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考语文必考小练(高考语文每日一练)

高考语文必考小练(高考语文每日一练)C.颐指气使 推己及人 按图索骥 设身处地B.神气活现 将心比心 按图索骥 身临其境 对于普通人而言,缺了换位意识,往往就会滋生冷漠、偏见与矛盾。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还会导致对群众的思想缺位、情感缺位、工作缺位。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干事情,结果往往是自己方便了,群众就不太方便;自己舒服了,百姓就不太舒服。面对前来办事的群众,倘若想到对方是自己的家人,是否还会面孔冷漠、________?不去换位思考、________,那么好事虽好却未必是群众所需要的,表面矛盾化解了群众心结却可能还在。因而,很多人看起来忙忙碌碌、勤勤恳恳,但因为少了换位思考,事实上仍然在缺位。政策落实的方法有很多,但怕就怕那种机械僵化的执行,________式执行,“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导致好的政策、决策在实际中变形走样。要把落实工作做到位,关键就要学会换位,多从基层实际角度、多从群众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才

高考语文必考小练(高考语文每日一练)(1)

每日一练(十)

时间:54分钟 分值:54分

(答案附在最后)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对于普通人而言,缺了换位意识,往往就会滋生冷漠、偏见与矛盾。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还会导致对群众的思想缺位、情感缺位、工作缺位。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干事情,结果往往是自己方便了,群众就不太方便;自己舒服了,百姓就不太舒服。面对前来办事的群众,倘若想到对方是自己的家人,是否还会面孔冷漠、________?不去换位思考、________,那么好事虽好却未必是群众所需要的,表面矛盾化解了群众心结却可能还在。因而,很多人看起来忙忙碌碌、勤勤恳恳,但因为少了换位思考,事实上仍然在缺位。政策落实的方法有很多,但怕就怕那种机械僵化的执行,________式执行,“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导致好的政策、决策在实际中变形走样。要把落实工作做到位,关键就要学会换位,多从基层实际角度、多从群众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让好的政策、决策更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只要把换位形成一种工作方法和思维自觉,思路和心态就会为之一变。有几位年轻人来到乡村,看到那广袤乡野与田园风光,不禁陶醉其中感叹真美。不料田间一位劳作的老者说道:你们要是在这里生活,可能就不会感到都是美了。这仿佛是一个隐喻,启迪我们任何时候都要________地想问题。对于各级干部来说,就是(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颐指气使 将心比心 照本宣科 设身处地

B.神气活现 将心比心 按图索骥 身临其境

C.颐指气使 推己及人 按图索骥 设身处地

D.神气活现 推己及人 照本宣科 身临其境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把换位变成一种工作方法和思维自觉,思路和心态就会为之一变。

B.把换位形成一种工作方法和思维自觉,思路和心态往往也会为之一变。

C.只要把换位形成一种工作方法和思维自觉,思路和心态往往也会为之一变。

D.把换位变成一种工作方法和思维自觉,思路和心态往往也会为之一变。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既要有“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更要有“四面湖山归眼底”的胸襟眼界

B.不仅要有“四面湖山归眼底”的胸襟眼界,更要有“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

C.既要有“四面湖山归眼底”的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也要有“万家忧乐到心头”的胸襟眼界

D.不仅要有“万家忧乐到心头”的胸襟眼界,更要有“四面湖山归眼底”的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

4.下面是某人给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写的一封感谢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5分)

毕业之后,我对恩师十分垂念,只是由于工作忙,无暇登门拜访。回忆当年,您的课上得太精彩了,同学们都很赏识您独特的教学方法。我以前的写作水平不高,自从我看了您拜读我的作文后留下的评语,我有了十足的信心。后来,您批改过的每一篇作文我都惠存。就这样,我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他日我一定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5.下面是某公益慈善项目“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流程图,请把这个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何孟春,字子元,郴州人。少游李东阳之门,学问赅博。第弘治六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言官庞泮等下狱,疏救之。诏修万岁山毓秀亭、乾清宫西室,役军九千人,计费百余万。抗疏极谏。清宁宫灾,陈八事,疏万余言。进员外郎、郎中,出理陕西马政,条目毕张。还,上厘弊五事,并劾抚臣不职。正德初,请厘正孔庙祀典,不果行。出为河南参政,廉公有威。驾幸宣府,驰疏谏。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讨平十八寨叛蛮阿勿、阿寺等。录功,荫一子,辞不受。世宗即位,迁南京兵部右侍郎,半道召为吏部右侍郎。会苏、松诸府旱潦相继,而江、淮北河水大溢,漂没田庐人畜无算。孟春仿汉魏相条奏八事,帝嘉纳焉。先是,“大礼”议起。孟春在云南闻之,上疏请法古之名。及孟春官吏部,则已尊本生父母为兴献帝、兴国太后,继又改称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孟春三上疏乞从初诏,皆不省。其时詹事、翰林、给事、御史及六部诸司、大理、行人诸臣各具疏争,并留中不下,群情益汹汹。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帝命司礼中官谕退,众皆曰:“必得俞旨乃敢退。”自辰至午,凡再传谕,犹跪伏不起。帝怒不已,责孟春倡众逞忿,非大臣事君之道,法宜重治,姑从轻夺俸一月。旋出为南京工部左侍郎。孟春屡疏引疾,至六年春始得请。久之,卒于家。隆庆初,赠礼部尚书,谥文简。孟春所居有泉,用燕去来时盈涸得名,遂称燕泉先生云。(选自《明史·何孟春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

B.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

C.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

D.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疏,中国古文书的一类,又称奏章、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时所用的文书的统称。

B.皇考,古代对已亡父祖的通称,也指对亡父的尊称,宋徽宗时开始禁止民间使用皇考的说法。

C.俞旨,表示同意的圣旨;旨即圣旨,是皇帝针对大臣奏事而下达的指示。

D.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屯田、土木、工程、水利、漕运等事务。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孟春恪守礼法。“大礼”的讨论兴起,他请求皇帝效法古礼的名称,之后皇帝为亲生父母加封尊号,他多次上奏章请求遵从初诏。

B.何孟春为政有能。他管理陕西马政,各种规章制度全都得到了实施;他巡抚云南时,平定了十八寨的反叛蛮人,朝廷记录他的功劳。

C.何孟春直言敢谏。皇帝下诏令要修建万岁山毓秀亭、乾清宫西室,但此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何孟春因此上疏极力劝阻。

D.何孟春忠心为国。清宁宫遇灾,他上疏向世宗陈述八件事;苏、松等地旱灾和水灾相继出现,他又向世宗上奏了八条意见。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正德初,请厘正孔庙祀典,不果行。出为河南参政,廉公有威。

(2)帝怒不已,责孟春倡众逞忿,非大臣事君之道,法宜重治,姑从轻夺俸一月。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登牛头山亭子杜 甫

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江城孤照日,山谷远含风。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一、二句,写诗人在牛头山亭子俯瞰千家万户,意境开阔,为后面写他心系国家的广阔胸襟做铺垫。

B.诗歌三、四句,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江城”“日”“山谷”“风”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C.七、八两句,写诗人面对春天里牛头山盛开的丛丛百花,却没有任何喜悦之情,以至流下了痛楚的眼泪。

D.诗歌前两联,视角从俯视到仰视、由近看到远观,描写了登上牛头山亭子所见的景色;后两联则触景生情。

11.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他无论是否身在朝堂,都会把国家和百姓放在心上。

(2)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屈原在《离骚》里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违背准则,把取悦权贵或他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神气活现:形容自以为了不起,得意而又傲慢的样子。根据语境,应选“颐指气使”。将心比心: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指遇事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根据语境,应选“将心比心”。照本宣科:死板地照现成文章或稿子宣读,指不能灵活运用。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根据语境,应选“照本宣科”。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根据语境,应选“设身处地”。]

2.D [A项“只要……就”关联词语使用不当。B项“形成”与“一种工作方法和思维自觉”搭配不当。C项“形成”与“一种工作方法和思维自觉”搭配不当;“只要……”使用不当,缺少与之对应的关联词语。]

3.B [括号内化用岳阳楼名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以此说明领导干部应该真正关心民间疾苦、忧怀天下。从复句的关系来看,应选用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从逻辑顺序看,应先说“胸襟眼界”,再说“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同时根据上下联的顺序,应先“四面湖山归眼底”再“万家忧乐到心头”。据此得出答案为B。]

4.(示例)①“垂念”改为“挂念”;②“赏识”改为“欣赏”;③“拜读”改为“批阅”;④“惠存”改为“珍藏”;⑤“光临”改为“前往”。

5.(示例)市民投放废旧衣物到回收站,经过整理、分类;可利用的经过清洗、消毒后整理、包装,棉衣裤类入库,捐赠做慈善;衣裙裤类通过爱心慈善超市,赠给需要帮助的人;不可利用的经包装、运输到资质厂加工,循环再利用。

6.B [解答此类断句题,需先比照各选项,找到不同之处,然后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判断正误。对比题目中四个选项,可以发现主要有两处不同。第一处,“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根据句意来看,“宪宗朝”是时间状语,“百官”应是“哭文华门”的主语,故“宪宗朝”与“百官”之间应断开,以此排除A、C两项。第二处,“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宪宗从之”的意思是宪宗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葬礼宪宗从之”讲不通,由此可排除D项。]

7.D [“漕运”由户部掌管。]

8.D [清宁宫遇灾不是世宗在位时发生的事。文中有“世宗即位,迁南京兵部右侍郎”的语句,而“清宁宫灾”在此句之前,据此可推断。]

9.(1)正德初年,(何孟春)请求修正孔庙祭祀的典章,没有实行。出京任河南参政,廉洁奉公有声威。

(2)皇帝愤怒不能抑制,斥责孟春倡导众臣发泄怨愤,不符合大臣侍奉君主的道义,依据法规应当从重惩治,暂且从轻处罚扣发一个月的俸禄。

参考译文

何孟春,字子元,郴州人。少年时代在李东阳门下求学,学问广博。考中弘治六年进士,授任兵部主事。言官庞泮等入狱,孟春上疏营救他们。皇帝诏令修建万岁山毓秀亭、乾清宫西室,役使九千名士卒,合计花费一百多万。孟春上疏直言极力进谏。清宁宫遇灾,他上疏陈述八件事,奏疏有一万多字。进升为员外郎、郎中,出京管理陕西马政,结果各种规章制度都得到了实施。回京后,呈上整治弊端的五件事,并且弹劾巡抚不称职。正德初年,(何孟春)请求修正孔庙祭祀的典章,没有实行。出京任河南参政,廉洁奉公有声威。圣驾临幸宣府,他急速上疏劝谏。不久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云南。征讨平定了十八寨反叛的蛮人阿勿、阿寺等。朝廷记录他的功劳,封赏他的一个儿子,他推辞不接受。世宗即位,他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半路上被召任吏部右侍郎。恰逢苏、松各府旱涝相继,而长江、淮北河水泛滥,淹没田地房屋人畜不计其数。孟春仿效汉朝的魏相分条上奏八件事,皇帝嘉许采纳了。在此之前,“大礼”的讨论兴起。何孟春在云南听到此事,上疏请求效法古礼的名称。等孟春到吏部任职,皇帝则已经尊称本生父母为兴献帝、兴国太后,继而又改称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孟春三次上疏请求遵从最初的诏书,皇帝都不醒悟。当时詹事、翰林、给事中、御史及六部各司、大理、行人众臣各自上疏争论,一并留在宫中不下发,群臣情绪更加不安。正逢早朝刚刚结束,孟春在众臣中首先陈述意见说:“宪宗皇帝在位时,百官在文华门哭,争论慈懿皇太后下葬的礼节,宪宗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这是本朝的旧事。”于是都跪伏在左顺门。皇帝命司礼宦官告谕他们退下,群臣都说:“一定要得到表示同意的圣旨才敢退下。”从早上到中午,共两次传达谕旨,仍然跪伏不肯起来。皇帝愤怒不能抑制,斥责孟春倡导众臣发泄怨愤,不符合大臣侍奉君主的道义,依据法规应当从重惩治,暂且从轻处罚扣发一个月的俸禄。不久出京任南京工部左侍郎。孟春屡次上疏称病辞官,到六年春才获得批准。很久以后,死在家中。隆庆初年,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文简。何孟春居住的地方有一眼泉,以燕子去来之时丰盈干涸而得名,于是称他为燕泉先生。

10.A [“为后面写他心系国家的广阔胸襟做铺垫”,牵强附会。诗歌一、二句写诗人登上牛头山亭子所见的景象,意在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而其感情是伤感、落寞的,没有“广阔胸襟”。]

11.①漂泊不定的辛酸;②孤独无依的落寞;③战乱不休的忧虑;④身将老去的悲楚;⑤亲友离散的痛苦;⑥音信不通的感伤。

1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