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记录心声(读书笔记肠子的小心思)
读书笔记记录心声(读书笔记肠子的小心思)肠健康,才能常健康。减少一些抗生素的食用,多食用膳食纤维,多食用益生元,多喝水。让你的肠道越来越健康,也是让自己的“第二大脑”更加灵活。你的情绪、你的大脑、你的身心,其实可能都会归结于你的肠道。吃饭的时候就慢慢专心吃,慢慢地咀嚼,减少消化负担,也是一种放松的心态。写在最前面:我们活着,每天的事项,可能吃喝拉撒睡占据很大一部分。《肠子的小心思》,关心着这样的小事。虽然是一本科学书,但是用着很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着科学问题,这也是我们去做科普的时候要说“人话”的缘由。You are what you eat. 你吃的什么决定了你是怎么样的人。其实不仅仅是你吃下去的东西,你的肠子对什么敏感,能够吸收什么,也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质量。
肠子,一个被人类低估了的超级器官。
肠道,组成了人体三分之二的免疫系统,能制造二十多种人体激素。
探索肠子的小心思,花点时间了解这本关于吃喝拉撒睡的书吧~~
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有多熟悉,又是有多陌生?想了解自己的吃喝拉撒睡,也很想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真是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吗?也许是,也许不是,读一些关于人体自己的书,也许会了解更多吧~
写在最前面:
我们活着,每天的事项,可能吃喝拉撒睡占据很大一部分。《肠子的小心思》,关心着这样的小事。虽然是一本科学书,但是用着很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着科学问题,这也是我们去做科普的时候要说“人话”的缘由。
You are what you eat. 你吃的什么决定了你是怎么样的人。其实不仅仅是你吃下去的东西,你的肠子对什么敏感,能够吸收什么,也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质量。
你的情绪、你的大脑、你的身心,其实可能都会归结于你的肠道。吃饭的时候就慢慢专心吃,慢慢地咀嚼,减少消化负担,也是一种放松的心态。
肠健康,才能常健康。减少一些抗生素的食用,多食用膳食纤维,多食用益生元,多喝水。让你的肠道越来越健康,也是让自己的“第二大脑”更加灵活。
全书总共有三部分,将会摘抄一些精彩的片段与大家共赏。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移步微信读书一览全文喔!
迷人的肠子
01 排便便的奥秘
02 你坐在马桶上的姿势很可能不正确
03 通往消化道的入口也很神奇
04 肠胃系统越靠近越美丽
05 肠子需要什么样的食物
06 好胃口不能理解的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症
07 便便外刊
排便是个高技术含量的动作,只有两大神经系统通力合作,才能得体又干净地完成这一过程。除了我们人类,几乎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把这个动作做得如此规范又井井有条,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身体里五花八门的装备和技能。
或许我们该时不时地审视下自己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每天去车站走的路真的是风景最美又最近的吗?把侧面的头发留长盖住秃掉的头顶真的不是自欺欺人吗?又或者,你坐在马桶上的姿势正确吗?
所以正确的排便姿势是什么呢?
买个小板凳 专心排便
你知道自己排出的便便健康吗?你会排出便便后再回头看看,既而冲走吗?对照一下,医学生的便便分类法,看看你是处于哪一类呢?
从你的便便类型可以推算出你消化的快慢哦。
第1类:你需要差不多100个小时来消化食物(没错,就是便秘啦)。
第7类:食物在你体内就是穿肠而过,当然这个穿肠的过程再快也需要10个小时(标准的腹泻)。
最理想的便便是第4类,水和固体比例堪称完美。如果你属于第3或第4类,在恭喜你的同时还请观察一下它们是多快沉入水底的,如果是像石头一样迅速沉下去,说明便便里可能含有太多的营养成分,它们在排出来之前还没有被彻底吸收掉;如果便便漂了一小阵才慢慢沉下去,说明里面含有气泡,这是肠道菌群有在好好工作的表现。当然,如果它们表现过头引起胀气,那就另当别论了。
食物消化的最重要阶段发生在小肠里——当最大的消化空间遇见了被分解成最小的食物分子,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有没有乳酸不耐受,是否有益于人体健康,有没有过敏原,等等。消化酶们就像一把把小剪刀,咔嚓咔嚓地将食物切来剪去,直到它们小到能被装进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为止。大自然是很神奇的,所有生命体都由相同的基质组成:糖分子、脂肪和氨基酸。我们是这样的生命体,摄取的食物也是这样的生命体,比如一个苹果,又比如一头牛,把和自己结构一样的生命体吃下去才能补充能量。
碳水化合物:最容易被消化,肠子说“我要!我要!”
脂肪:让我们慢慢把你米西米西掉!
氨基酸:我们小肠的呵呵,真爱!
有趣的肠神经
08 食物在我们体内的旅程
09 反酸:亲兄弟也难免有打架的时候
10 呕吐:不想要的都统统吐出去
11 便秘:今天,你拉了吗
12 大脑和肠子,到底谁指挥谁
你知道食物进入我们体内的后是怎样的旅程吗?
眼睛:看见食物她最激动
鼻子:等候区的嗅觉感受器们
口腔:最高配置的通力合作
咽喉:“演员请走这边!”
食道:不走回头路
胃:你是来找我的吧
小肠:向前!向前!向前!
大肠:静止中蕴藏着力量
你肯定或多或少听到过它发出的“咕噜咕噜”叫。这个声音不仅来自胃,更主要的是来自小肠。肚子咕咕叫并不是因为饿了,而是正好趁不消化的空当在打扫卫生。只有当胃和小肠都差不多清空了,大部队移师后,管家才好卷起袖子干活。如果上顿吃了牛排,在胃里消化就要耗6个小时,到了小肠又要耗5个小时,管家也只能在旁边等11个小时,直到清场后才能打扫。
并不是每次清扫工作都能被听到,清扫工作有时轻些有时响些,这主要取决于肚子里进了多少空气。如果清扫过程中间又进食了,那清扫任务就会立即中断,毕竟消化工作比起打扫来要更重要。如果你总忍不住吃零食的话,那管家永远都没机会打扫卫生。基于这个考虑,有的营养学家推荐,在两次进食间最好留出5个小时的空闲。至于5个小时是不是最精准科学的,这个还有待证实。但至少如果你认真地咀嚼,做好消化前准备工作,那剩余的大型垃圾也会相对变少,也算减轻了清理工作的负担。
便秘:今天,你拉了吗?
便秘就是……一直在期待着那啥,但它就是不出现……好不容易来了吧,还要费上好大的力气,结果就这么一丁点……所谓千呼万唤屎出来。
要确定自己是不是便秘圈中的一员,你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两条: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三次,排出的便便有1/4以上的质地都非常硬,排出来的经常都是驴屎蛋(……就像这样),排便的时候经常要费老大的劲儿,经常要靠辅助办法(开塞露或是民间偏方)才能排便,拉完总觉得意犹未尽。
便秘往往是肠道神经和肌肉团队配合不再紧密而导致的。多数便秘的情况下,消化还是以正常速度进行的,直到到了大肠的最后一段,神经和肌肉才开始出现意见分歧,在要不要把便便马上排出去的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
判断是否便秘的最好标准不是上厕所的频率,而是上厕所有多困难。
对于轻度便秘患者(时间不长、程度不重),我在这里教你们三招,让你的肠子克服心理障碍、重现活力。
1)多吃膳食纤维
2)多喝水
3)不要憋大便
4)补充益生菌与益生元
5)多散散步,但不一定管用
我们人类对自己极其复杂的大脑备感骄傲。我们能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能思考哲学,能研究物理,能探讨宗教,大脑这些炫目的才能可以引发一系列复杂的行动。大脑的才华满溢让我们把它推上了高高在上的圣坛,突然之间,我们把生活的一切经历全部挂钩在了大脑上——舒适、喜悦、满意,这些全都是大脑的好;惊慌、恐惧、抑郁,这些也全是大脑的错。确实,研究哲理或者物理也就只能靠大脑,但是作为一个人,“人”代表的含义可不仅仅只是有大脑。
最能说明这点的就是我们的肠道。对,就是这个让你只能联想到臭屁和便便的器官引发了当今科学界新的思考:也许大脑并不是一人独尊地在领导着我们的身体。肠道不仅拥有数不胜数的神经,而且它还拥有很多种身体其他部位没有的特殊神经。肠道配备了各式各样的化学信息素、神经绝缘物质和不同的神经传导方式——如此齐全、复杂的装备,人体里唯一可以与之媲美的就只有大脑了。所以肠道的神经网络系统也被称为“肠脑”,或者“第二脑”。想想看,如果肠道真的只是负责运运食物、打打嗝、放放屁,那身体花这么大心思在这里配了一个这么庞大精良的神经系统,岂不是纯属吃饱了没事干?所以,这背后一定另有玄机。
分别显示了人们在看到物象时、感到恐惧时、组织语言文字时、思考伦理道德时以及性器官兴奋时大脑被激活的区域
闷闷不乐或是兴高采烈,惴惴不安或者是安然自得,所有这些感觉都不只是单纯地在脑子里发生的。人是有手有脚、有生殖器官、有心和肺、有肠子有胃的动物。过分地强调大脑的重要性让我们经常都忘了,所谓“人”可不只有大脑。肠道研究近来的频繁突破让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真的只是“我思,故我在”吗?
岛叶先勾画出一个身体感觉的全貌图,大脑再把它加以润色丰富。根据巴德·克雷格的理论,大约每40秒钟就会诞生一幅这样复杂的图片,这些图片连在一起就是一部电影——一部关于“我”的电影,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大脑的贡献当然占很大比例,但并非全部。也许,笛卡儿(Rene Descartes)的名言应该修改一下才更准确:“我感觉,然后我思,故我在。”
喧闹的微生物世界
13 一个人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14 免疫系统和肠道细菌的爱恨纠葛
15 肠道菌群进化论
16 成体人体内的肠道居民
17 肠道菌群所扮演的角色
18 健康的元凶:坏细菌和寄生虫
19 清洁卫生和益生菌
不同肠道区域的细菌密度
身体里绝大部分的免疫系统都在肠道里(大约占了80%),理由很简单,细菌界的妖魔鬼怪、大小明星都在这里聚集,免疫系统自然是要来这里会会它们的。细菌们的大本营都隐藏得极好——在肠黏膜里,背后深处是肠壁细胞。这个位置对免疫系统也很理想,既有足够的空间让它施展拳脚,又足够远到不会伤害肠壁细胞。免疫系统团队就是在这里和每一个新来的细菌不打不相识的。
我们到了3岁的时候,体内的微生物们就成年了。成年的意思是指,工作方式和喜好都进入了正常轨道。从现在开始,它们中的很多将陪伴我们开始一场一辈子的征途,征途去向何方取决于我们——吃了什么,是否焦虑,生了什么病,是进入了青春期还是慢慢老去了。
你有没有曾经把自己的晚饭发到朋友圈里,结果点赞的人寥寥无几?这说明你发错对象啦。如果微生物们也有个自己的朋友圈,你的照片差不多要引起轰动了吧!每天都有新鲜不同的人物出场:有时是芝士面包里的明星牛奶消化菌,有时是提拉米苏里笑里藏刀的肠炎杆菌。在我们改变肠道菌群的时候,它们也在改变我们。我们是它们的天气、它们的四季,而它们或投桃报李或过河拆桥。
三大重要的菌门以及它们的菌属的素描。例如乳酸菌属于厚壁菌门
细菌导致增肥阴谋论的三种假说
假说一:肠道里面有太多的“发胖”菌
假说二:新陈代谢疾病导致炎症指标升高
假说三:肠道细菌决定胃口
要知道身体里面发生的事绝对不只是一个二维的简单因果关系,大脑、身体器官、肠道菌群,再加上食物里的营养结构,至少已经构成了四个维度。当然最好是能把每一个维度都了解透彻,但大脑和基因研究起来真的非常复杂,相比较而言肠道菌群在实验室里就玩着顺手多了,再加上这是门新兴学科,比较容易有所突破,引来众多科学家兴奋不已。细菌给我们喂饭的结果远远不止是肚子上的一层游泳圈或者手臂底下的“拜拜”肉,更重要的是,它也影响着血脂的高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胆固醇了。肥胖和胆固醇超标同现代社会最头疼的几个健康问题息息相关,比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和糖尿病。而对肠道菌群的认知很可能可以帮我们开启一个全新的思路。
益生元:利己又助人的热心肠
益生元“益”就“益”在它可以促进好细菌的生长。跟益生菌相比,益生元可好找多啦,它只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就可以发挥作用:肚子里得有好细菌吃它。通过补充益生元,可以壮大好细菌的队伍,让它们有足够的力量和坏细菌抗衡。
所以益生元的意义就在于,它们是只有好细菌才喜欢吃的膳食纤维。比如白砂糖就不是益生元,因为龋齿细菌也喜欢吃它。益生元必须是坏细菌讨厌的食物,即使吃了它也造不出有害物质来。而好的细菌吃了益生元则能够不断壮大,在和坏细菌的斗争中抢下更多地盘。
可惜我们平时摄入的膳食纤维远远不够,就更别提益生元了。我们每天需要的摄入量在30克左右,而大部分的欧洲人差不多只能达到一半的量。这让好细菌怎么能够有充足的营养呢?没有足够的补给,好细菌在肠道里的仗只会越打越艰难,有时让坏细菌占了上风也不足为奇。其实要为好细菌鼓鼓劲根本就是举手之劳。益生元有很多种,总能在里面找到一样你喜欢吃的,你要做的就是多吃这个喜欢吃的益生元就可以了。
洋蓟 芦笋 青香蕉 洋姜,大蒜,洋葱,欧防风 鸦葱 全麦 黑麦 燕麦,大葱
关注自己的肠子,懂它的小心思,才是更健康的一个新生活方式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