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教育的顽疾在于自我意识)
教育的根本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教育的顽疾在于自我意识)教育,这原本被奉为神圣的工作,却让一位满怀激情的老师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独裁者,这不禁让人想问:“教育到底改变了什么?在这种教育的死局中,真正的症结在哪呢?”在一位去世教师遗言中,他痛斥“他们玷污了我的灵魂”,他唾弃那些没有价值的学生,他诅咒着那些没有激情、没有梦想的学生从这个世界消失。按照老套的电影桥段,代课老师会用某种神奇的教学方法,打通学生的任督二脉,将他们从泥沼中拯救出来,成就一段教育史上的佳话。而《超脱》是一部讲述“失败”的作品,失败的学生、失败的老师以及失败的教育,这或许才是底层教育的普遍事实。这种挫败感不仅腐蚀着学生的未来,更吞噬了教师的使命。
作者 | 小太爷
导语:什么是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是成绩的优劣吗?是分数的高低吗?是考取学校的好坏吗?成功总会有许多可被量化的标准,那么是什么导致教育的失败呢?到底什么才是教育的顽疾呢?导演托尼·凯耶在这部电影中公布了他的答案
电影《超脱》以艾德里安•布洛迪扮演的代课老师亨利•巴赫特为视角,用伪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教育中所存在顽疾,即如何挽救差生的未来?
在这所收容着所在区域内最差生源的学校里,你能看到的不外乎杂乱的教室、咆哮的老师以及暴戾的学生,而代课老师亨利·巴赫特即将成为这沸腾熔炉中的一员。
按照老套的电影桥段,代课老师会用某种神奇的教学方法,打通学生的任督二脉,将他们从泥沼中拯救出来,成就一段教育史上的佳话。
而《超脱》是一部讲述“失败”的作品,失败的学生、失败的老师以及失败的教育,这或许才是底层教育的普遍事实。
这种挫败感不仅腐蚀着学生的未来,更吞噬了教师的使命。
在一位去世教师遗言中,他痛斥“他们玷污了我的灵魂”,他唾弃那些没有价值的学生,他诅咒着那些没有激情、没有梦想的学生从这个世界消失。
教育,这原本被奉为神圣的工作,却让一位满怀激情的老师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独裁者,这不禁让人想问:“教育到底改变了什么?在这种教育的死局中,真正的症结在哪呢?”
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代课老师亨利作为一名局外人或许能看得更加清楚。
“我从未这般深切地感觉到,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依赖这个世界”
影片的开头引用了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这句话,而这句话几乎奠定了主角亨利在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基调,即身处其中,却超然其外。
事实上,比起教师,他与那些差生有着更为强烈的共情与共鸣。
他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从小与母亲和外公在一起。他不记得他父亲的模样,在他七岁时他的母亲选择了自杀,而他的外公则有猥亵其母亲(也就是他外公的女儿)的嫌疑。
他与那些差生一样,有着糟糕的家庭环境,他与有着变态心理的外公生活在一起,这种境遇使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培育了一个观察这个世界的超脱视角以及独善其身的自我意识。
“智慧加上人格,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马丁·路德·金认为完整的教育应该包括智慧与人格,而人格的塑造离不开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课堂上,他讲述了现在的青年正在面临一种来自外部世界的“营销大屠杀”,他们被灌输着“苗条”、“出名”、“时尚”等使人狂热的价值观念, 各种无营养的信息正全天候地轰炸着所有人。
显然,在没有培养出一种能与之抵抗的“自我意识”之前,那些饱受其害的学生根本无法保护其各自的自我思想。
但亨利是一个不合格的教育者,他的超脱意味着封闭,也意味着置身于局外,他无法与其他人分享他的内心世界,在这一点上,他与那些“问题学生”存在着某种共通之处。
与那些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的其他老师相比,他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他在“改变学生”这一点上始终保持着克制,而这根源于其对教育本身的怀疑。
“在试图成为父母之前,人们或许应该确保自己懂得怎么做父母”
在电影中,受肥胖困扰的梅丽迪斯有着自己的摄影及绘画梦想,但她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只有指责与羞辱,而他对其女儿的期望仅仅是“整理一下头发,减减肥,也许你还能找到个不错的男孩。”
家庭教育是学生形成自我人格与自我意识的重要养料,而这些往往是学校所不能提供的。
遗憾的是,这些问题学生的家长大多没能养成这样的自觉,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而诸多“问题”如同基因一般由这些父母的思想中复制到了孩子的意识里。
完全意义上的教育需要学生家长与老师共同参与,而家长的长期缺席使得老师与学生都成为了教育的受害者。
对于老师来说,他们如同是在海洋中游荡的猎人,但因为教育这项工作,他们主动丢弃了用于自保的猎刀,他们收起了自身的锋芒以免误伤,他们是教育的献身者,甚至是没有回报的献身者。
亨利尽管同情老师的付出,但这不影响其怀疑这一切的意义,因为,亨利身为一名老师,他本人也是教育失败的产物,如同那个虐杀动物的问题学生一样,他被困在了自我意识里。
亨利一直在寻求一种超脱的状态,他用阅读与写作来倾诉他的痛苦与煎熬,他用自我意识抵御着外界的伤害,所以他从不敞开心扉。
正是因为这种封闭型的自我意识,他推开了梅瑞狄斯的拥抱,也送走了雏妓艾瑞卡的深情。他悲天悯人,但在现实面前毫无作为,他甚至不相信他能解决任何问题。
而与之相对则是大部分问题学生们尚未成型的自我意识,他们对未来毫无规划,对自己的认知趋近于零,不在乎当下的得失,将所有幻想都寄托于毫无定数的未来。
“要无心太容易了,在乎才需要勇气。”
无论是置身于局外的亨利,还是迷茫于局内的学生,他们都缺乏一种“在乎”的勇气,只不过前者是在乎他人,而后者是在乎自己。
教育的顽疾在于自我意识。
作为教育者,若拥有一种过于封闭的自我意识,那么就会想亨利一样,陷入怀疑与消极之中,既不愿改变自己,也无意改变他人,于教育无益。
而作为学生,若无意培养个人的自我意识,那么就会不分善恶地受外界所摆布,成为一具跌入盲流的躯体,丧失人格。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他们都需要养成一个独立且开放的自我意识,这才是去除教育顽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