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全文注解(大学Ι全集原文)
大学原文全文注解(大学Ι全集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人生本来的)的品德,在于亲厚百姓,在于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最完美的境界,而后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而后能够心静(志向专一,心无旁骛);心静下来而后能够身心俱安(不为外物所牵累、所转移);身心俱安而后能够慎思明辨;慎思明辨而后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和始终的道理(有纲目,有步骤,有层次,有递进,有因果),就接近了(人、物、事的)自然规律。【原文】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人生本来的)的品德,在于亲厚百姓,在于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最完美的境界,而后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而后能够心静(志向专一,心无旁骛);心静下来而后能够身心俱安(不为外物所牵累、所转移);身心俱安而后能够慎思明辨;慎思明辨而后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和始终的道理(有纲目,有步骤,有层次,有递进,有因果),就接近了(人、物、事的)自然规律。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想要治理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德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德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明辨事理;明辨事理的途径在于探究万事万物。
对万事万物探究之后,就能明辨事理;明辨事理之后,意念就能真诚;意念真诚之后,心就能端正;心端正之后,德性就得到修养;德性得到修养之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之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之后,就能管理好天下,使天下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天子,下至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德性为根本。没有这个根本,却想把家庭、国家、天下都治理好,那是不可能的。心想厚待而实际薄待,心想薄待而实际厚待,这种情况是没有的(所有人都不会违背自己的内心,其做任何事情都是受内心的支配。诚于善则行善,诚于恶则行恶)。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shi4)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 “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大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帝典》说:“能够弘扬崇高而光明的品德。” 这些都是自愿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商汤的《盘铭》(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说:“每天都要自新,天天都要自新,永远都要不断自新。”《康诰》中说:“做能够自新(改正缺点,不断进步)的人。”《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商朝天子的诸侯国,之所以能够禀受天命,皆因为其能自新。”所以,君子为了去除自身的鄙陋,追求自新,追求最完美的德性,什么方法都用到极处。
【原文】
《诗》云:“邦畿(ji1,靠近国都的地方)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min2)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有千里之大,都是百姓可以通达和驻留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其人格光明磊落,诚敬的对待一切。”做国君的,最完美的境界是做到仁义;做臣子的,最完美的境界是做到恭敬;做子女的,最完美的境界是做到孝顺;做父亲的,最完美的境界是做到慈爱;与人交往,最完美的境界是做到讲信用。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yu4),绿竹猗猗(yiyi1 亦作e2e2)。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閒(xian2)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an1,亦作咺,喧。意思是忘)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閒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 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译文】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钻研学问和修养自身德行像加工骨器一样,不断切磋;又像打磨美玉一样,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如切如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如琢如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敬畏;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庄重而有威仪;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原文】
《诗》云:“於戏(wu hu 语气词)! 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
《诗经》说:“啊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在他们的治理下)君子做着君子喜欢做的事情,追求高尚的品德而亲爱百姓;百姓做着百姓喜欢做的事情,享受安乐,获得利益(真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呀)。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子,我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把诉讼的目的放在使诉讼不再发生,而不仅仅是解决一起诉讼)从而能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非常敬畏民意,这就叫做懂得了根本。懂得根本,是“知”的最高境界。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u4)恶(e4)臭,如好(hao4)好(hao3)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所谓“诚其意”,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讨厌恶臭一样,就像喜爱美好的景色和颜色一样,这是内心真情的表露,是真实的满足和快意。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是谨慎小心的(像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
小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君子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对自己的好处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他们,就像能够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指能够知道他的内心活动),这样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是谨慎小心的。
曾子说:“就像有很多双眼睛在盯着,又像有很多手在指着,这是多么的严肃呀!”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人能够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4,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之所以说修身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客观、公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不在这里(思想不集中),那么,该看见的,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该听见的,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不知道食物的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德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pi4,偏)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之所以说想管理好家庭必须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往往由于亲爱,就有所偏颇(因为心有所偏,因而行事就有所偏颇,不能够保持客观公正);往往由于厌恶,就有所偏颇;往往由于敬畏,就有所偏颇;往往由于怜悯,就有所偏颇;往往由于轻蔑,就有所偏颇。因此,喜爱某人而能看到那人的缺点,讨厌某人而能看到那人的优点,天下少有这样的情况。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因为亲爱之),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茁壮(因为有较高的期望)。”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的道理(有所偏颇则人心不齐)。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译文】
之所以说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所以,君子在家里就能接受到如何治理国家的教育:对父母孝顺,可以等同于侍奉君主;对兄长恭敬,可以等同于对待年长的人;对子女慈爱,可以等同于使用百姓。
《康浩》说:“(对待百姓)如同养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去学习养孩子之后再出嫁的人啊!
【原文】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li4),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en4 败坏,破坏)事,一人定国。
【译文】
一家仁爱,一个国家就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个国家就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个国家就会犯上作乱。其原理就是这样。这就是:一句话可以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原文】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百姓就跟随着仁爱(祥和社会);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群起而推翻他)。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乱象丛生)。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明白并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这种情况是没有的。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原文】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en1,草叶茂盛,泛指植物茂盛貌)。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te4,差错),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她会让家庭和睦。”让全家人和睦,然后才能够让整个国家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整个国家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不出差错,成为周边四方国家的表率。” 当一个人作为父亲、儿子、兄长、弟弟时,其所作所为都值得别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的道理。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译文】
之所以说想要平定天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百姓就会跟着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做到长幼有序,百姓就会跟着恭敬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百姓就不会违背,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君子有推己及人的思想——“ 絜矩之道”。
【原文】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xie2)矩之道。
【译文】
如果讨厌上级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讨厌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你的上级;如果讨厌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讨厌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讨厌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讨厌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是“ 絜矩之道”。
【原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lu4,同戮)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译文】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才可以说是百姓的父母(父母官)。
《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伊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着你。”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呀。若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
《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天下的时候,其品德还是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借鉴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遵从正道而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不遵从正道而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
所以,君子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轻本而重末,那就将与民争利。所以,聚财敛货而民心就会失散;散财于民而民心就会凝聚。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原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重耳的舅舅,名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译文】
《康诰》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所施行的是正道便会得到天命,否则就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不把别的当成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不把别的当成宝,只把仁爱、亲民当作宝。”
【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chi4)若自其口出,寔(shi2,同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 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bi3,使)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译文】
(注:秦穆公不听忠言而伐郑,结果被晋襄公帅师败诸崤。还归后,反思自我而作《秦誓》。)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
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忌、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都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样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与他们一起住在文明礼貌的中国。这说明,只有仁德的人,才会以公正的心(而非个人的好恶)亲爱人和厌恶人。
【原文】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
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因为有君命(在上);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君子要有正确的原则:一定要通过忠诚信义去获得,而骄奢放纵便会失去。
【原文】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译文】
创造财富有正确的途径: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生产财富的人勤快,消费财富的人节省,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以财富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聚敛财富。没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好忠义的;没有喜好忠义而做事却做不成的,从而也没有不把国库里的财物当做自己的财富来爱惜的。
【原文】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
孟献子说:“拥有马车的人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人家,就不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再使用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使用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自家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把利益当成好处,而应该把仁义当成好处。
如果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能使自己的财用充足),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便会天灾人祸一齐降临。到那时,虽有贤能的人,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把利益当成好处,而应该把仁义当成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