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在实际中的问题(中小学融合教育难题怎么破)
融合教育在实际中的问题(中小学融合教育难题怎么破)在教师姜树仁眼中,吴明昊爱学习,喜欢看书。“除了上课把板书写大点,课后多聊天和鼓励,他基本不用老师操心。”姜树仁说,吴明昊成绩好,是班上同学学习的榜样。吴明昊先天视力残疾,看东西模糊,即使坐在第一排也很难看清黑板上的字。他家住在四川北部的一个乡镇上。他从小就在离家近的中心学校就读,已经读到五年级。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石彩霞说,双流区作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在推进特普融合的过程中,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之间的流动,以及普通学校教师和特校教师之间的交流,都已经非常常见。一些普通学校没有资源教室的,也可以来特殊学校开展一些活动,共享资源。融合教育,是指将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最大程度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化解这些困难?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四川省部分地区,就此问题展开采访。纠结于进特校还是进普
浙江省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几名低年级“特殊”学生在资源教室里进行“感统”训练。感统失衡、肢体协调困难、注意力分散等现象在低段孩子中较常见。该校尝试将感统教育以社团模式向有需求的普通学生开放。 本报记者 鲍效农 摄 (资料照片)
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最大程度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
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化解这些困难?
今年秋季开学,经过评估,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的3名学前教育孩子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而全区14名中度和重度残疾学生则进入双流特校上学,其他特重残疾学生则采用送教上门的方式入学。开学至今,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已经先后6次到3名随班就读孩子的学校,进行巡回指导,与普通学校教师交流,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石彩霞说,双流区作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在推进特普融合的过程中,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之间的流动,以及普通学校教师和特校教师之间的交流,都已经非常常见。一些普通学校没有资源教室的,也可以来特殊学校开展一些活动,共享资源。
融合教育,是指将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最大程度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化解这些困难?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四川省部分地区,就此问题展开采访。
纠结于进特校还是进普校——家长的观念需跟上
吴明昊先天视力残疾,看东西模糊,即使坐在第一排也很难看清黑板上的字。他家住在四川北部的一个乡镇上。他从小就在离家近的中心学校就读,已经读到五年级。
在教师姜树仁眼中,吴明昊爱学习,喜欢看书。“除了上课把板书写大点,课后多聊天和鼓励,他基本不用老师操心。”姜树仁说,吴明昊成绩好,是班上同学学习的榜样。
在这所中心学校,类似于这样的学生一共有3名。他们在学校没有太大的学习障碍,也没有被同学特殊对待。
去年5月1日,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提出:“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
四川省宜宾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李志强认为,国家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为特殊学生的未来生活铺路,“特教学校环境过于封闭,不利于他们以后的生活,能够去普通学校就读的,完全应该随班就读”。
特殊学生就近入学,也可以缓解特殊教育学校容纳能力有限的压力,尤其是在县一级特校。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教师李秀多年研究特殊教育政策,认为随班就读是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教育的安置形式,符合国际上“正常化”教育原则、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全纳教育的发展趋势。
2017年9月,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科研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发起“融合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状况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适龄受访者的义务教育在读比例为45%,2017年申请入学成功率仅为69%。
这离教育部等7部门发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将达到95%以上”的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形成这个差距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家长的观念。
但是,也并不是每一名特殊学生都适合去普通学校。读到二年级时,吴铭已经很难适应班上的教学,只得转到县里特殊教育学校。他本有残余听力,又安装了人工耳蜗,但学习仍是跟不上。
“其实吴铭很早就应该转到特校区,但他的家长就是不愿意。”吴铭所在县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林路说,因为认识不到位,很多家长怕周围人说三道四,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儿童这一事实,坚持送孩子去普通学校。直到发现孩子完全不能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才送去特校。
如今,吴明昊视力也越来越弱,姜树仁有点担心往后学业加重他会吃不消。是否送去特校,还得看吴明昊父母的打算。
一些普通学校的设备设施和师资难以满足特殊孩子的教育需求。宜宾市特校就曾接受过从普校转来的听障生萧萧。在普校,他跟不上班上的学习进度,觉得时常遭受同学冷眼。班上学生多,教师没有多余精力专门辅导他。加之普通学校没有康复设施,教学设施也未改造,特殊学生在校生活并不方便。
转到特校后,萧萧找到了同类,有适合他的学习、生活环境,他有了自信,心情“一下就好了”。也有在特殊学校康复训练后,情况转好,又回到普校的。比如,听障生植入人工耳蜗可以恢复部分听力。
每年3月,双流区设在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残教委员会,就会对全区残疾儿童进行评估。来自卫计局、残联、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专家,根据残疾儿童的伤残程度,制定相应的安置方案。每年8月,最终经过家长的选择和教育局的汇总数据,每名儿童都能得到科学的入学方案。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李秀说,家长观念是否到位,是普特融合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家长完全不相信普通学校,希望孩子能一直在特殊学校,不让孩子出来面对正常的社会。另一方面,则是像吴铭这样孩子的父母,因为担心外界的“异样”眼光和言语,硬撑着让孩子在普通学校学习。读“特校”还是“普校”,其实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家长的观念应该跟上,适时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学校接受教育。
2
“随班就读”不是“随班就坐”——
普通学校的资源教室建设需跟上
近日,记者在成都市科华中路小学的资源教室观摩了一堂该校的全纳社团课。资源教师王尧带着8个小朋友进行一个名为“模仿不走样”的游戏。孩子们分为两组,教师悄悄告诉每组第一个小朋友词语,由他用动作比画模仿告诉下一个,依次传递,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
“这实际是一个注意力社交课程。”王尧说,游戏不仅帮助学生实现了短时间内视觉注意的高度集中,同时活动由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共同参与,融合的小环境促进了朋辈交往。
社团课只是这所学校资源教室每周的固定课程之一。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单个特殊孩子需求设计的生活数学课、语文课,个别训练辅导的语言发展课、情绪控制课,几人参与的注意力社交课,以及融合小组、亲子小组活动等。能够开展这样的课程,前提是学校建有设施设备完善的资源教室。
记者从四川省教育厅了解到,该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85亿元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缩小了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硬件上的差距,为更多的残疾儿童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提供了条件。但就全省来看,普通学校资源建设仍需加强。按照国家要求招收残疾学生5人以上的普通学校应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备专兼职资源教师,据今年7月的数据,四川全省招收5人以上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有2496所,但只有652所学校建立了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成率不高。同时,区域差距较大,成都市建立了496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占全省总量的76%。
按照《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建立,主要以区县为单位统筹规划,重点选择部分普通学校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专门资源教师。其他招收残疾学生5人以上的普通学校也要逐步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那么,区县如何建好资源教室?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建立健全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持高位投入,是特殊教育发展较好区县的通用做法。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武侯区已将特殊教育发展列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2014年每年为30万元,2015年上升为每年40万元。目前该区全纳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已达每年小学生9200元,初中生11600元,是普通中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10倍。
在这样的投入机制下,武侯区于2013年投入100万元启动了首批20个资源教室建设工作。目前已在25所中小学设立资源教室,实现了有3名以上残疾学生的普通中小学全部建立资源教室。同时,在科华中路小学、科技园小学等学校推进资源教室示范化建设,完成设施设备的提档升级。
双流区则是按照“1 5 N”的模式,建立起三级资源教室。“1”是指在特殊教育学校设县级资源中心 “5”是指5个镇(街道)的中心小学建立二级资源教室 “N”则是指乡村普通学校建立资源教室。
3
特教教师难留住——
培训机制和保障机制需跟上
“资源教室不是建在那里摆着好看,而是要真正发挥作用,达到帮助特殊孩子的目的。”科华中路小学校长刘卫东告诉记者。该校资源教室分为阅览区、个人辅导区、宣泄室、器具游戏区等,功能齐全、宽敞舒适,带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资源教师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王尧是专职资源教师,负责在资源教室对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各方面进行辅导和帮助,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群体的生活和学习。同时指导班上有特殊学生的教师制定并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课程(即IEP计划课程)。
9岁的小宇是先天性弱视,每学期开学前,他所在班级的科任教师都会为他量身定制细致的学习目标。例如语文课,教师拟定的目标之一为会写本学期要求的85%字词,借助放大器完成组词、生字等。各科教师安排好计划后,发给王尧指导汇总,形成符合学生能力的计划。
“在接受培训前,面对特殊孩子,我们常常束手无策。”申老师是科华中路小学某班班主任,在她班上有一名随班就读的孩子小英,患有较严重的行为障碍。由于小英家庭环境不好,申老师和其他老师不仅在学习上给予她尽可能的关心,还时常为她捐款捐物,但小英的改变甚微。“这让我意识到,仅凭耐心和爱心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特教培训中,“正向”“评估”“转介”等一系列与特殊学生教育相关的专业概念让申老师有了很多新的启发:“必须具备更专业的素养,才能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
如今的小英接受着更多专业辅导:资源教师每周一对一地为她定制两节生活数学课;各科教师设计IEP课程,制定个人学习目标和方法;驻校社工每月定期家访。
普通学校的任课教师包括资源教师绝大多数都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对于随班就读学生,如何让教师能专业地进行个案辅导?
成都市双流区,是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了提升师资水平,该区目前形成了“课程培训奠基、团队研讨推动、个案支持深化”的区域融合教育研训模式,通过系统培训、团队推进和个案研究不断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普教和特教教师的专业成长。
而武侯区,则是借力与救助儿童会开展的全纳教育“随班就读”实验项目,2013年就将重点聚焦在师资培训和“随班就读”教学研究上,对区内项目学校的校级干部、资源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了为期3年的系统培训。
一系列的分层、分类研训活动,让普通学校的教师真正了解特殊教育,提升了专业能力,逐渐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对与帮助智力障碍、自闭症、多动症等特殊儿童,也让武侯区的普通学校有了让特殊儿童充分适应、融入的良好氛围。
“培训好了师资,还需要留得住。”今年7月,在2018年四川省特殊教育工作会上,四川省教育厅巡视员刘东这样说道:普通学校教师一个人可以同时给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上课,但是特教教师一个人能照顾好五六个残疾孩子并正常上课都已经很不错了。
四川省仁寿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明才告诉记者,特教教师缺乏普通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因此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不仅招聘困难,还不断流失,向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转移或千方百计转行普通教育。但仁寿县从2017年开始,将特校教职工绩效工资提高30%,从2018年起,县教体局还设立每年10万元的特殊教育质量考评经费,这让学校里的教师深受鼓舞。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四川不断加大特教师资培养、培训力度,将特教师资纳入省免费师范生培养范围,积极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增设特教专业。目前,四川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成都师范学院等高等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四川师范大学设立了特殊教育硕士教学点,乐山师范学院设立了“四川特殊教育人才培训基地”。
4
不是教育系统“独角戏”——
普特融合需多方发力构建支持系统
今年5月3日,由成都市科华中路小学、救助儿童会、成都高新区爱有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的亲子阅读小组活动在科华中路小学举行,8组普通家庭和特殊家庭一起参与体验共读《哈佛牛津都在玩的1000个思维游戏》一书,分享感受,并围绕该书进行了思维游戏和考验反应力游戏。
如今,不仅有专业医生、心理学家、教育专家,还有众多的社工、义工和各类志愿者加入到全纳教育中。据了解,目前,武侯区已建立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3个“心灵驿站”、7个“阳光家园”,以及武侯区善工家园助残中心、武侯区爱慧自闭症(孤独症)专业康复中心等,为区域内特殊儿童提供康复支持。
“做好全纳教育不能仅靠政府和学校,它需要全社会齐发力,共同支持和参与。”刘卫东认为,只有大家都伸出手来,才能使特殊儿童变得不再“特殊”,真正融入这个社会。
金陇豫琼是成都高新区爱有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常派在科华中路小学的驻校社工,去年来到学校后,她主要负责随班就读孩子家庭教育相关工作,建立家长全纳小组,开展活动促进家长互帮互助、分享教育经验。而缺乏对孩子关心的家庭,是她家访的重点对象。
“我负责教学,金老师集中在家庭教育和家访,我们各有分工,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随班就读孩子的情况,更好地制订调整个性化教育计划。”在王尧看来,社工的入驻,有效促进了家校合作,帮助家长在心态、思想和行动上发生积极变化。
去年,武侯区与救助儿童会签订第二期全纳教育合作项目时,将研究重点指向对家长和社会的有效引导,为特殊儿童的家庭提供直观有效的良好教育模式,建立了区资源中心及项目学校的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加入特教团队。
同时,家长自主建立了全纳教育武侯区家长微信群,在群里不时分享和讨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成效,将培训所学所获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传递给其他家长。“过去不愿意面对,现在可以正常面对了,还能帮助开导有需要的家长。我们父母的支持和引导,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一位家长对记者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普特融合中,送教上门和医教结合的实现还有很多阻碍。
吴明昊所在的中心校没有资源教室,也无特教教师,特殊学生只能靠平时教师多关心,做些心理疏导。比较而言,该县的永安小学要幸运一些。虽也没有资源教室和特教教师,但区里的特教中心会定期指导和督导,每年有特殊教育专门培训,培养兼职教师。
吴明昊所在县的特校校长龚良平说,学校除了接收从普校转来的学生,送教上门,每学期学校教师还会到普校去交流和指导,共同协商,为那些不能到特校的学生制定培养方案。由于人手不足,投入不够,送教上门能覆盖的区域很少。
而另一方面,则是“医教结合”实验推行难度很大。实践证明,采用教育、医学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是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但“医教结合”实验,就同送教上门一样,需要整合多部门资源,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好。
(文中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各地实践】
江苏:健全特教经费投入机制
《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健全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以上拨付(含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就读、康复机构特教办学点就读、残疾人之家特教办学点就读、儿童福利机构特教办学点就读和送教上门)。
各地要根据办学机构招收重度、多重残疾学生的比例,适当增加年度预算。经认定符合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标准的义务教育学校,可按规定拨付残疾儿童基本康复经费。通过财政购买公共服务方式,为送教教师发放必要的工作和交通补助。对接纳残疾学生就业的爱心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相关奖励。
《计划》还明确,实施残疾学生从学前到大学全过程免费教育。残疾幼儿进入公办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应免收保育教育费、住宿费、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等,由当地财政部门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足额拨付到幼儿园。在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免收学费和住宿费并优先享受国家助学金;在普通高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免收学费并逐步免除住宿费。(本报记者 倪秀 整理)
广州:提高特殊教育师资待遇
今年8月出台的《广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明确,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配备,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计划》提出,为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含幼儿园)加强师资配备,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学校编制总数内统筹解决资源教师配备问题,每个资源教室配备1—2名专兼职资源教师。
继续推行广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新入职高校应届毕业生“上岗退费”政策。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及普通学校(含幼儿园)特教班主要教师特殊教育津贴,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适当倾斜。
《计划》还明确,将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落实相关绩效工资待遇。对普通学校(含幼儿园)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教师,在绩效工资分配上给予倾斜。为随班就读指导教师、送教上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和交通补助。
同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分类评价标准。将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教师和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特教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纳入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规划。(本报记者 倪秀 整理)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18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