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的不好怎么签(孩子考不好被老师打)
孩子考的不好怎么签(孩子考不好被老师打)要论两个因素的重要性,我会站“遗传论”。这个说法和被害者有罪论不一样,并不是说,同样是被打,怎么别人没事,就你这么矫情?而是:不得不承认,每个孩子的性格确实天生不一样,这其中的区别除了家长的教养方式之外,就是遗传的力量了。我看完所有描述后,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一定有一对严格的父母。但是,我今天文章的重点不是说家长的教养方式,而是要说遗传的力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先假设老师对所有同学都是一视同仁(考不好就打手心),那么,为什么班上那么多同学,只有你家的孩子会害怕得不敢上学呢?
一位网友朋友说,她孩子才上一年级就开始厌学了,原因就是老师会打人。每次考试过之后,考不好就会被老师打,打得倒不重,就是拍一下手板之类的。
整个一年级大概被打过三四次。
这不,新学期马上开学了,孩子只要一说起开学就大哭。害怕上学,害怕考不好被老师打。因为转学不太可能实现,所以这位朋友在犹豫要不要去和老师交涉一下,是否可以不打孩子。同时也想知道,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下周就要开学了,爸爸劝孩子认认真真学习,把暑假开始时定下的学习计划完成,但是还剩一个口算题卡没写完。所以孩子就害怕得大哭,怕写不完被老师打。
我看完所有描述后,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一定有一对严格的父母。
但是,我今天文章的重点不是说家长的教养方式,而是要说遗传的力量。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先假设老师对所有同学都是一视同仁(考不好就打手心),那么,为什么班上那么多同学,只有你家的孩子会害怕得不敢上学呢?
这个说法和被害者有罪论不一样,并不是说,同样是被打,怎么别人没事,就你这么矫情?而是:不得不承认,每个孩子的性格确实天生不一样,这其中的区别除了家长的教养方式之外,就是遗传的力量了。
要论两个因素的重要性,我会站“遗传论”。
说几个我认识的孩子的故事吧。
小勋所在的学校,老师打学生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当然,上升不到“惩戒”的程度,也是和上文中那个女孩的老师一样,当你调皮、写错题时,老师会轻轻地敲一下手心。这样一个小小的警示,在我们大部分家长看来,是可以的。
首先我们对比一下,在不同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面对老师惩罚/考试考得不好时的表现:
孩子A:这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孩,父母的性格都十分随和,对孩子的学习也很佛系。这个孩子每次被老师批评后,心情虽然会低落一会,但很快可以让自己的情绪缓和过来。
孩子B:这是一个性格偏成熟的女孩,在学校时是老师的好帮手,父母的教育虽然到不了“严厉”的程度,但对学习还是抓得比较紧。但也不会因为孩子考试考砸了,就责备、惩罚孩子。
可孩子会自己给自己压力,每次考试考不好时,她会郁郁寡欢很多天,如果再遭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心情会更加低落。
孩子C:这是一个看起来很活泼的女孩,父母平时工作忙,没有太多的精力管理孩子的学习。这个孩子,有一次考试考砸了,放学回家后,躲在房间放声大哭了半小时,把家长给吓坏了。
上面三个孩子的父母我都认识,,据我了解,他们不会对孩子严格到打骂的程度,也不会言语打击之类的。他们都是非常开明的父母,爱孩子、理解孩子。
可是,三个孩子在面对学习中的小挫折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除了用“天生的性格”来解释之外,不知道还能怎么解释。
这样说可能对父母来说有点残忍,因为它把父母的养育作用缩小了。
虽然这个说法很残酷,但是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基因真的太强大。
就拿我们家小勋来说吧,越随着他长大,我就越感慨:这是为什么啊?为什么我和娃爸付出了那么多,改掉了自己那么多小毛病,可孩子居然还是和自己小时候一模一样。这个一模一样包括:想法、行为和学习习惯。
比如,他其实很喜欢交朋友,很喜欢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可是他不敢主动出击。如果一群人在一起玩,他是被冷落的那个时,他就会非常非常伤心。
这一点遗传了妈妈。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和勋爸引导过他很多次,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我们不会阻止他,但是希望他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因为自己被冷落了,就觉得是自己不够好。
再比如,他上课听课时,总是听得一知半解就开始开小差,老师和我反应过很多次。我问他为什么不能好好听课,他说:我感觉我都会了,老师一直在重复讲。
这一点遗传了爸爸,后来勋爸悄悄告诉我,他上学时就是这样的——盲目自信。我听了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但也只能告诉自己“亲生的”,然后再不厌其烦地交代他要怎样听课。
相信你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有这种感觉,感觉自己的努力终究敌不过基因。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绝对不是要大家认命。我们不能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给他盖棺定论,以此来判断他是一个什么什么样(不可改变)的人。
虽然基因很强大,但很多事情还是可以靠父母的引导,帮助孩子强大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
比如文中开头那位不想上学的女孩,也许她是一个敏感型人格的孩子,敏感型人格的人大多想象力丰富,感受力强,情感非常细腻,也常常多愁善感。
孩子本来就情感细腻又敏感,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得到父母的严厉对待,或是一直被否定着长大,就会更加速孩子的内向和敏感。
我不会说“内向和敏感”是一种不好的性格,因为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如果是因为后天的原因,让这种性格连正常的社交都成了问题的时候,那么就是就家长的责任了。
所以说,如果你家里也有一个同样的孩子,总是因为害怕外界的批评而逃避、哭闹时,请先自省一下家庭教育是不是出问题了?
是不是过于严格?
是不是总是否定她?
是不是总拿老师吓唬她?
是不是吝啬于夸奖她?
是不是整个家庭给人的感觉就是“学习第一位”?所以孩子不敢失败?
是不是强化了“失败”的后果?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可以开始改变了;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继续夸孩子,引导孩子,让她的内心变得真正强大起来。
总结:虽然我们费尽了千辛万苦养大的孩子,最终给人的感觉是敌不过基因,但也请不要忽视后天养育的作用。
如果把养孩子比作打游戏,那么孩子就是系统派发的固定人物。先天遗传是指,他是法攻还是物攻,是擅长远程攻击还是近距离攻击,完全取决于先天因素。
我们玩家的任务,就是根据游戏人物的特点,给他加点、买装备、买符合他的技能书。我们不能把一个法攻人物加点成肉盾,但是可以在尊重他是法攻的基础上,加强他的攻击力,但也利用装备,帮他把防御加强。
那么,一个脆皮法攻,也可以变成独挡群怪的甲士。
我们不是要对抗遗传基因,而是要传承其优点,优化其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