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的来历(西北工业大学历史)
西工大的来历(西北工业大学历史)建国后,西北工学院就延续下来了。到1952年院系调整,将由南京大学、交通大学等几个学校组建的华东航空学院迁到了西安,和西北工学院合并,学校也改称西北工业大学。后来又将哈尔滨的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空军工程系并进来。西北工大遂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院校之一。在这期间,西北工业大学部分专业被调整出去,包括什么机械、建筑等等,反正就是一些与航空无关的专业相继分出,而这些专业基本上都是民国时期遗留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民国时期的西北工学院和后来的西北工业大学在专业溯源上联系已经不多了,如果说这个时期原来北洋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等留下的是一个“空壳”,基本也是可以站的住脚的。但是,从西北工大自己的校史看,学校方面又是特别看重民国时期的历史的,对迁出的部分描述很少甚至不提及。抗战胜利后,内迁院校纷纷迁回原址,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基本上都迁回去了,当然不排除留下个别仪器、教师和学生
最近都在提西北工业大学,就说一说这个学校,个别历史可能记忆不清,也不想去考证了,本篇文章也不啥校史的探究谈,就略聊几句,就不浪费时间一一核实了,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欢迎指正。
————————————
在路遥那本著名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妹妹,叫孙兰香的,后来上了北方工业大学的天体物理系,后来交了个省委书记儿子的男朋友。书中写的这个北方工业大学在西安,据我的推测其原型应该就是西北工业大学了。虽然天体物理和航空航天领域并不完全相同,但都算是搞空间技术的吧,当时在西安,也恐怕只有西北工业大学可以和天体什么的有点联系了。
好,言归正传。
早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就苦于西北的高等教育落后,特别是科技落后,有意迁并学校加强西北教育,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大量高校被迫内迁,国民政府开始实施这一计划。
当时迁到陕西的几个学校,主要是北京天津和东北的,组成了一个西安临时大学,后来和西安当地的几个学校一起,组成了西北联合大学,这个大学的专业很多,文理工农都有的。后来,到1938年的时候,其中的工学院独立出来专门成立了西北工学院。单独成立工学院的目的,主要就是想将这个工学院留在陕西,这和迁到西南的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不同。
西北工学院主要有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焦作工学院,以及北平大学工学院组成。办校的地点实际上比较分散,并不完全在一起。原来北洋工学院的院长李书田任北洋工学院时期,因加强学校管理,强行按照原北洋工学院的做法进行管理,引起其他学校师生的不满。当时,虽然北洋工学院的名气最大,但鉴于七七事变的突然发生,北洋工学院迁到陕西的,仅仅是老师和学生,设备仪器和图书资料匆忙中几乎全部遗失,反而是其他学校相对较多。后来,西北工学院内讧,李书田被排挤出走,部分教师和学生跟随,后来又返回了部分师生。而李书田出走后,在陕南、贵州一带相继推动建立了几个学校,本人却再也没有回到西北工学院。后李书田推动了北洋大学复校,这就是后话了。
抗战胜利后,内迁院校纷纷迁回原址,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基本上都迁回去了,当然不排除留下个别仪器、教师和学生,但从各校的校史看,的确可以说主体迁回去了。而北洋工学院,由于内讧的原因。李书田后来搞了个泰顺北洋工学院,还有个北京的什么北洋工学院,以这两家为基础,在1946年恢复了北洋大学,但是留在陕西的北洋工学院的师生,回去的比较有限。实际上经过几番折腾,陕西的北洋工学院已经是元气大伤了。但是,也客观地讲,这时的西北工学院经过几年的发展,还是有一定规模的,至于有人说是个空壳,这个说法未必准确,可以探讨。
建国后,西北工学院就延续下来了。到1952年院系调整,将由南京大学、交通大学等几个学校组建的华东航空学院迁到了西安,和西北工学院合并,学校也改称西北工业大学。后来又将哈尔滨的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空军工程系并进来。西北工大遂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院校之一。在这期间,西北工业大学部分专业被调整出去,包括什么机械、建筑等等,反正就是一些与航空无关的专业相继分出,而这些专业基本上都是民国时期遗留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民国时期的西北工学院和后来的西北工业大学在专业溯源上联系已经不多了,如果说这个时期原来北洋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等留下的是一个“空壳”,基本也是可以站的住脚的。但是,从西北工大自己的校史看,学校方面又是特别看重民国时期的历史的,对迁出的部分描述很少甚至不提及。
西北工大建国后发展的脉络就很清楚了,一直是作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强校来发展,加之国家比较重视这个领域,且地处西北,没有直接的战略威胁,投入也比较大。这个学校的盛名,我想可以通过本文开头的《平凡的世界》来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