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D.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C.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1.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B.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初中语文 2019-04-14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1)

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2)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3)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4)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5)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6)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7)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8)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9)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10)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11)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考文言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12)

文言文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B.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C.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D.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2.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是( )

A.问所从来

B.全石以为底

C.日光下澈

D.又用篆章一

二、填空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画线字注音。

俨然( ) 垂髫( ) 间隔( )

qiān mò交通( )( )huáng竹( )

清liè( )为坻( )qiǎo怆幽suì( )( )

为嵁( ) 俶尔( ) 翕忽( )

峨冠( ) 差互( ) zhuàn章( )

yǎo tiǎo( )( ) 溯洄从之( )( )

2.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1)屋舍俨然( )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俶尔远逝( )

(4)日光下澈( )

(5)能以径寸之木( )

(6)石青糁之( )

(7)左右芼之( )

(8)白露未晞(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便要还家 ____同____ _________

(2)诎右臂支船 ____同____ _________

(3)左手倚一衡木 ____同____ _________

4.写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古今义。

(1)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3)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4)寻向所志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6)乃记之而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7)以其境过清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8)崔氏二小生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9)高可二黍许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10)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12)左右流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

(2)欲穷其林 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 ___________

(4)斗折蛇行 ___________

(5)下见小潭 ___________

(6)似与游者相乐 _________

(7)而竖其左膝 __________

(8)居右者椎髻仰面 _________

(9)琴瑟友之 ___________

(10)道阻且右 __________

6.解释下列多义词。

(1)寻:寻向所志:_________ 寻病终:____________

(2)舍:便舍船:________ 房屋俨然:____________

(3)闻:鸡犬相闻:_______ 闻有此人:____________

(4)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 隶而从者:____________

(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_______ 其人视端容寂:____________

(6)木:能以径寸之木:______ 以至鸟兽、木石:____________

(7)居:不可久居:_______ 居右者椎髻仰面:____________

7.“而”作为连词有五种用法,即表示前后词句的并列、顺承、递进、修饰和转折关系。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用法。

(1)潭西南而望( )

(2)隶而从者( )

(3)乃记之而去( )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8.阅读课文《桃花源记用文中原句回答问题。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的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的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_____________”一句。

9.阅读课文《核舟记》,用文中原词句回答问题。

(1)课文在介绍核舟时选用“________”一词总结,结尾再用“_______”一句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2)按照括号内的提示,用相关词句填空。

①苏东坡:__________________。(肖像特征)

②佛印:_______________。(神态特征)

(3)描写核舟时交代舟人游览的地点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______”这一动作和“______”的神态看出来。

10.《桃花源记》的作者________,一名________,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____著名诗人,本文选自《_________》。

11.柳宗元,字_________,河东人,世称_________,又称_________。唐代文学家,杰出的散文家,是“_________”之一。柳宗元与_________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强调文章内容和现实作用。

12.《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的_________,字_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_编的《_________》。

1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收录了从_________到_________时期的诗歌_________篇。这些诗歌分为_________、雅、_________三个部分。

三、阅读题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寂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抒情主人公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抒情主人公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抒情主人公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能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什么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饴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雇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1)“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埋下伏笔。

(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两处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观景赏物时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试结合写作背景,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二、填空题

1.yǎn tiáo jiàn 阡陌 篁 冽chí 悄 邃 kān chù xī guān cī 篆 窈窕sù huí

2.(1)整齐的样子(2)邀请(3)忽然(4)穿透(5)直径(6)用颜料等涂上(7)挑选(8)干

3.(1)要 邀 邀请。(2)诎 屈 弯曲。(3)衡 横 横放着。

4.(1)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3)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不管”的意思。

(4)古义:先前的。今义:方向。

(5)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6)古义:离开。今义:往。

(7)古义:凄清。今义:清澈。

(8)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9)古义:大约。今义:表示许可、可能等。

(10)古义:靠近。今义: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11)古义:挑选。今义:简直、简单。

(12)古义:捞取。今义:流动、流传等。

5.(1)异: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2)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3)志: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4)斗、蛇: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5)下: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下。

(6)乐:形容词用作动词,嬉戏,逗乐。

(7)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竖起。

(8)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成椎形发髻。

(9)琴瑟:名词用作动词,弹琴鼓瑟。

(10)右: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右。

6.(1)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2)舍弃,抛开。 名词,房屋。

(3)动词,听见。 动词,听说。

(4)介词,由,自。 动词,跟随,随从。

(5)名词,一头。 形容词,端正。

(6)木头,木料。 树木。

(7)停留。 居于,位于。

7.(1)表修饰(2)表并列(3)表顺承(4)表转折

8.(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避秦时乱 (4)后遂无问津者

9.(1)奇巧 技亦灵怪矣哉

(2)①峨冠而多髯②绝类弥勒(矫首昂视)

(3)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5)左手抚鲁直背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10.陶渊明 陶潜 元亮 五柳先生 东晋 陶渊明集

11.子厚 柳河东 河东先生 唐宋八大家 韩愈

12.明 魏学洢 子敬 张潮 虞初新志

13.诗歌总集 西周 春秋 305 风 颂

三、阅读题

(一)

1.D

2.托物起兴(比兴手法)。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3.他不顾霜露浓重与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4.营造了缥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协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5.“宛”是“仿佛”的意思,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感情。

(二)

1.(1)隔篁竹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2.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做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在潭底的石头上,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开始时心情是快乐的,从“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描写可知。

5.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欢迎留言获取练习题电子版哦~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