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教育哪个好(学这个有用吗)
孩子的学习教育哪个好(学这个有用吗)我有个朋友,是个图书编辑,他在去书店做市场调查的时候挨个询问家长:您给孩子买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不难看出,在我们现在的教育当中,“有用”成为多数家长的选择的原则,对孩子有用的事情就做,没用的就不做,但是在孩子的教育,“有用”是最重要的选择标准吗?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是没用的。曾有一项有83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有六成的家长认为有用的就是和学习有关的,所有考不了级、不能拿证、没有加分、不算特长、无助于考重点的,家长都会反问:“学这个,有用吗?”而其他近四成的家长也提到,对于孩子来讲,有用的东西也应该包括:对孩子身心健康有益的、能够丰富孩子自己的、孩子感兴趣的、能够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等等与学习无关但是有用的东西。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在孩子学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东西是有用,哪些又是没用的呢?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
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
背唐诗是有用的,看小人书是没用的;
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是没用的。
曾有一项有83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有六成的家长认为有用的就是和学习有关的,所有考不了级、不能拿证、没有加分、不算特长、无助于考重点的,家长都会反问:“学这个,有用吗?”
而其他近四成的家长也提到,对于孩子来讲,有用的东西也应该包括:对孩子身心健康有益的、能够丰富孩子自己的、孩子感兴趣的、能够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等等与学习无关但是有用的东西。
不难看出,在我们现在的教育当中,“有用”成为多数家长的选择的原则,对孩子有用的事情就做,没用的就不做,但是在孩子的教育,“有用”是最重要的选择标准吗?
我有个朋友,是个图书编辑,他在去书店做市场调查的时候挨个询问家长:您给孩子买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
家长的回答如同考卷印制的标准答案一样,都统一回答说:“有用”!
家长还问他,看了你们的书,我的孩子能多认字吗?能会算数吗?能考第一名吗?
从那时起,我领教了中国父母对教育的“有用论”态度。在中国父母的认知里,读书都被划分为有用和无用。
升学求职、教辅应试、成功经验,这些“有用”的书,常年占据着孩子的书包和书店的畅销榜。
很多父母所说的教育“有用”,多指的是立竿见影式的马上有用。
这样的教育,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其实,人生是饱满的,立体的,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会浪费,都有自己特别的意义。所以,我们家长千万别用“没用”来衡量孩子的教育,你永远也不知道它会在人生的哪个关键时刻帮孩子一把。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曾对毕业二十年的校友做过调查,他发现:老校友更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没用”、但后来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
而当时所谓“有用实际”的课,随着时间冲刷却变得如此无用。
对于人生而言,“有用”的东西,可能只是暂时有用,以后一生无用;“没用”则可能是暂时没用,以后终身有用。
之前,音乐人高晓松在微博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有人问我让孩子学琴吗?我说不一定学琴,但一定要多学多干些没用的事。
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动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因为他们要为了生存和繁殖,而人要做许多没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与等待。”
高晓松小时候,母亲就教育他: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她说人可以不成功,但一定要多看看这个世界。
这一点,高晓松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Zoe的,他喜欢让女儿学做一堆看似“无用”的东西。
例如高晓松不注重成绩,却会让女儿学古筝、骑马、练瑜伽,相比同龄孩子拼命补习,这些“无用”的事占据了女儿大部分的生活。高晓松说:“我想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
这个世上,能获得大量财富的人毕竟是少数人,如果财富是唯一的标准,那么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孩子如果只学会了升学考试,长大后,只学会了挣钱买房,这样的人生,肯定也是不成功的。因为他的人生只学会了“有用”。
而那些看上去“无用”的教育,去远行、去读诗、去游泳等等,却让生命有更大程度的愉悦。
归根结底,如果你想培养一位循规蹈矩、没有眼界的孩子,可以让他学眼前的“有用”文章、做有用的习题。
而如果你是一位眼光够长远的父母,你就要学会让孩子读无用的书,做无用的事,花无用的时间,耗无用的精力,因为人生最长远的目标,都在于那些不被功利衡量的无用。
比如,在孩子几岁开始,就带他去旅行,去感受,去阅读,去全身心的触摸、听、爬、玩、感受这个世界。
在孩子十几岁时,让他去感受所有跟艺术、美与普世价值有关的东西。给他听一些好的音乐,让他宁静安详;读一些经典的好书,让他体验情感的深邃和想象的博大。
最后我们父母要知道:给孩子学习有用的知识,也别忘了多让孩子体验有用之外的世界,让孩子过得充实又快乐,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个不流于俗的人,一个不谙世事的人,一个敢于跳出规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