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 高考 回忆(镇回忆镇江高考记忆)
82年 高考 回忆(镇回忆镇江高考记忆)首批“00后”考生走进高考考场。2018年6月7日,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
点击上方“金山网” 可以订阅哦!
引言
1977年8月4日,
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
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
..............
2018年6月7日,
首批“00后”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
时光回到1977年之际,
在镇江,
他们见证自我,更见证时代,
他们的1977、1978注定与众不同。
...........
时光倒流
1977|1978
电影名
高考-1977
地区
镇江
出品
镇江报业传媒集团
类型
纪录片
年份
1977、1978
评分
★★★★★
撰稿人
王景曙
主演
胡玉留 史国栋 李忠杰 王建华 朱宁
时光回到1977年之际,讲述他们的高考故事......
胡玉留
大雪纷飞之时 窗户被人敲响……
REC
1966年 胡玉留初中一毕业就遭遇“文革” 从而与高中失之交臂。此后两年时间里 他最刻骨铭心的一次经历就是参加“串联”去了北京 并在1966年11月11日这天 毛主席第七次接见红卫兵的时候 被裹挟在潮水一般的队伍里。那个时候的胡玉留还几乎是个孩子 没有可能在深层次上规划自己的人生 只能借助时代的推力 被动前行。1968年8月30日 他背着铺盖来到丹阳县吕城公社洪家大队马元里生产队 成为镇江地区第一批下放知青。
从放下铺盖这天开始 胡玉留就过上了农民的生活 和农民一起干活 像农民一样成长 到了1977年的时候 已经几乎没有他不会干的农活。但是 这一年却成为他“洗脚上岸”的转折之年。
当年10月21日 恢复高考的消息被确认之后 胡玉留毫不犹豫地奔去公社报名 却遭到公社分管负责人的拒绝 理由是他没有高中文凭。当时上面划定的往届生报考条件是“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 政策上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胡玉留于是据理力争:“你怎么知道我没有高中文化程度?”几经缠磨之后 胡玉留终于如愿报上名。胡玉留到现在还记得 当年吕城公社一共有870多人报了名 可后来参加预考的人数远没这么多 不少人中途告退。预考之后 吕城有60多人过关 其中包括惟一的初中毕业生胡玉留和他的哥哥。胡玉留的哥哥1967年高中毕业于省镇中 比胡玉留晚一个月也来到吕城插队 参加高考的时候他已经在当地结婚 并有了一个孩子。
正式统考的考场在省丹中 胡玉留等人提前一天入住县城。天气已经很冷 他们却只能打地铺睡在稻草上 胡玉留说 凌晨3点钟就有人爬起来看书了。
两天考完之后 等待的日子在表象上一如往常 平静地过完了1978年的春节。春节过后不久 镇江地区下起了一场雪。胡玉留回忆说 那天上午雪下得很大 突然有人敲响他家的窗户 大声喊道:“胡玉留胡玉留 你考取了!”原来 这位报信人已经在公社看到了胡玉留的录取通知书 录取学校是南京师范学院镇江分院(3年制大专)。但是 胡玉留的哥哥却没有等来喜讯 兄弟两人的人生轨迹从此变得不同。
史国栋
预考感觉一般 统考状态不错
REC
2007年 史国栋已是大学教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院长。40年前 他也是一位教师 溧阳县埭头中学的代课老师。一样的教师 却是两样的人生命运。
史国栋不是插队知青 他家祖祖辈辈是农民。埭头中学是史国栋的母校 1975年高中毕业后 他顺理成章地回乡务农。“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成为史国栋一种无奈的人生选择 19岁的他一度承受着某种人生困惑。次年1月 在中学老师的大力举荐之下 史国栋进母校当起代课老师 其实这时他还兼做校勤杂工 每月拿36元的工资。每天有书读、有课教 史国栋说 当时对他来讲心灵的充实远比有了收入更重要。
与当时在事业上孜孜以求、永不止步的人生理念有所不同的是 1977年报名参加高考的史国栋 当初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换城市户口” 改变自己的人生“标签”。两天预考下来 史国栋感觉“发挥得不是太好” 但幸运的是 结果还是获得通过。后来 12月25日 当考完最后一门走出考场之时 史国栋说他已“估计能考上”——最终被重点大学镇江农机学院(江苏大学前身)录取。
史国栋是当年埭头公社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一人。他当天晚上就赶回家将消息告诉了母亲 而父亲远在兴修农田水利的工地上 第二天也从公社革委会主任的口中得悉。史国栋回忆道:“父亲当时曾说过一句话 这是他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 也是一生中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得益于当年恢复高考这一重要历史转折 农村青年史国栋不仅完成了自己最初的愿望——改变户口性质 而且在后来的人生之路上抒写出精彩纷呈的篇章。大学毕业之后 他先后任教于河南农业大学和江苏工业学院 从助教到讲师 再到副教授、教授 步步向上。2002年起 史国栋任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2006年起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院长,2009年起任常州大学党委书记......
史国栋告诉记者 早在1998年入学20周年的时候 他和同学们就曾搞过一次主题聚会;2007恢复高考30周年、毕业25周年之际 他们又再次相聚 共同畅叙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忠杰
77级走出的部省级人物
REC
众所周知 恢复高考之后 全国范围内的“77级、78级”群体中走出了一大批部省级领导干部 这样的人物镇江也有不少位。记者已经了解到的就有77级考进南京师范学院(南师大前身)的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78级考进北京大学的现中央编委副主任吴知论、78级考进南京大学的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
1968年 李忠杰在丹徒县宝堰中学读完初中之后 即时加入了“上山下乡”的大军 先在丹徒县荣炳公社劳动 后迁回老家丹阳练湖农场。丢下课本3年之后 李忠杰有幸又于1971年跨进校门 在省丹中读了两年高中。毕业后仍回到练湖农场工作 先是在耕作队劳动 后来调到场部机关。参加高考时 25岁的他在农场宣传科工作。
谈起当年 李忠杰感慨颇多。他说 那个年代尽管听从党的召唤 叫到农村就到农村 但自己内心一直怀有上大学的强烈愿望。那时以推荐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 根本就轮不上自己 这一愿望只能深埋心底。1977年恢复高考 成为李忠杰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人生机遇。
李忠杰说 当年复习迎考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教材。“文革”期间的教材几无可取之处 必须找到“文革”之前的教材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费尽周折才总算找到几本课本和一批练习题目。但困难又随之而来 过去中学教材中的很多东西李忠杰压根就没有接触过 只能现学。好在母校省丹中鼎力相助 专门为准备报考的学生办了补习班 并安排了最好的老师授课 授课方法也不像平时那样按部就班 而是总括性的 对每门课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进行梳理 再由学生自己突击大量习题。
和所有的77级考生一样 李忠杰也不知道自己当年的考试成绩 总之 他顺利地跨进了南京师范学院的大门。填报的志愿是中文系 后来被录取的却是政教系。李忠杰提供情况说 1977年练湖农场高考中榜者总共只有4人 其中一位和他一样 进的也是南师院 还有一位考取了中专 剩下一位就是他的弟弟李忠伟 被南师院镇江分院(大专)录取。在那年竞争十分激烈、录取率奇低的情况下 一家同时考取两人 应该算是莫大的欣慰。
王建华
从高考状元到大学校长
REC
2007年3月,任江苏科技大学校长的王建华 是记者此次采访对象中惟一一位不是在镇江地区参加高考 也是其中惟一一位当年以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身份参加高考的。
1977年 17岁的王建华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县级)第一中学读高二。中学毕业在即之时 学制突然改为3年 于是王建华的身份又成了“在校生” 并以这一身份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当时北安市从所有在校生中选拔了一批像王建华一样的尖子生 共28名 集中“强化”了两个多月 可惜在后来的高考中 这28人“全军覆没”。王建华说 横跨“文革”前后的两年中学生活 政治运动如疾风暴雨 他们基本就没学到什么东西。
但是那两个月的集中强化却让王建华等人受益匪浅。翌年 王建华又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第二次参加高考 成绩一鸣惊人 他与另一名考生并列获得北安市理科第一名 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录取。28名强化班的同学当年全部考取了本科。
王建华兄弟姐妹6人 这一年 身为回城知青的姐姐也同时考取大学。由于家庭负担过重 同样是回城知青的大哥选择了放弃高考 挣钱支撑家庭。王建华的大弟和三弟后来也分别于1980年和1986年考上了大学。连出4个大学生成为这个普通人家最引以为豪的标志。
进校后 王建华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同学之一 只有18岁——全班18岁的同学共8位。班里年龄最大的一位是31岁 比王建华等人大13岁 大部分同学的年龄都在20岁至30岁之间。王建华说 大学期间这些老大哥个个都很刻苦 从而带动全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大家每天都过着“三点一线”的勤奋生活。
1982年 王建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镇江船舶学院(江科大前身)任教 3年后考取哈尔滨理工大学的研究生。1988年硕士毕业后又返回镇江船院工作 历任系主任、校教务处副处长、处长、校长助理、副校长。今年3月 王建华升任江科大校长。
朱宁
拖板车出身的北大骄子
REC
1974年 朱宁从省丹中高中毕业后 先是进丹阳化肥厂干临时工 干的是体力活。一年之后 朱宁被正式分配到丹阳港务处 工种是码头装缷工 说白了 就是拖板车 是劳动强度更大的一种体力活。回味那段时期的生活状态 朱宁说 他很欣赏“干一行爱一行”的说法 自己其实不是一个怕苦怕累的人 如果没有后来的突变 他愿意在这一行上呆一辈子 像自己的父亲一样。
但是 时代在演变 朱宁的人生命运注定要发生重大转折。1977年高考恢复 朱宁也报了名 结果落榜。他没有因此气馁 而是立即将目光投向相隔不足半年时间的1978年高考。
在第二次复习迎考期间 朱宁参加了母校省丹中举办的补习班。那阵子 补习班的同学之中一度盛行争做偏题、难题的风气 然而在距离高考仅两个月时间的一次摸底考试中 集体成绩很不理想 一位老师于是在班上尖锐提醒道:“迷信偏题、难题是一种好高骛远的做法!”朱宁说 直到今天 老师的这句话都扎根在他的脑海里。悟出道理的朱宁立马调整方向 脱离题海 而把重点放在抓基础与理解方面。
1978年高考成绩出来 朱宁取得了令人惊叹的高分:435分!被北京大学生物系录取。他在当年镇江地区考取北大的3名理科生中 总分最高 另外两人的成绩分别为422.5分和405分。当年镇江地区还有两名文科生被北大录取 由于上一年度镇江地区无人考取北大 这5人于是就成为恢复高考之后本地区产生的第一批北大骄子!
1982年 北大毕业的朱宁当年即考取了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研究生 攻读现代遗传学 7年之后取得博士学位 并留美工作。
文/图:王景曙 汤才顺
版式编辑:今日镇江—解斐
精华推荐
金山网
【深度】镇江权威,原创解密!
【有料】严肃知识,八卦内幕!
版
权
本文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和金山网联系。由编辑授权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