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流浪大师的现状(网红围观流浪大师)
网红流浪大师的现状(网红围观流浪大师)《诗经》;《楚辞》;《老子》;《庄子》;《左传》;《国语》;《史记》;《古文观止》;《文心雕龙》;《杜甫诗集》;《历代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巴金全集》;《边城》;《莎士比亚全集》;《动物志》;《斯巴达克斯》;《十字军骑士》;《规训与惩罚》……若用他在采访中提到的部分书名,列个“沈巍书单”,大概会是这个模样:而沈巍不一样。在“谷雨实验室”的采访《沈巍与读书有关的日子》里,他和采访者聊起《左传》和《国语》的关系,聊自己喜欢《诗经》的“平静”,不喜欢《楚辞》的“跳跃”,聊自己读懂的第一本书《三国演义》时,还谈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罗贯中引用了杨慎。这种自信和对细节的熟悉,是假装读书的人很难做到的。采访者问他读了多少书,沈巍回答,没计算过,但是千册大概不止了,几千册也不止了。
《“流浪大师”爆红后的72小时:“大师”在流浪,小丑在直播》。
我想有不少人至今觉得:不就是知道几个书名的流浪汉吗,也许是有点文化,有啥稀奇的?
其实,不夸张也不揶揄地说,沈巍是个真正的读书人。
之所以说“真正”,那是因为很多人所谓的“读书”,实际只是“读书名”或“读书评”。
而沈巍不一样。
在“谷雨实验室”的采访《沈巍与读书有关的日子》里,他和采访者聊起《左传》和《国语》的关系,聊自己喜欢《诗经》的“平静”,不喜欢《楚辞》的“跳跃”,聊自己读懂的第一本书《三国演义》时,还谈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罗贯中引用了杨慎。
这种自信和对细节的熟悉,是假装读书的人很难做到的。采访者问他读了多少书,沈巍回答,没计算过,但是千册大概不止了,几千册也不止了。
若用他在采访中提到的部分书名,列个“沈巍书单”,大概会是这个模样:
《诗经》;《楚辞》;《老子》;《庄子》;《左传》;《国语》;《史记》;《古文观止》;《文心雕龙》;《杜甫诗集》;《历代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巴金全集》;《边城》;《莎士比亚全集》;《动物志》;《斯巴达克斯》;《十字军骑士》;《规训与惩罚》……
这些书,无论中外古今,都有个共同点——经典。
沈巍读经典的爱好,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神州春江水暖,中外名著解禁,上海南京路、延安路,几个书店门口,门庭若市,好不热闹,人们为买书,通宵达旦地排队。
人民广场的图书橱窗,是沈巍的读书启蒙地,他总是不由自主就想去看看橱窗里有些什么书。尽管多数情况下,那些书讲了什么,好在哪里,年幼的他,其实并不懂,就是单纯地喜欢,被吸引。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沈巍的感受,书单君也有过。五年级时,在书店偶然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那套《三剑客》,就莫名喜欢,冲动之下,买了下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懵懂少年,立于书架之下,抽出一册,细细观摩,那种心情,类似朝圣。
[ 书单君为大家精心挑选了100本年轻人必读好书,查看方式见文末。]
沈巍破衣烂衫,蓬头垢面,乍一看,那副尊容,跟普通的拾荒者并无二致。但看到他那双眼睛,你就会知道,这是个读书人。
在众人一窝蜂的包围下,沈巍表现出的那份淡然,想必是有根基的。许多他读过的经典,大概已流入他的血液,成为气质的一部分。
沈巍出名后,被诸多网红围堵,场面雷人,好似群魔乱舞。他们嘴上赞美着“流浪大师”的不食人间烟火,暗地里却算计着这个“流量大师”,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收益。
读书人沈巍,多少有些无奈,他被围观时,说道,我现在感到很难受,你们就是把我当猴子看嘛,那我只好就耍给你们看,我没有别的办法。
这世上最荒谬的事情,就是一群不读书的人把一个读书人当成猴子来围观。
网红满魔都,斯人独寂寞
不远万里跑到现场,千方百计蹭沈巍流量的网红,个个都是“高手”。
书单君昨天分享的那篇文章里,对此有精彩白描——
一个戴蛤蟆墨镜的“中东人士”,自称来自迪拜,要向沈大师请教垃圾分类的方法;一个染着黄毛的年轻人向沈巍睡觉的地方跪拜,哇哇怪叫,要拜他为师;一个ID是大胃王姐姐的中年妇女,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流浪大师,我要嫁给你。
更有个号称“师娘”的高手高高手,她一语道破玄机,你们都拿着手机来,却没有人带书,这是对他的不尊重。
蹭读书人的流量,岂可无书?
师娘说干就干,大概是受到某个狗头军师的指点,她从书店购来若干书,一路保镖开道,穿过拥挤人群,来到闹市中心,摆了个摊子,公开叫卖,说要把卖书的钱,捐给大师。
不止卖书,还附赠签名,只见她大手一挥,在扉页上挥毫,一不留神,把师娘写成了“帅娘”。
不读书的人,拿读书人和书作秀,变现成流量和金钱,这是新世纪对“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魔幻注解。
读书人沈巍,从未有过一个染着黄毛的爱徒,更没有一个把师娘写成帅娘的爱妻。
从他的访谈里,可以看出,沈巍属于那种比较老派的读书人,通过读书,跟古今中外的哲人为友,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他注重精神上的快乐,忽略了物质上的窘迫,读书带给他最大的好处,就是跟作者之间找到共鸣:“我做得确实没错,我有同道者了。”
若孔子见到他,想必也会感叹,贤哉,老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老沈也不改其乐。
读书的传统,不该被我们丢进爪哇国
一个读书人,被贴上“流浪大师”的标签,以看猴戏的方式走红,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在沈巍之前,还有位叫范雨素的读书人,遭遇与他类似。
范雨素出身湖北襄阳农村,初中毕业的她,在北京当育儿嫂的同时,写了十万字的自传小说。
其中,《我是范雨素》于2017年4月突然在网络爆火。于是,几十家媒体和出版社闻风而动,将范雨素住的皮村,包围得水泄不通。
书单君有位同事,之前在出版社工作,有幸参加了这次“围捕”,据他描述,皮村是个城中村,面积不大,挨着飞机场,不经意抬头时,会看见飞机掠过。同行们相互问询,打探范雨素消息,却大多无功而返。
有家出版社,雄赳赳气昂昂,拎着20万预付款,想要跟范雨素当场签约,最后却连个人影都没看到。重庆一家媒体则称,她因压力过大,躲入深山古庙。
范雨素的火,除了文字精致,跟她的“育儿嫂”身份不无关系。
就好比大师不算新闻,流浪也平平无奇,但横空出世一个“流浪大师”,就可以“搞搞新意思”了。
反差效应带来眼球经济,最后打破圈层,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但这些传播逻辑,跟读书本身,没有一毛钱关系。
范雨素走红后,没有将自己的声名变现,拒绝任何标签,只想安安静静地写作。她曾参加过一次自媒体大会,事后又觉得后悔,对记者说道:“太穷了,要不是没钱,我才不愿意这样抛头露面,都是虚名浮利。”
[ 文末有一个视频,范雨素讲出了爆红后的心态。]
如今,读书人沈巍,顶着“流浪大师”的光环,一改邋遢形象,摆Pose,拍照片,登上讲堂,传道授业,举手投足,倒真的有点大师范儿了,虽然在围观者眼中,这不过是另一出猴戏。
但这出戏,对老沈个人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沈巍一再强调,他不喜欢流浪,他希望有个家,家里面有个大书房,摆满了书。这个愿望,大概不久就能实现。
流浪大师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时代的不堪。
流浪汉因爱读书,被捧为大师,成街谈巷议之新闻,可以想见,紧随在不虞之誉后面的,必然是求全之毁。
我不禁要问,在这起闹剧里,那些拿着手机为了蹭流量上蹿下跳的网红“裸猿”们,可有一个是读书人?那些脑满肥肠、挥斥方遒的热点策划者们,可有一个是读书人?那些麻木不仁、目光呆滞的看客们,可有一个是读书人?
在昨天的文章下,有位读者的留言一针见血:不是“大师”太有文化,而是人们失去了读书的自觉。
王尔德说,愚人创造了这个世界,智者不得不活在其中。
我们所处的当下,是一个没多少时间读书的疯狂年代。
中国人在工作之余,能拿起一本好书,从头读到尾的,简直凤毛麟角。
他们更愿意刷抖音,看综艺,追网剧,偶尔,他们也看“书”,像什么成功学,厚黑学,霸道总裁,玄幻爽文,武侠小说。
有个在网上疯传的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中国这边以消遣类的小说为主,排在前几位的有:《三体》《盗墓笔记》《绝代双娇》《天龙八部》等;而美国高校排在前列的,却是《理想国》《利维坦》《君主论》《论美国的民主》等思想类图书。
美国高校这份书单,不只让中国大学生相形见绌,即使那些自命为精英的,见了这些书目,怕也要愧死。能与之一较高下的,反倒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沈巍的那个“流浪汉”书单。
这不只是没面子,恐怕是连里子也丢掉了。
在那个耻于言利的落后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今,时代进步,没有人耻于言利,但读书的传统,却被我们不知不觉地丢到了爪哇国里。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沈巍说,他不管到哪,都会做两件事:买书、捡东西。这20多年,他没买过一粒米,没买过一件衣服,而买书,几乎是唯一的开支。
他说:“我读书很杂……真的,我什么都想看,我原本以为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为社会做一番贡献,但怎么也没想到会沦落至此。”
书单君觉得,沈巍的沦落,不是他的蓬头垢面、破衣烂衫,而是被一群胸无点墨,满脑子流量生意的小丑举着手机蹦跳围观:
“快来看啊,这有个捡破烂的,说自己爱读书!”
真是讽刺。读书,什么时候成了这么不合时宜的事?
书单做的是推荐好书、倡导读书的事,说真的,在这个追求吸睛、爆款的互联网世界,这活儿多少有点落寞,所以看到沈巍的采访时,我竟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也正因此,我愿意为这位流浪读书人写点文字。
只要有更多的人拿起书,这个世道,我想终归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