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7年后的高考题变得简单了(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明天)
为什么17年后的高考题变得简单了(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明天)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意在引导考生思考家事国事天下事,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将个人的成长自觉融入祖国发展的伟业之中。“绿水青山图”则要求考生展开想象,描绘自己向往的生态文明图景。教师点评今年高考,作文二选一:或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议论文;或以“青山绿水图”为题,写记叙文。有话可说的考生们,在试卷上写下了心中的家国天下,绘就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两个题,我都有话说,但更擅长记叙文,所以选择了青山绿水图。”北京二中考生李欣然说,他在作文中畅想,自己学业有成后,到农村进行石油开采,帮乡亲们一起致富,但却造成了环境破坏。“大家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我们停止开采,转型开发生态旅游……”李欣然诉说着自己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计划。汇文中学考生小唐则选择写议论文。网购、手机支付、在线教育,统统被她写入作文,她说:“时代发展为青年逐梦提
“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明天。”高考首日,拿到试卷的“00后”们就是这种感觉。这些出生于世纪之交的“千禧宝宝”,跟着语文科目的试题,回望成长,畅想未来,自先贤经典中汲取营养,与科技前沿碰撞火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位位新青年,在高考的试卷上,写下了责任与担当。
【作文】
胸怀家国天下事,绘就青山绿水图
今年的高考考生,大部分是出生在2000年的“千禧宝宝”,回望过往,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祖国发展、环境保护……都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留下印记。翻开试卷,“00后”们欣喜地发现,作文,就是让他们回望成长,畅想未来。
今年高考,作文二选一:或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议论文;或以“青山绿水图”为题,写记叙文。有话可说的考生们,在试卷上写下了心中的家国天下,绘就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
“两个题,我都有话说,但更擅长记叙文,所以选择了青山绿水图。”北京二中考生李欣然说,他在作文中畅想,自己学业有成后,到农村进行石油开采,帮乡亲们一起致富,但却造成了环境破坏。“大家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我们停止开采,转型开发生态旅游……”李欣然诉说着自己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计划。
汇文中学考生小唐则选择写议论文。网购、手机支付、在线教育,统统被她写入作文,她说:“时代发展为青年逐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机遇,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有的考生在作文中坦言生逢其时,以后要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有的考生则立下勇担重任,守护好祖国绿水青山的诺言。
教师点评
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意在引导考生思考家事国事天下事,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将个人的成长自觉融入祖国发展的伟业之中。“绿水青山图”则要求考生展开想象,描绘自己向往的生态文明图景。
刘智清(北京二中高级教师):学生在写作过程既要展现自己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人类未来等宏观问题的认识,也要展现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个性追求。
王丹宁(精华学校):两题虽然题材与体裁均不同,但都体现了较强的个人责任、时代责任和社会责任。
【微写作】
喻经典所悟 评孔子诸贤
今年是微写作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第5年,仍然“三选一”,给予考生选择的权利。
三道试题,将《红岩》《边城》《老人与海》《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和《论语》7部经典名篇全部覆盖,不读名篇,或者没有深入阅读过,哪道题,都不好答。比如,一道涉及《论语》的题,就让考生评价孔子的弟子颜回、曾参,如果只知《论语》之名,不知《论语》所述,将很难作答。
有教师表示,这题其实对阅读的要求很高,如果考生只瞟过两眼书,很难过关。3道题重点考查了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表达的能力、陈述故事情节的能力和评议人物的能力,将语文学习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
记者在考场外随机采访了三四十位考生,绝大部分考生选择《老人与海》《红楼梦》等篇目的题目,选择《论语》的不多。50中考生小夏说:“7篇名著都通读过,但是觉得《呐喊》里的人物性格更鲜明,更好写。”景山中学考生说:“《论语》是今年新增的篇目,没什么把握,我选了《老人与海》。”
汇文中学考生小刘则勇敢地选择了《论语》题,他说:“我背诵了大量与子路有关的段落,认为他态度积极、有远大志向,容易落笔!”
教师点评
刘智清:题目虽然字数少,但对考生快速成文能力和文字水平的考查丝毫不弱,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在微中见“力”、见“细”、见“妙”。
【阅读】
给古文起题 为校庆撰诗
今年的语文试卷,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就连以往的“名句默写”,也不再直接“填空”,而是创设情境,请考生作答,比如请考生为校庆致辞,添加古诗。“今年的题目,为考生搭建了展示自己12年语文学习水平的平台。”市考试院专家说。
文言文阅读题目更“意外”,竟然请考生给文言文起标题。“以往很少练习这类题目,有点难度,刚看到题时心里还真慌。”一位考生说,但很快,他根据前面答题的情况,把握住了文言文的主题,“说的是关注小事,明察秋毫。”
今年的阅读篇目题材丰富,既有反映科学技术进步最新成果——关于“人工智能”的两则材料,也有取材于《荀子·强国》《吕氏春秋·察微》《论语·先进》的文言文,古诗词阅读则选择了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文学类阅读则是苏童的《水缸里的文学》。
“稳。”一位二中考生用一个字形容语文卷,他说:“跟往年真题比,阅读量没有变化,好像还少了点呢。”考生的感觉还是很靠谱的,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慧表示,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命题具有鲜明的减负导向,表现为阅读材料由原来的3个减少为2个;题目数量由8道题减少为7道。这在客观上减轻了学生的做题负担,同时也给学生深入思考留有较为充分的时间。
教师点评
纪秋香(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高级教师):今年文言文阅读的测试材料不同于往年只选用一个长文本,而是选用了3个短文本。不仅便于考生快速阅读,而且可以引导他们从多视角认识社会与人生。
【数学】
“十二平均律”入考题
数学考试中,竟然出现了音律题。
理科第4(文科第5)题关注了我国明代朱载堉对十二平均律的重要贡献。明代朱载堉,是第一个用数学方法求出半音的比例,应用自制算盘,求出十二平均律的关键参数,计算结果精确程度达二十五位有效数字。这个关键数据沿丝绸之路传到西方,钢琴就是依据这个音律体系制作的。十二平均律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朱载堉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题目将音律和数学知识自然结合,考查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学生答题时,能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文明中的贡献,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理科第(17)题,还将电影评分问题与概率统计知识相结合,考查学生运用概率和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年数学试卷中再次出现答案“不惟一”试题,文科11题和理科13题,分别以简单的不等式和函数的单调性概念为载体,创设合适的数学情境,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开放性思考,创造性的构造反例。专家评价,这道题为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考生创造了舞台。
考试结束,考生感觉良好,不少考生觉得,难度可以接受,但最后一道大题难度比较大。
教师点评
孙秀平(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高级教师):今年年试卷在突出通用性,对未来实行高考“不分文理科”的改革要求方面进行了适当探索,例如选取一些基础知识作为文理科相同试题的内容;采用了相同的或类似的问题情境,不同的设问方式设计问题,以区别文理学生认知的差异。
【链接·写作原题】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一一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记者 | 刘冕、任敏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