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教育家: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教育家
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教育家: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教育家幸运的是,刘齐博士以一己心力,尽十年之功,汇百万之言,尽可能地从海内外收集到了邰爽秋上百篇作品。特别是找寻到了邰爽秋的子女,并对他们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了重要讯息,使邰爽秋的形象更加细腻饱满。同时,邰爽秋的子女也无私慷慨地将其一些未发表作品,特别是其自传诗,交给了刘齐,这就使得刘齐编纂的《邰爽秋文集》成为目前海内外体量最大、内容最丰的邰爽秋资料集。我有理由相信,这必将推动邰爽秋研究的深化。与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相比,学界对邰爽秋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其表现有三:其一,邰爽秋身为留洋博士而终身着土布长衫,身为大学教授而亲近工人农民,其特立独行的举止,往往被皮相观人者视为“乖谬”,产生误解和偏见,名之为“怪杰”,即所谓贴标签;其二,邰爽秋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求学跨越大洋,工作辗转全国,经历十分丰富,但目前对邰爽秋的关注和研究,往往集中于对其相关著述的文本分析,不仅没有充分揭示其人
一位不该被遗忘的教育家
——写在《邰爽秋文集》出版发行之际
作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 张生
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通过教育传承天下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文明发展、国家治理、社会运行需要的各类人才,尤其是官僚士绅阶层。“天地君亲师”的伦理结构,把从事教育的老师置于崇高的地位;“有教无类”,赋能社会不断地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西儒曾为此艳羡中国典章制度的理性与早熟;“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作新民”,中华文明由此奔流不息,从一隅之地发展到横亘东亚。进入近代以后,国势不振,外侮频仍,教育,又承担了救国的重任。由是,教育家灿若星辰,各擅胜场,邰爽秋就是其中之一。
书名:邰爽秋文集(上中下册) 著者:邰爽秋著,刘齐编 书号:978-7-305-25293-8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邰爽秋(1896—1976),江苏东台人,近代中国教育界四大风云人物之一。1923年在当时中国教育学重镇东南大学毕业,公派赴美后,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大夏大学、河南大学等校教授。邰爽秋一生追求光明,致力国家民族的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那个时代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一样,邰爽秋心系苍生,在大量著述的同时,扎根中国大地,强调学以致用,发展出独具一格的民生教育思想,并加以系统化、学理化,在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张伯苓、黄质夫、陈鹤琴等教育家名满天下的背景下,确立了自己的特色与地位。
与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相比,学界对邰爽秋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其表现有三:其一,邰爽秋身为留洋博士而终身着土布长衫,身为大学教授而亲近工人农民,其特立独行的举止,往往被皮相观人者视为“乖谬”,产生误解和偏见,名之为“怪杰”,即所谓贴标签;其二,邰爽秋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求学跨越大洋,工作辗转全国,经历十分丰富,但目前对邰爽秋的关注和研究,往往集中于对其相关著述的文本分析,不仅没有充分揭示其人际网络与互动,而且没能观察到他所处时代和社会对他的影响。其三,最重要的是,对邰爽秋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始终处于初始状态,造成论者往往仅就个别问题和思想断面立论,对邰爽秋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立体化和全面化的体系。
幸运的是,刘齐博士以一己心力,尽十年之功,汇百万之言,尽可能地从海内外收集到了邰爽秋上百篇作品。特别是找寻到了邰爽秋的子女,并对他们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了重要讯息,使邰爽秋的形象更加细腻饱满。同时,邰爽秋的子女也无私慷慨地将其一些未发表作品,特别是其自传诗,交给了刘齐,这就使得刘齐编纂的《邰爽秋文集》成为目前海内外体量最大、内容最丰的邰爽秋资料集。我有理由相信,这必将推动邰爽秋研究的深化。
刘齐博士是南京大学中国史学科博士后。入站之前,我们曾在南京、西安等一些会议上有过交往,也读过他写的有关教育史的文章,扎实严谨,颇有可以切磋、提点之处,这与他之前在历史学、教育学专业的学习,系统接受过这两方面的学术训练有关。进站后,他进行邰爽秋及其民生教育的相关研究工作,同时,立志对前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全面补充和整理。考虑到这些资料的重要性,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都非常支持他的工作,运用江苏省优势学科资金加以挹注,口惠而实至。我作为合作导师,自然乐观其成,因为其必将嘉惠学界,以慰前贤。
坦白地讲,文献资料的整理汇编,在今天多少有些吃力不讨好。作为“青椒”,其发表压力丝毫没有因为这部百万字级别的著作而减少。因此刘齐博士能用十年时间,将这套书呈现在读者面前,着实需要足够的勇气、耐心和定力,这对勠力学术、以学术为终生职志的年轻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经历。好在所有的路都不会白走,他日回头眺望,当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这部文集虽极力求全、求精,但难免挂一漏万,可能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瑕疵。希望读者朋友们指出谬误,帮助刘齐博士不断改进、提高。
邰爽秋先生已经逝世45年了。希望这套文集的出版,能让我们记住他——这位曾经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教育家。
(文章原载“社科好书”)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