查土壤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不同土壤的特点。
【解答】
红色土主要分布在南方,由于该地区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与黑色土相比 A 正确;其土层较厚,高温多雨使成土速度快于黑土,土壤淋溶作用强使土壤表层盐分含量低,故 BCD 错误。
​​​​​​​故选 A 。
4. 【分析】
本题考查改良红色土壤的合理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改良红色土壤的合理措施。
【解答】
红色土主要分布在南方,由于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土性较粘,红壤的酸性强,土壤贫瘠,土质粘重是红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过多施有机肥绿肥,适量施用熟石灰,防止土壤冲刷等措施提高红壤肥力。故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

5~7.【答案】A、C、C

【解析】

5. 【分析】
该题考查生物结皮土壤的特点,旨在考察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和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
【解答】
由材料可知,生物结皮土壤能提高生态系统的防御风和水侵蚀的能力。它能减慢雨水的下渗速度,使表面水分保持的时间变长,与流沙蒸发量相比有较大差异,因此 A 正确;故选 A 。
6. 【分析】
该题考查生物结皮土壤的特点,旨在考察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和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
【解答】
到第二阶段,生物结皮表面水分在第一阶段已经被大量蒸发,并且生物结皮覆盖在土壤表面,束缚住水分。生物结皮对土壤持水量影响不大,也不会使土层厚度下降;因此 C 正确;故选 C 。
7. 【分析】
该题考查生物结皮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旨在考察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和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
【解答】
生物结皮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但土壤的矿物质和疏松度都与成土母质有关,生物结皮也不能提高土壤温度;因此 C 正确;故选 C 。

8~9.【答案】B、B

【解析】

8. ​【分析】
本题考查土壤类型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判读三角坐标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根据表格中甲土壤的质地百分数值,对照三角坐标图,可以判断甲土壤属于壤土区域,故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
9. ​【分析】
本题考查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判读图示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乙土壤,根据表格中土壤质地百分数值,可以判断乙土壤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故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

10~12.【答案】C、A、D

【解析】

10. 【分析】
本题考查土壤 OC 的含量,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读图技巧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可知, 0 ~ 20 cm 土层和 20 ~ 40 cm 土层都是典型草原( CG )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OC )含量最高。故 C 正确, ABD 错误。
​故选 C 。
11. 【分析】
本题考查土壤 OC 含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土壤 OC 含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提高温度或湿度都会加速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从而降低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结合图中草甸草原 0 ~ 20 cm 土层的 OC 含量低于 20 ~ 40 cm 土层的 OC 含量,说明 0 ~ 20 cm 土层的温度或湿度比 20 ~ 40 cm 土层的高,而在海拔较高降水较多的草甸草原,土壤水分条件充足且差异较小,因此温度条件更为重要。故 A 正确, BCD 错误。
​故选 A 。
12. 【分析】
本题考查宁夏地区土壤 OC 含量最可能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宁夏地区土壤 OC 含量最可能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若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气温上升,草甸草原的蒸发量加大,其水分和热量条件会趋向目前的典型草原,因此土壤 OC 含量会向典型草原变化,故 D 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典型草原的蒸发进一步加剧,则会趋向目前的荒漠草原,土壤 OC 含量也会向荒漠草原变化,呈下降趋势。故 ABC 错误。
故选 D 。

13~15.【答案】D、A、C

【解析】

13. 【分析】
本题从土壤角度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土壤的构成,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解题时需要分析材料提取关键信息。
【解答】
由材料可知,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上层土壤为沙性土壤,有利于水分的下渗;中层土壤为作物根系所在土层,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肥,应为有机肥;下层为底层,为了防止水肥下渗,应为黏土层, D 正确, ABC 错误。
​故选 D 。
14. 【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分析材料提取关键信息。
【解答】
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夏季气温高,用塑料薄膜覆盖土壤,然后灌水,使得膜内温度很高,有利于杀死细菌,起到对土壤进行消毒的作用。只是灌水不能提高土壤肥力,因为撤膜后才开始种植蔬菜,所以对含水量和含氧量影响不大, A 正确, BCD 错误。
故选 A 。
15. 【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农业生产措施,兼顾考查区域气候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解答问题。
【解答】
冬季日光温室可改善温度条件,西班牙东南部 M 地区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无严寒霜冻灾害, A 错误;细颗粒黏土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差,不利于作物根系发育, B 错误;表层沙土可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养分与糖分的积累,提高农作物品质, C 正确;日光温室不能改变光照条件;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D 错误。
故选 C 。

16~17.【答案】A、D

【解析】 16. 本题考查植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材料信息表明,土壤中的氮主要由植被对空气中的氮进行固定,随后在土壤中分解累积而来。与阴坡相比,川西高山的阳坡面向阳光,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利于植物生长,植被的光合作用强,利于固氮,植物的新陈代谢活跃,枯枝落叶多,土壤补充的有机质较多,且热量条件好有利于微生物分解出氮元素,因此阳坡土壤氮含量较高, A 对;川西高山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阴阳坡水分差异不大,不是导致阳坡土壤氮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 B 错;土壤氮含量与风速、坡度没有直接关系, C 、 D 错。
17. 本题考查影响土壤磷含量的因素。由材料可知,磷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生态系统从一开始就有固定的磷含量。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植被减少,土壤中被消耗的磷减少,因此土壤中磷含量增加, A 、 B 正确;高海拔地区冻融作用频繁,物理风化增强,而土壤中的磷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因此高海拔地区土壤含磷量大, C 正确;土壤水分增加可能会加剧土壤中磷的流失,导致土壤中含磷量减少, D 不正确,故选 D 。

18~20.【答案】B、C、A

【解析】

18. 【分析】
本题考查桑树的分布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相关知识。
【解答】
由题目可知桑树的分布地区主要是温带和亚热带,在冬季落叶并不是常绿林, B 正确, A 错;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桑树在我国分布主要是季风气候区, C 错;针叶林主要在寒带地区和温带高海拔地区, D 错。
​故选 B 。
19.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从中国输往西方各国丝绸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近代从中国输往西方各国丝绸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
【解答】
古代服饰用料单一,原料主要依靠棉、麻、丝等农产品,而且丝绸制品在古代属于高档服装用料,为贵族所追捧,而现代有了化纤等技术,使服饰用料逐渐多元化,对丝绸等依赖降低, C 正确;丝绸生产受原料影响非常大,有明显的地域性, A 错误;近代西方各国的贸易保护并不明显, B 错误;与西方各国的贸易有很多途径,没有因战乱而中断, D 错误。
故选 C 。
20. 【分析】
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工业区位条件改变的根本原因。
【解答】
手工刺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且效率低下,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劳动力成本上升,而电脑控制机器刺绣则可以批量生产,大大提高效率,且节约劳动力成本, A 正确;手工技艺缺乏传承并不影响机器生产, C 错误;手工刺绣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高,但机器生产对劳动素质要求并不高, B 错误;生产质量标准化的推行不是根本原因, D 错误。
​故选 A 。

21~22.【答案】B、D

【解析】

21. 【分析】
本题考查丹霞梧桐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丹霞梧桐的特征
【解答】
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秋季叶子变黄,不是四季常青的;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崖壁上,说明其根系发达、喜阳耐旱;处南岭山脉中段,说明其不适应盐碱地。选 B 正确, ACD 错误。
22. 【分析】
本题考查野外调查丹霞梧桐植株数量的最佳月份,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丹霞梧桐的特征
【解答】
​​​​​​​丹霞梧桐秋季叶子变黄,该地地处亚热带,而其它树木是常绿的,所以考察应在秋季 10 月枝叶茂盛时进行容易发现该树。选 D 正确, ABC 错误。

23~25.【答案】A、B、C

【解析】

23. 【分析】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越大,表示土壤含水量变化越剧烈。
【解答】
由料可知,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越大,表示土壤含水量变化越剧烈,从图中可以看出, 20- 40cm 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最大,因此其土壤含水量变化最大,故 A 正确, BCD 错误。
24. 【分析】
本题考查乌拉尔甘草生长初期种植密度小的样地土壤平均含水量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答】
一定土层内含水量高低取决于下渗水量、地表蒸发量、植物蒸腾量与渗出水量。五块样地位于同一小尺度区域,所选地块土壤透水性与季节降水量相同, CD 错误;乌拉尔甘草种植密度小的样地,叶片对降水的截留量小、蒸腾量小, A 错误;乌拉尔甘草种植密度小的样地土壤含水量低,主要是因地面覆盖度小使地表蒸发量大引起的, B 正确。
25. 【分析】
本题考查该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协调的乌拉尔甘草种植密度判断,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水分条件是影响乌拉尔甘草生长的关键因素。
【解答】
水分条件是影响乌拉尔甘草生长的关键因素。从生长初期来看, 180 000 株 /hm 2 和 210000 株 /hm 2 的样地土壤含水量较高, AB 错误;从生长末期来看, 210 000 株 /hm 2 的样地土壤含水量较低, D 错误;整体来看, 180 000 株 /hm 2 的样地土壤含水量较高,生态效益好,种植密度较高,经济效益也较好,故 180 000 株 /hm 2 的乌拉尔甘草种植密度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协调, C 正确。

26~27.【答案】C、A

【解析】

26.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调运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可知,塞罕坝位于 42°N 附近,与长白山中部纬度相当,属于我国中温带地区,再加上其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其主要树种应该是针叶林, C 项正确;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我国降水较多的暖温带地区, A 项错误;常绿硬叶林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的主要树种, B 项错误;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亚热带地区, D 项错误。故选 C 。
27.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不利条件,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调运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塞罕坝的地理环境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塞罕坝荒山在北纬 42 度左右,南坡是阳坡,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水分条件较差, A 项正确;南坡是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冲刷侵蚀,流水作用较强,土层较薄, B 项错误;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昼夜温差较小,且昼夜温差对造林没有太大的影响, C 项错误;塞罕坝荒山南坡是冬季风的背风坡,受低温冻害影响较小, D 项错误。
故选 A 。

28~30.【答案】A、C、C

【解析】

28.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林线分布高度最主要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影响林线的因素及准确获取图示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图可知,纬度越高,林线的海拔分布越低,纬度影响温度,而森林的生长还依赖降水,因此湿度也是影响林线分布的因素之一。材料中无法判断风力对森林的影响,由图中的变化可知,海拔不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②正确,故 A 正确, BCD 错误。
29. 【分析】
该题考查自然景观的分布,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掌握林线和雪线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雪线是指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的界线,林线是森林分布海拔的上限。稀树草原分布在林线以下,因此在林线和雪线之间不可能看到的景观是稀树草原,故 ABD 错误, C 正确。
30. 【分析】
该题考查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获取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影响雪线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雪线分布的高低不只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 A 错误;不是所有 30°N 的山地林线分布都是 3500m ,故 B 错误;林线与最热月的平均气温 10 ℃等温线非常吻合,因此就热量条件而言,林线的分布高度取决于最热月的温度, C 正确;雪线和林线分布的影响因素不都相同,雪线受温度、降水影响,林线受温度、降水影响外还受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D 错误。
故选 C 。

31~33.【答案】C、D、D

【解析】

31. 【分析】
本题考查森林比草地碳汇能力强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掌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弱是影响碳汇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据材料中相关信息可知,植物叶片总面积越大,光合作用越强,对碳的吸收能力越强,故 C 项正确, ABD 错误。
​故选 C 。
32. 【分析】
本题考查表中碳汇能力最低的地区,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准确获取图中信息,掌握碳汇能力的高低主要受到森林面积和生物量大小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据材料“森林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碳汇能力的主要因素”,可知碳汇能力通常与森林面积、不同树种的生长速度一致,即可以用生物总量与增加量来度量不同森林的碳汇能力。由表格可看出甲地区森林分布在中高纬度,乙、丙地区森林分布在低纬度,由此可判断甲主要为亚寒带针叶林,乙、丙为热带雨林。甲地区的亚寒带针叶林面积广大,乙、丙地区的热带雨林不仅面积较大,且生长速度快,因此,甲、乙、丙地区的碳汇能力都很强。从纬度位置可以判定丁地区可能为较为湿润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面积较甲、乙、丙地区小得多,生长速度上也比热带雨林慢,因此丁地区生物量最小,碳汇能力也最低。故 D 对, ABC 错。
故选 D 。
33. 【分析】
本题考查丁地区提高森林碳汇能力的可行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准确获取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提高碳汇能力就是要提高森林面积和生物量。
【解答】
由材料可知提高碳汇能力就是要提高森林面积和生物量。植树造林、植被恢复、森林管理等措施,是提高森林碳汇能力的主要途径。丁地区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也是主要的农耕区,由于森林覆盖率已达 49% ,要继续扩大造林面积不现实, A 项错误;替换森林树种既不科学,也难以实施, B 项错误;禁止采伐林木没能增加森林的生物总量,也就无法提高其碳汇能力, C 项错误;结合不同地区气候、土壤、树种等条件,做好林区经营管理,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增强其碳汇能力和生态功能的可行措施, D 项正确。
​故选 D 。

34~35.【答案】B、A

【解析】

34.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分析材料提取关键信息。
【解答】
读图可知,植被 A 为热带荒漠,植被 D 为寒带荒漠,降水稀少,故化学与生物风化弱,风化壳薄,不利于植被生长,有机残体归还少,土壤贫瘠,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
35.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解答】
若上图表示水平自然带分布, B — C — E 的植被变化,依次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是在热量的基础上产生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A 正确,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是水分;垂直分异规律是随海拔升高,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地方性分异规律是指在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分宜规律,故 BCD 错误。
​故选 A 。

36~38.【答案】D、B、C

【解析】

36. ​【分析】
本题考查日本概况,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日本相关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
【解答】
A. 甲岛海域地处北海道渔场,生物资源丰富,故 A 错误。
B. 乙航天发射中心是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故 B 错误。
C. 丙植被为高山针叶林,故 C 错误。
D. 本题的纬线与平常所见的纬线不同,但都是纬线指示东西,经线指示南北,可判读丁箭头大致指向东南方向,故 D 正确。
故选 D 。
37.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与日本自然带分布的差异,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分析日本气候的影响因素是解题关键。
【解答】
日本的分布纬度更高,说明了同纬度日本冬季更温暖,日本是个岛国,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海洋一年的温差较小,再加上日本暖流的影响,故冬季比同纬度的气温要高。故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
38. ​【分析】
本题考查日本经济及影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日本概况知识是解题关键。
【解答】
A. 日本经济发达,产业水平高,故 A 错误。
B. 与距离的远近没有关系,故 B 错误。
C. 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九州岛纬度更低,水热条件好,林木蓄积量较大,故 C 正确。
D. 日本多山,最高峰是富士山,但海拔只有 3776 ,日本的山体海拔不算很高,故山地的垂直地带性不是很强,故 D 错误。
故选 C 。

39~40.【答案】C、D

【解析】

39. 【分析】
本题考查不同区域的自然带分布,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自然带的分布是解题关键。
【解答】
①地位于巴西东南部,纬度较低,气温高,虽离赤道较远,但其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故自然带应为热带雨林带,故 C 正确, ABD 错误。
​故选 C 。
40. 【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该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解题关键;
【解答】
年轮指树木在一年内生长所产生的一个层,春夏季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植物生长快,形成的木质部较稀疏,颜色较浅;反之,秋冬季环境条件较恶劣,木质部较密,颜色较深,随四季交替形成了一圈一圈深浅交替的年轮。②处自然带属于热带雨林带,生长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木本植物,由于一年内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形成层的活动几乎整年不停,这样在木材中就难以看出生长轮或年轮的分界线, D 正确, ABC 错误。
​故选 D 。

41~44.【答案】C、C、C、C

【解析】

41. 【分析】
本题考查图中河流最稳定的补给水源,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掌握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材料可知,该地区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的补给方式主要是雨水补给,但是受降水季节差异大的影响,补给不稳定;该地纬度较低,地势较低,没有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是大部分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湖泊与河流之间是相互补给的关系,枯水期才会出现湖泊补给河流,其补给不稳定。综上分析可知, C 对, ABD 错。
​故选 C 。
42. 【分析】
本题考查图示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图示信息判断出该区域的位置,掌握不同区域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图可知,该地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应该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 C 对, ABD 错。
​故选 C 。
43. 【分析】
本题考查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掌握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 环节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易分解,积累少,加之降水集中的淋洗作用,最终形成贫瘠的红壤,故 C 对, ABD 错。
​故选 C 。
44. 【分析】
本题考查图中 b 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掌握地形、气候、土壤三者对该地农业布局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b 是气候、土壤、地形综合作用的结果,高温湿热的气候、酸性的红壤、起伏和缓的丘陵是适于茶树的生长良好自然环境,故 C 对;鱼类的生长与土壤无关, A 错;该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下不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B 错;红壤不是水稻生长的良好条件,故 D 错。
​故选 C 。

45~47.【答案】C、D、B

【解析】

45. 【分析】
本题考查垂直地域分异,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类型判断其典型植被是答题关键,山麓地带植被和当地地带性植被一致。
【解答】
根据材料信息,山脉山麓地带植被为热带草原,说明当地为热带草原气候,结合所学知识,埃及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刚果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为热带雨林;肯尼亚为热带草原气候,植被为热带草原;南非为地中海气候。综上, C 正确, ABD 错误。
​故选 C 。
46. 【分析】
本题考查当地的盛行风向,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图示地区的降水量特点说明风向是答题的关键。
【解答】
根据图示信息,该山脉东南坡降水多,说明东南为山体迎风坡,故盛行风为东南风。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是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南半球信风带主要为东南风, D 正确, ABC 错误。
​故选 D 。
47. 【分析】
本题考查该地最干燥的自然带,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情况判断不同地区环境特点是答题的关键。
【解答】
据图,山麓地带蒸发量最大,降水量最少,蒸发量高于降水量,说明山麓地带气候干燥,对应的植被为热带草原,是最干燥的自然带,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

48~50.【答案】A、A、C

【解析】

48. 【分析】
本题考查切尔滕纳姆荒地几乎寸草不生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切尔滕纳姆荒地几乎寸草不生的原因。
【解答】
根据材料信息,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判断该荒地的形成原因是后期人类破坏的结果,故植被破坏,土层薄正确;该地位于北美五大湖地区,受大西洋影响,降水较多,气候干冷错误;因为位于克里蒂特河畔,花岗岩石,质地致密和地势陡峭,水源短缺错误。 A 正确, BCD 错误。
故选 A 。
49.

【分析】
本题考查切尔滕纳姆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切尔滕纳姆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的主要原因。
【解答】
切尔滕纳姆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是植被破坏后,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A 正确;流水沉积不能形成波浪状的小丘, B 错误;该地气候湿润,流水风力侵蚀和沉积作用不明显, C 、 D 错误。
故选 A 。

50.

【分析】
本题考查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
【解答】
根据图中晨昏线和经线夹角是 10 度可以判断此时太阳直射 10°N 或 10°2S , 3 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 6 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 12 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 A 、 B 、 D 错误; 10 月太阳直射点在 10°S 附近,故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最可能是 10 月, C 正确, ABD 错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