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的焦虑有何感想,从容跟着教育节奏
对教育的焦虑有何感想,从容跟着教育节奏不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所谓专家的文章,充满生涩词汇,不知所云。《教育的目的》思想深邃,却阐述得很容易读懂。他有一个学生,比他更加有名,叫罗素,后来成了他同事与朋友。这两人合著了一本书,叫《数学原理》。此书内容艰深,一般人,甚至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人,也难以通读,所以,目前国内还没有完整的权威的中文译本。
正如译者所言,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是一本奇书。
首先怀特海是个奇人。
怀特海1861年出生于英国。(那一年,咱大清国的慈禧发动政变,开始掌权)。
他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有一个学生,比他更加有名,叫罗素,后来成了他同事与朋友。
这两人合著了一本书,叫《数学原理》。
此书内容艰深,一般人,甚至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人,也难以通读,所以,目前国内还没有完整的权威的中文译本。
《教育的目的》思想深邃,却阐述得很容易读懂。
不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所谓专家的文章,充满生涩词汇,不知所云。
这也不奇怪,《教育的目的》大部分都是怀特海的演讲稿。
和写给专业人员读的《数学原理》不同,作为演讲,太枯燥的话下面肯定会睡倒一大遍。
大师讲课,肯定不会指望纪委监督是否有人开会睡觉或看手机。
把深奥的知识讲清楚,这是大师的必备功力。
当然你也别指望他讲得像脱口秀。你必须认真思考,才能跟上大师的思路,多读几遍,才会越发领悟其精妙。
特别是《教育的节奏》和《自由和训练的节奏》两篇,我反复阅读,深受启发。
过去我关于教育的许多心得,一下子被一根主线贯通起来。
怀特海认为智力发展分为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浪漫):题材新颖生动,孩子充满好奇心;知识不局限于人为建立的知识系统及程序;孩子带着浪漫情感,慢慢开始认识事实之间的关系及意义。
第二阶段(精确):知识之间广泛的联系居于次要地位,从属于系统阐述的准确性。比如语言的文法、科学的原理等。
第三阶段(综合):掌握相关知识后,开始应用,转化为技能,重归浪漫。
教育就是三个阶段周期持续不断的重复。
幼儿学习讲话,就是关于语言的一个智力发展周期。
刚刚开始时,声音与事物的联系的信息,海量进入孩子脑子,孩子好奇地试着去总结和验证。
比如认识了猫之后,他可能会把狗牛等都叫做猫,而父母提醒多次后,他慢慢才会将狗与猫区别开。至于语法、发音这些,开始时都不会讲究,只要能表达出大概意思就行。
再后来慢慢进入精确阶段,孩子理解复杂的句子,知道“我打他”跟“他打我”的区别,知道“吃”字在“吃饭”和“吃亏”中含义不一样。
最后学会了讲话,孩子慢慢就能无障碍跟大人沟通,进入了综合运用阶段。
从更长的孩子智力发展周期来说,也有一个大概的阶段划分。
孩子在8-12岁期间,是无与伦比的浪漫阶段,要尽可能多的事实输入。
12-15岁期间,用大量语言丰富自己,孩子的语言开始走向精确,而科学开始处于浪漫阶段。
15岁之后,语言走向综合阶段,而科学开始走向精确。
大学教育,则是综合运用,开始摆脱知识细节,保留知识原理,形成思维习惯。
智力发展的节奏特点:
1、内在精神生活是很多线串成的网,没有统一的编织标准。
2、智力发展具有节奏性,互相交织的小循环,受制于大循环。
3、不要夸大三个阶段之间的差异,三者一直都存在,只是交替主导。
理解了怀特海描述的这些原理,就可以解释许多观点与现象。
为什么在幼儿园不必学认字?
在没有大量阅读作为学习的浪漫期,直接进入单个字的认字的精确期,这显然违背了智力发展规律。
为什么许多孩子小学高分,进入中学学习却没有后劲?
考试是对精确的要求,小学主要还是学习的浪漫阶段,所以精确的知识量其实很小,要拿高分,只要刷题就行。
但浪漫阶段,需要大量事实输入,为进入精确阶段作准备。
小学阶段只关注高分,却忽视了更重要浪漫阶段基础,为下一阶段打基础,当然初中就会学习上吃力。
高分低能是如何产生?
只懂得精确,却忽略了浪漫,所以无法在综合阶段将知识变成真正的能力。
我也发现关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自己做对了许多事情。
比如:
学前超量的绘本亲子阅读;
课外英语培训的前几年,特别强调多听,而不急于认单词;
关于写作,前几年我一直强调孩子的写作兴趣,愿意表达就行;
关于数学,我坚持不让她上奥数班,而是读一些有趣的数学书,自己跟孩子聊聊有趣的题;
坚持生活教育,让孩子重视知识的运用
当然也做错了一些事。
比如:
开始学英语的时间太晚,错过了语言发展最佳浪漫期;
练钢琴太早,过早让孩子进入精确训练期;
自己知识面太窄,没有办法让孩子感受更广博的浪漫;
自己能力有限,无法在综合运用上指导孩子更多
......
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基于当前应试教育,帮助孩子设计的学习框架更有了信心。
小学: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初中: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
高中:应试技巧 竞争策略
这恰好契合了 浪漫、精确、综合这样的节奏。
明确了教育的方向,有了这样的框架,我的内心就容易定与静。
看到孩子考试分数的波动,我一笑了之。
知道孩子在某些学科上暂时有困难,我从容面对。
听说谁家孩子又如何厉害抢得先机,我安之若素。
顺应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节奏。
如果被焦虑带乱节奏,那节奏就会变成“节揍”:每个环节都挨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