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计划(教育部发布学前)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计划(教育部发布学前)“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为了健康成长,儿童需要少坐多玩》认为,2周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应接触任何电子产品。2—5周岁儿童的‘视屏时间’不应超过一小时,越少越好。在这个阶段,家长应积极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远离‘电子保姆’。”吕帆说。《指引》中明确提到,在幼儿眼睛发育的关键期,过多接触电子屏幕会造成不可逆眼部损伤。建议0—3岁幼儿禁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3—6岁幼儿也应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托幼机构尽量避免使用电子屏教学。在今天上午召开的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主任、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副团长吕帆表示,《指引》分为学前、小学、中学三部分,涵盖防控近视关键要点,各有重点。学前阶段: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电子产品吕帆表示,0—6周岁是孩子眼部发育过程中最容易引起近视的时期。这个阶段采取防控举措的主体对象是家长,要密切关注幼儿的眼健康,在新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11日电 (记者孙竞)儿童青少年从0岁到18岁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段有其特点,近视防控侧重点不同。为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防控指引,近日,教育部委托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牵头单位温州医科大学研制了《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计划(教育部发布学前)(1)

教育部介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有关情况 教育部官网截图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高发和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8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岁儿童近视率14.5%、小学生近视率36.0%、初中生71.6%、高中生近视率81.0%,儿童青少年随年龄增加近视人数也在增加。

在今天上午召开的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主任、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副团长吕帆表示,《指引》分为学前、小学、中学三部分,涵盖防控近视关键要点,各有重点。

学前阶段: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电子产品

吕帆表示,0—6周岁是孩子眼部发育过程中最容易引起近视的时期。这个阶段采取防控举措的主体对象是家长,要密切关注幼儿的眼健康,在新生儿健康体检时,主动进行视力筛查。3—6周岁的防控重点是控制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

《指引》中明确提到,在幼儿眼睛发育的关键期,过多接触电子屏幕会造成不可逆眼部损伤。建议0—3岁幼儿禁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3—6岁幼儿也应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托幼机构尽量避免使用电子屏教学。

“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为了健康成长,儿童需要少坐多玩》认为,2周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应接触任何电子产品。2—5周岁儿童的‘视屏时间’不应超过一小时,越少越好。在这个阶段,家长应积极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远离‘电子保姆’。”吕帆说。

《指引》指出,学龄前幼儿不宜读写,避免过早施加学习压力。要主动远离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让幼儿快乐成长,充分使用各种感官探索和体验。近距离注视场景下,距离应保持50厘米以上。对于学习钢琴等乐器的孩子,琴谱字体要尽量大,保证练习时环境光照亮度,每次连续练习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小学阶段: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 控制持续读写时间

吕帆认为,小学阶段是近视防控的黄金时期,是重点监测的阶段。上了小学,孩子开始看书、写作业,这时候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发生近视。

她建议,教师、家长要时时加强引导,督促孩子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健康的用眼习惯包括培养广泛的体育运动爱好,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避免躺姿阅读、伏案歪头阅读等不良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能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为视力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吕帆特别提到,要提醒家长,谨慎开展线上学习,不要盲目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

《指引》要求,小学生应控制持续阅读和书写的时间。低年级段小学生每次连续读写不超过20分钟,高年级段小学生每次连续读写不超过30分钟。休息时应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或远眺。

中学阶段:需要特别注意近视程度加深问题

“中学期间学业任务繁重,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孩子的用眼强度达到高峰期,需要特别注意近视程度加深问题。”吕帆说。

她谈到,在这个阶段,儿童青少年是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主动学会科学用眼健康知识,学习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严格控制电子视屏时间。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科学矫正和干预,尽量避免发展成为高度近视。

记者注意到,《指引》面对中学生特别提到了三个“20”,即近距离用眼20分钟,要注意看20英尺(6米)外的远处物体20秒钟放松眼睛。

吕帆提醒,高中生近视发生率明显增加,近视戴镜矫正后应定期复查,尽量每半年复查一次,控制近视发展,避免成为高度近视。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