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李庄抗战时的大学(俞载道抗战时同济大学在宜宾李庄的时光)
宜宾李庄抗战时的大学(俞载道抗战时同济大学在宜宾李庄的时光)当时,学校没有教工食堂,我们单身汉一般都是和学生一起吃食堂。当然,那时我们有了工资,有时还可去留芬饭店打打牙祭。附近的可颐园、大夫第也安置了一部分教师,我记得朱振德老师就住在大夫第。另外,在镇东面离东岳庙较远的官山一带有学校搭建的教授新村,魏特教授就居那里。朱世琳1944年夏天毕业后先去宜宾中国纸厂工作了4个月,后又回校任助教。我和他志趣相投,彼此引为知己,在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中结下了一世的情谊。史惠顺也与我们同住在肖家院子。还有早我们一届机电系毕业的吴畿康(后改名为吴几康),也留任助教。他1949年赴丹麦留学,1953年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计算机研究小组工作,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创建、发展和普及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李庄#【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俞载道|抗战时,同济大学在李庄的时光01
毕业后我留校,给大学教过我钢结构课的魏特教授做助教。
我从羊街的男生宿舍搬出来,住进了位于张家祠对面的肖家院子,这里是教员宿舍。
起初,我和朱允鑫两人一间,吴式枢霍励强在另一间。几个月后,机械系的朱世琳也来了,与我住一起,在那儿一住就是两年。
朱世琳1944年夏天毕业后先去宜宾中国纸厂工作了4个月,后又回校任助教。我和他志趣相投,彼此引为知己,在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中结下了一世的情谊。
史惠顺也与我们同住在肖家院子。还有早我们一届机电系毕业的吴畿康(后改名为吴几康),也留任助教。
他1949年赴丹麦留学,1953年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计算机研究小组工作,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创建、发展和普及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附近的可颐园、大夫第也安置了一部分教师,我记得朱振德老师就住在大夫第。另外,在镇东面离东岳庙较远的官山一带有学校搭建的教授新村,魏特教授就居那里。
当时,学校没有教工食堂,我们单身汉一般都是和学生一起吃食堂。当然,那时我们有了工资,有时还可去留芬饭店打打牙祭。
古镇李庄
02
那时,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我,对每一个夜晚的到来都满怀期待!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学习之后,夜幕降临之时,我宿舍小桌上那盏简陋的菜油灯会准点亮起。
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一头钻进书堆,只要一翻开书页就是三四个小时不起身。不少数理方面的德文原版书籍,就是在那些静寂的夜晚不知不觉中啃完的。
我习惯于研读原版专著,这些著作都是从学校设在紫云宫的图书馆借来的。
数学方面有复变函数论:物理方面有普朗克(M·Planck) 所著的五卷理论物理引论;力学方面有普朗特(L·Prandtl) 所著的两部流体力学书籍, 还有分析力学和弹性力学等等。此外,出于好奇,还看了些相对论和量子论等方面的书籍。
这一方面是源于自己从小对数学物理的痴迷,一方面也是因为身处李庄那样静谧的环境,让你总能了无喧扰,习惯于在一张张书页间流连,乐而忘归。
记得我还和吴式枢一起去理学院,听谢苍璃教授所开的偏微分方程(包括积分方程)的课。这样多方面的积累储备,为我后来从事结构的教学、设计和科研工作,迎接人生的种种机遇和考验打下了非常扎实深厚的根基。
在李庄工作的这两年,我勤学不倦,能感知自己一天天学有长进,工作学习生活既充实又惬意。
李庄江边 郭振/摄
03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之后,饱经忧患的同济师生员工盼望着早日重返家园,在一个安定的环境里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
1946年4月,学校结束了在李庄的教学,师生们经由水、陆两路陆续迁返上海。我们满怀着感激与难舍之情,与养育了我们六年的李庄依依作别。
1977年初夏,因我主持研究、设计上海市吴泾化工厂年产量30万吨合成氨工程中的一个关键设备动力基础一钢梁构架汽轮空压机机组基础,为国内首创。
我前往云南天然气化工厂参观其进口设备,在回程途中,我们从宜宾到重庆,坐船经过李庄。那时我已离别李庄30年,沧桑岁月并未改变李庄多少容颜。
看到物是人非,年轻时熟悉的生活仿佛一幕幕再现眼前,让人既激动又感伤,心中长久无法平静!
忘不了李庄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啊,它们无不印刻着我们青春时代最纯真最美好的回忆!
同济人一直没有忘记李庄人民的深恩厚情,将李庄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60多年来,多少次记忆重温,多少次午夜梦回,心中生出无限想望,情难自禁。多想再踏上那片土地,看一眼今日的羊街、东岳庙、禹王宫、肖家院子……寻找青春时代留存的印迹。(完)
(本文作者系上海同济大学退休教授,黄艾娇系同济大学新闻中心教授)
来源:宜宾市政协文史委 俞载道口述 黄艾娇撰稿(文章所包含文图均来自原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