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具有少年感的文案的书(或许青涩却可期待)

具有少年感的文案的书(或许青涩却可期待)苍梧,本名姜雅平,1998年生,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第七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作品发表于《湖南文学》《散文诗》《青春》等。陶誉丹,2000年生,就读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第七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得主。主办“青春文学奖”的《青春》杂志社创办于1979年,一直秉持“青年写、青年读,面向当代青年,为无名者铺路,培养文学新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的办刊宗旨,在青年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青柠檬”面孔,他们是——加主布哈,1994 年生,彝族,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第七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第一名得主,曾获第三届诗酒文化大会校园组金奖、第六届徐志摩微诗歌奖等。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瑾华

具有少年感的文案的书(或许青涩却可期待)(1)

具有少年感的文案的书(或许青涩却可期待)(2)

文学在青涩中又一次崛起,“天之骄子”手执青春之笔,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在落笔。

《文学之都•青柠檬丛书》是“青春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第二辑5本,收录第七届获奖的4部长篇小说和由5部中短篇小说组成的作品集:《光晕》(破瑞 著)、《虫之岛》(梁思诗 著)、《隔云端》(张乐璇 著)、《鬼才》(石厌倦 著)、《雪又下了一整天——第七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集》(《青春》杂志社 编)。这些“天之骄子”的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穿行,充满令人讶异的惊喜。据了解,入选的作者从本科生到博士生,既有创意写作专业的,更多的则来自文科、理科、工科和艺术学科等各专业,体现了大学生参与写作的广谱性。

《青柠檬丛书》有人叫好,是因为这些在校大学生们写就的作品所透露出来的气质,不但有大学生写作的审美基因,也是当下文学所需要的清新气息。

主办“青春文学奖”的《青春》杂志社创办于1979年,一直秉持“青年写、青年读,面向当代青年,为无名者铺路,培养文学新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的办刊宗旨,在青年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青柠檬”面孔,他们是——

加主布哈,1994 年生,彝族,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第七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第一名得主,曾获第三届诗酒文化大会校园组金奖、第六届徐志摩微诗歌奖等。

陶誉丹,2000年生,就读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第七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得主。

苍梧,本名姜雅平,1998年生,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第七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作品发表于《湖南文学》《散文诗》《青春》等。

萨送,本名杨秀汉,1994年生,侗族,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第七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得主,作品见于《青春》《鸭绿江》《绿风》《贵州作家》《苗岭》等。

水笑莹,1992 年生,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媒体与创意写作专业,第七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得主,作品发表于《萌芽》《青春》。

比如张乐璇的《隔云端》,是第七届“青春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获奖作品。小说创意来自李白的一首诗《长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其实就是一个关于“思念”的故事。小说讲述了一对兄妹、一对姐妹以及一个唱戏的小孩和一个做木雕的老头的故事。十年前,宋奈为救落水的梁今欢而殒命,后来宋御棠和母亲离开阳城,而梁今欢也因为宋奈的死不告而别。转眼十年过去,时光虽然看似已经抚平一切,可他们知道,逝者已逝,生者心中的伤痕却永远不会愈合。

《雪又下了一整天》:一种彻骨的寒意,让小说里那场大雪给人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的残酷感。作者基本能够使用复杂的叙事手段,呈现出性别关系与其他社会问题相互纠缠的复杂面貌,进一步证实了其出色的写实能力和令人期待的写作才华。

《长安万年》:作品内附篇幅颇为可观的注释,其搜罗之勤、征引之博,足以夺人眼球。这一路写来,器物、官职、称谓、舆地、典章制度等左右并进,且与情节展开、人物经历交相配合,自然嵌入行文之中,既还原古色斑斓的唐末社会生活画卷,又渲染出引人入胜的悬疑氛围。

《青女》:叙述双线并行,小说里人物众多,基本做到了各有声腔。情节与细节丰富,场景叙写生动而细腻。年轻的作者面对漫长岁月里如此众多人物的故事, 叙述上颇具有耐心,也有足够的把控力,颇为难得。

《弹弓河边有个候鸟驿站》:通过短小篇幅灵活处理“我” 与诸多人物的关系,呈现出多样的走向与类型。人物与情节都统摄在保护野生动物的题材之下,但与题材的陌生性为作品带来的优势相比,更可重视的是作者在展开复杂人物关系时的耐心与恰到好处,以及叙述中时或流露的天真与机趣。

《狸花猫》:猫被公认为一种神秘而富有灵性的动物,它的形象显得更加魅惑。作品以“猫”为题,所触及的议题丰富多元,叙事手段繁复多变。作者于此表现出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不俗的创作潜力,值得肯定。

破瑞,是第七届“青春文学奖”长篇小说奖首奖获得者。谈起自己的创作时他说:“疫情第一年的秋天,我在一间无人的教室中敲完了这本小说。在随后的两年,这一沓文字经历投稿、比赛、审核到现在的出版,似乎一切发生得过于顺利,而这个故事的孕生也像是发生在昨天。但过去写作时的狂热与阵痛,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冷却。对于书中的细节与内容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发散联系,即使身为作者,我也无法再多解释什么,可能这需要读者的亲身体验。我也曾揣测过读者在阅读这本小说时会是何种感受,疑惑,困顿,谵妄,但我想无论如何本书的阅读体验恐怕都难以称之为愉悦吧。那么也请允许我对读者说声抱歉。无论是题材,情节或是写作方式,我的过去的书写恐怕只能算作将文字痕迹来回涂抹。倘若这些不成熟的内容能为你们带来丝毫的感动,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著名评论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认为,在大学学习时写作与具有大学学历的写作又有差别,这是环境与人生阶段决定的。在大学学习时的写作起码有三个特点: 一是作为写作者的青春属性与未完成性。在校大学生还是典型的青年人,同是又是青春的成熟期。这时的青春既是未定型的, 又是“三观”走向稳定、个体趋于自信而又充满进取与探索的时期,写作者大都满怀理想,不愿墨守成规,这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改革开放时期大学生文学带有明显的叛逆与探索的原因。第二,大学是一个学习场所,大学生再怎么自信,再怎么“目中无人”,他的学习者的身份是其明确的社会属性与阶段性生命规定,再加上学习制度的约束,所以,一方面大学生虽然不愿意为既有的文学所牵制,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或被动或主动地学习文学,这样的学习让他们能够较为系统地熟悉文学传统, 掌握文学理论,成为自觉的写作者。第三,大学又是一个知识生产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是学术相对集中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的写作就自然地带有研究的味道,带有学术的倾向,他们许多的写作甚至带有试错的性质。

“作者们普遍表现出了探索的欲望,以及与社会写作自觉切割的创新努力。《隔云端》虽然是一部复杂的作品,却在控制上显露出令人惊讶的能力。这种控制不仅表现在对故事冲突的处理上,对多线索交叉,包括中断、接续、穿插的安排上,还表现在作为一部面貌写实的作品,在与社会相似度的距离把控上,从而使作品内容的呈现显现出了现象学的意味。《鬼才》的形式主义与探索性也具奇特之处,作品既是一部现实之作, 又是一部历史主义的符号性作品。它通过对宋代历史人物与现代生活的重叠书写使作品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恍惚,并在文本上具有了张力。它不是简单的穿越,而是以符号的方式举重若轻地实现了作者的艺术实验,从而巧妙地卸去了现实书写对他的压力。《狸花猫》也有着相似的美学考虑。只不过作品所倚重的对象与叙事技巧不同罢了。这两部作品都有跨界融合的性质, 虽然它们的界不同,融合后的形态也不同。在《鬼才》,这界是现实与历史,叙事的技巧在符号;而在《狸花猫》,这界在人与动物,而叙事策略在心理分析。与它们相比,《雪又下了一整天》和《弹弓河边有个候鸟驿站》体现了少有的年轻人直面现实的勇气。作品或叙述社会底层,或聚焦重大社会问题, 都有一种罕见的力量与将故事复杂化甚至极致化的韧劲。两部作品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复调叙事,不仅在情节上体现出多线索的交织,同时也使主题呈现出叠加。它们的题材与主题都说不上有多独特,但是,正因为如此,似乎激发了作者另辟蹊径的决心,要以作品的复杂性和描写的尖锐度同中求异,彰显其非同一般的决绝。”评论家汪政这样点评道。

汪政认为,与相对成熟的专业或职业写作不太一样,这些在校学生的作品还不太成熟,即使将获奖作品与这些作者已有的作品联系起来看,还都说不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些作品的完成度还不够,后期修改加工的空间还很大。特别是,这些作品与现实社会的紧密度不够,写作者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还显得稚嫩,甚至有书生气、概念化的现象。

但是,汪政说,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如果一切已经定型,一切都已成熟,写作者们也都人情练达、世事洞明,那就不是他们,不是大学生了。一切都已完成,还有什么期待与希望?

据该丛书责编孙海彦介绍,南京出版社去年已出版《文学之都•青柠檬丛书》(第一辑6本)是第六届“青春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包括获奖的5部长篇小说和由获奖的5篇中短篇小说组成的作品集:《黎明街区》(阿野 著)、《火速逃离平江路》(高桑 著)、《交叉感染》(宋旭东 著 )、《俄耳普斯的春天》(钱墨痕 著)、《自逐白云驿》(春马 著)、《狂想一九九三——第六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集》(《青春》杂志社 编)。小说内容各异,既有贴近当下的现实题材作品,也有充满想象力之作,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代大学生写作的特点和水平,预示未来的文学发展方向。

具有少年感的文案的书(或许青涩却可期待)(3)

抢先读

《文学之都•青柠檬丛书》精彩节选

具有少年感的文案的书(或许青涩却可期待)(4)

破瑞。

选摘一:

桌前的男人来回拨弄着手指,一枚造型考究的银色硬币穿梭在他手指的缝隙间,一会儿翻转到手背上,眨眼间又闪现在他的手心中。硬币被高高抛起后又在半空中被紧紧攥住,没人看清最后朝上的是哪一面。他等待了很久,刻意维持着凝视的动作,接着从桌上挑起一支笔,问道:“你确定回想不起任何事吗?”

“真的,我是真不知道,你们到底为什么要来找我?我, 我,都和你们说了,我就去那里面上了个厕所,没了,很正常啊,我什么都不知道啊,你们到底要把我关到什么时候?”坐在桌对面的男人显得焦躁不安,他将身子倚在桌子上,目光不停地打量着四周。脑中嘈杂的声音令他组织不成连贯的语言, 等到心绪略微舒缓,他便再次强调:“你们肯定认错人了,我绝对不会是你们要找的人。”

“你大可不用那么紧张,我们不是来抓你的,只是想和你好好聊聊。在查明真相前我们会保护你的人身安全。你叫霍辙对吧,我叫李迎骄,是来帮助你的,能不能请你再详细地复述一遍当时所经历的事情?”坐在桌子另一侧的男人继续问道, 他把话说得很客气,吐字也很清晰,但熟悉他的人知道,这已经是李迎骄努力克制情绪后的语气。

“是啊,我是霍辙。我从一开始就和你们说了,我什么事都没干。口袋里有居民证,你们可以去翻,我说的都是实话。”

“你的个人信息我们都是掌握的,但我们想了解的是你在那上厕所时的完整经历。”李迎骄说着又将那枚硬币放回桌子上,用中指与无名指紧紧夹住手中的笔,轻快地打了个半弧, 接着利索地将笔弹了回来,动作一气呵成。

“这有啥好说的,我当时不就走在路上,恰好内急,想去趟厕所,然后不正好看见路边有个移动厕所嘛,那我不得赶紧跑过去上个厕所!然后等我出来还没走两步路,就被你们打晕带到这地方来了。”霍辙的回答非常不耐烦,他记不清自己与眼前这位叫李迎骄的男人已经对峙了多久,也许才刚坐下几分钟,他又觉得像过去了很久。但愿这破事快点结束。那人从头到尾反反复复问些一模一样的问题,而自己压根不明白这些问题的意义何在。上厕所怎么了?就算把那间移动厕所弄坏了, 交完罚款也该走了吧,在这打什么哑谜?他的眼睑突然剧烈地收缩了一下,他瞥见硬币朝上的一面雕刻着一排摩天大楼,便下意识地吞咽口水。这是枚新城币。

本文摘自《光晕》(破瑞 著)

具有少年感的文案的书(或许青涩却可期待)(5)

陶誉丹

选摘二

大中十年,清明当日,五更两点第一声报晓鼓在太极宫承天门上敲响,鼓声沉沉,庄严肃穆,和东方天际的朝阳一起唤醒鳞次栉比的长安城。路上已早有行人,南来北往的行商坐贾,挑担叫卖的村野农夫,皆为生计奔忙,张镜清也早早出了宣平坊的坊门。

镜清年二十二,明习律令,明法科出身。解褐授官不足一年,却崭露头角,颇受赞赏,便迁至万年县,官就县尉一职,供职于万年县大狱。镜清为人和善,来县中不过小半年,官阶尚低。近来县中杂事冗多,镜清兢兢业业,凡事皆按律悉心处理,且年岁又小,虽有属下副手,却不好劳烦,难免自己受些案牍之苦。借着寒食清明,官吏难得清闲几天。素闻城东南曲江池,春秋宴乐、夏日避暑皆为盛地。春日里游人如织,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镜清也决定探访。

还未行至曲江池畔,路过一片牡丹花圃,其中数株却不寻常,竟是青紫黄赤之色,牡丹花旁,还有几株乌头草。镜清心中正惊诧于各色牡丹,只听有人笑道:“少府今日好兴致,亦至城南踏青。”

镜清回首一看,原是花匠唐棣。此人培花极巧,常侍弄些奇花异草送往城北富贵官家,想必这花也出自他手。他比镜清年长三四岁,虽只是花匠农夫,却颇有见识,且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生得俊俏不凡。镜清素日与唐棣有些交情,早觉他非浊骨凡胎,后来攀谈才知,他本出身书香门第,无奈早年家中变故,双亲撒手人寰,唯剩唐棣与小妹二人。世事难料,实在可叹。

话回当下,镜清与他寒暄几句,问起各色奇花。唐棣笑道:“唯施小计尔,此不足奇,某尝见巧匠令紫牡丹开于初冬,且每朵有一联诗于瓣上,此乃最奇、最巧者。然某愚笨,只学得十之一二。”镜清道:“郎君谦逊,此牡丹虽无诗于其上,亦奇观矣,其价必定斐然。既有此奇花,郎君平日却只送寻常牡丹至城中,何故?”

唐棣一面将白牡丹搬至牛车上,一面答道:“现今光景不似从前。少府聪敏惜花之人,见之自然爱怜。然骚客多以牡丹媚人乱国,若见青紫黄赤之花,恐批判更甚。其实国运与花何干,但为人之过错寻托辞尔!”

镜清听他颇有惋惜之感,便劝慰道:“以郎君之才,求取一二功名自非难事。好儿郎志存高远,何不出仕,挽国运于衰微?”唐棣只摇摇头笑道:“某才疏学浅,难当大任。且有一心愿未了,无心于此。不过想来,遂愿之日已近矣!”说着,面上微露欣喜之色。又说罢几句闲话,镜清便与他告辞,准备往曲江池去。

*本文摘自《雪又下了一整天——第七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集》 (《青春》杂志社 编)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