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不作为惯性]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另一方面,倘若以后高考分数越来越低,还不如之前的分数,那么当梁实无无力应付考试之时,就是他的大学梦彻底破碎之日,因为,人们很容易落入这样的决策陷阱——不作为惯性。对于梁实的这种做法,一些网友表示值得赞扬,也有不少网友持相反态度。而对于梁实本人来说,这种执拗的坚持,给他的家庭关系和生活都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儿子和自己冷战了4年,妻子对自己不关心家庭、一心赴考的态度,抱怨满腹。而每次备考的辛劳,更是让已经52的梁实,身心俱疲。而即便如此,梁实也不愿意放弃终极梦想,选择二本院校。但是,随着年岁的增加,梁实的成绩真的会来越好吗?——几率不大。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1)

52岁的建材商人梁实,从1983年至2019年,总共参加了23次高考,被网友戏称为“高考最牛钉子户”。

而在今年的高考成绩出炉后,梁实表示:“对此次成绩不满意,明年会继续参加考试。”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2)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3)

梁实的高考成绩真的那么差吗?——并不是。

算上今年的高考,梁实共有三次成绩,超过了二本分数线,但是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梁实果断放弃。

对于梁实的这种做法,一些网友表示值得赞扬,也有不少网友持相反态度。而对于梁实本人来说,这种执拗的坚持,给他的家庭关系和生活都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儿子和自己冷战了4年,妻子对自己不关心家庭、一心赴考的态度,抱怨满腹。而每次备考的辛劳,更是让已经52的梁实,身心俱疲。

而即便如此,梁实也不愿意放弃终极梦想,选择二本院校。但是,随着年岁的增加,梁实的成绩真的会来越好吗?——几率不大。

另一方面,倘若以后高考分数越来越低,还不如之前的分数,那么当梁实无无力应付考试之时,就是他的大学梦彻底破碎之日,因为,人们很容易落入这样的决策陷阱——不作为惯性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4)

不作为惯性——“错过了月薪10000的工作,我就不能接受月薪9500的工作。”

[不作为惯性]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

当人们错过了一个最佳的机会,将会对随后出现的类似机会置之不理,哪怕后来出现的机会比之前的更有优势。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5)

不作为惯性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你看上了一款沙发,促销价是3000元,但你还想再看看其他的,因此没有购买。几个星期以后,你觉得还是最初的那款沙发好,然而那款沙发已经恢复原价了,尽管原价只比促销价多了300块钱,但是你却无论如何都不想买了。

再比如,你正在找工作,之前有一份月薪1万的工作,你没有把握住。后来,又有一个月薪9500的工作,虽然两份工作的月薪差并不大,但是,你还是放弃了月薪9500的工作,想再找找看。

而回到梁实参加高考的事例中,我之所以会认为他最后很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是因为:如果后面越考越差,只能上个三本,那么他很可能受不作为惯性的影响,难以接受三本院校,继而选择继续考试,或者干脆放弃考试。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6)

而对于已经年过五旬的梁实来说,他的脑力和体力,必然会越来越弱。可惜的是,梁实没有把握住今年462分的高考成绩,仍然选择了复考。

这对他来说,或许是一次糟糕的决策。

其实,无论是梁实,还是我们自己,无论是选择工作,还是决策人生。我们都应该懂得在错失良机时,退而求其次,考虑次优选,否则,我们很可能会失去更多。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7)

不作为惯性产生的原因:

01.损失厌恶

我们之所以会落入不作为惯性的决策陷阱,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人人都有一种心理偏好——损失厌恶。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8)

这里的损失来源于两个维度:

  • 最优选和次优选的差异
  • 当初没有选择最优选所导致的损失

我们用上述买沙发的记忆,来解释一下:

①【最优选】:3000元买到心仪的沙发。【次优选】:3300买到心仪的沙发,这其中300元的差价,对你来说就是损失。

②当你面对次优选时,你的感性脑,很容易把“最开始没有花3000元买沙发所产生的投入”比如时间、精力和决策错误所产生的300元差价,全部视为一种损失。在这么大的损失面前,次优选显然是“略显窘迫”的。

因此,出于损失厌恶的心理,人们宁愿不去选择次优选,因为不选择,交易没产生,那么,“看起来”我们就没什么损失。

比如,当知道最初心仪的沙发涨价时,我们选择了不买,这种决策会让我们误以为没有损失,但其实,沙发总归是要买的,而且我们在选购其他沙发时,仍要继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本身就是一次很大的损失。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9)

02.预期后悔

当我们面对次优机会时,如果选择了就意味着:我们没有再次选择的机会了;而如果不选,则意味着:我们还有选择的余地

而当我们选择了次优机会时,我们必然会产生一种后悔心理——“为什么没把握住最好的机会?”、“要是一开始就选了该多好!”。而为了避免这种“后悔”心理,我们决定:不选,继续等待、寻找。

而梁实参加高考始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理,其实也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表面上看,他其实是为了完成上重点大学的梦想,但其实,这种忽视二本院校次优选的行为,隐含了他的一个预设——选了二本院校,就没机会上重点院校了,而且,我会后悔。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10)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后悔心理,梁实大叔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复考。

其实,在我看来,梁实多次参加高考的行为,不一定是单纯的坚持梦想,更多的是一种不甘心、怕后悔的心理。

但是,人生虽如戏,可毕竟不是戏。我们在做重要决策时,最应该做的就是权衡利弊,而非不达目的不罢休。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11)

如何避免陷入不作为惯性的决策陷阱?

01.将[次优选择]和[原始状态]进行对比,获得收益感

对于大多数决策情境而言,都会先后面临三种选项:

  • 原始状态
  • 最优选择
  • 次优选择

所谓原始状态,就是不做决策。套用到买沙发的事例中,就是不买沙发或是干脆一直拖着。

最优选择,即:最好的那个选项,对于买沙发的你而言,当心仪的沙发价格为3000元时,就是最优选择。

次优选择则是,比最优选择要差一些,但优于其他选择的选项。比如,那件恢复原价(3300元)的沙发,虽然它没那么便宜了,但它还是比其他沙发的性价比高一些。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不作为惯性”产生的原因,其中一条是:当我们把最优选和次优选进行对比时,我们会感受到损失。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12)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感受到的是[收益],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作为惯性发生的概率。

那要如何才能感受到收益呢?

——拿次优选择和原始状态进行对比

选择之所以有好有坏,就在于有不同的对比标准。拿最优选择和次优选择进行对比,我们势必会觉得次优选择难以接受。

而如果我们能够拿次优选择和原始状态进行对比,那么至少在感受层面,我们会觉得,次优选择并没有那么差。

比如,对于买沙发这件事而言,花3300买一件心仪的沙发,总好过没有沙发可用,或是继续使用原来的旧沙发。

而当我们在找工作时,9800月薪的次优工作,无论如何也比我们一直找不到工作,来得划算。

因此,当我们的理性脑无法控制理性脑进行决策时,我们应该使用巧劲儿,来顺应感性脑的思考模式,这样,我们才能用理性管理感性,从而做出最优决策。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13)

02.沉迷于最优选择难以释怀时,可以将决策权交给信任的人

在一篇关于不作为惯性的文献中,作者指出:

心理距离会影响不作为惯性——替他人做决定的不作为惯性小于为自己做决定。

也就是说,当我们作为局外人帮助他人做决策时,我们更容易替当事人把握住次优机会。而当我们自己是“当局者”时,我们则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对最优机会难以释怀。

那么这种说法有什么依据呢?研究者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让参与者观看一张有三个价格标签的图片,并对参与者进行眼动追踪。参与者被分为两组,一组被告知为自己做决策,另一组被告知,替他人做决策。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14)

研究者发现,为自己做决策的参与者,会更多地关注现在的价格和过去更低的价格;而替他人做决策的参与者,关注的则是现在的价格和过去更高的价格。这说明替他人做决策的人,更不容易被已经错过的最优机会所“套牢”,因为,他们感受不到“损失”,因此,他们的决策也更加理性。

所以,当我们明知道最优决策已不可及又不甘心选择次优机会时,我们可以寻找自己信得过的朋友或老师,来帮助自己做决策。

在操作过程中你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 决策选项由你提供
  • 一旦对方替你做出决策,就要尽量采纳。别忘了,你之所以找别人做决策,就是因为自己犹豫不决。

此外,在采纳他人的决策之后,无论结果如何都不要指责对方,因为决策选项是你提供的,而且所有的决策都有风险。

03.意识到[错失的良机]是一种[沉没成本]

前面我们说到了,我们会把所有的决策成本,比如两次机会的“差价”、时间、精力,全部算作[错过最优机会]的损失。因此,我们会对那些付出的成本,产生一种不甘心、可惜的心态。

但是,时间无法倒流,已经付出的成本、错过的优惠,都无法让我们重新获得,因此,这些都属于[沉没成本]。

所谓[沉没成本]就是指:

已经发生了的,对现在和未来决策毫无意义的成本。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15)

经济学家反复强调: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论如何挽救,那些成本都无法收回了。

比如,你图便宜花50块钱买了一双鞋,结果刚穿了一天,脚就被磨破了,而且非常不舒服。那么请问你该继续穿吗?——继续穿,就意味着你还再追投成本,因为你要忍受脚的不适感,还要在回家之后,护理被磨破的脚。

那你可能会说,如果我不穿,那么这50块钱就浪费了。其实,这50块钱,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收回的,不管你穿还是不穿——这就是沉没成本的含义。

因此,面对已经错失的最优机会,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那些确定损失的优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已经是[沉没成本]了,而沉没成本对决策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面向未来,理性决策。

高考改变命运的最佳年龄(我52岁参加过23次高考)(16)

在《黑匣子思维》这本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病人伊莱恩去医院做鼻窦手术,这是一个常规手术,主刀医生经验丰富,手术设备也非常先进。然而,在伊莱恩麻醉后,医生却发现,辅助病人呼吸的喉罩无论如何也戴不上了。一旁的护士提醒医生:不行就把切开气管,把氧气管插进去。

医生不甘心,说:“让我再试试。”

又试了几次,仍然不成功,而这时已经过去了20分钟,伊莱恩因缺氧时间太长,大脑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最终,在昏迷了13天后,伊莱恩去世了。

其实,这完全是一起不该发生的医疗事故。在发现无法给麻醉后的伊莱恩戴上喉罩时,主刀医生完全有机会做次优决策——切开气管,插入氧气管。

但是,医生的不甘心,让他酿成了大祸。

他以为的不那么好的次优决策,对麻醉中的伊莱恩来说,却是救命的决策

因此,有时,次优决策就是最好决策。把握住次优机会,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如此看来,退而求其次不仅仅是一种妥协,更是一种权衡利弊的智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