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怎么理解(大学开篇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怎么理解(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开篇第一句:儒家经典《大学》解读:第一篇知道你工作忙没时间琢磨,我辛苦点,每天花几个小时,争取把一个问题在3000字以内讲清楚,这样你就能在5分钟左右读完。圣人提倡学习要下“日日不断、滴水穿石”之功。如果你也认可这样的学习方法,那接下来,我们就相依为伴,共同精进。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怎么理解(大学开篇大学之道)(1)

朱圣人给我们指明了阅读《四书》的先后顺序:先读《大学》、再阅《论语》、次读《孟子》,最后是《中庸》。

之所以要先读《大学》,是因为它搭建了儒学大厦的地基和承重墙,名曰“三纲八目”。把这11项弄懂了,后面我们再品儒学大家们的思想,心里就有了归拢的地方。

《大学》中也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就从《大学》开始。

知道你工作忙没时间琢磨,我辛苦点,每天花几个小时,争取把一个问题在3000字以内讲清楚,这样你就能在5分钟左右读完。

圣人提倡学习要下“日日不断、滴水穿石”之功。

如果你也认可这样的学习方法,那接下来,我们就相依为伴,共同精进。


儒家经典《大学》解读:第一篇

(一)

开篇第一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第一句话,就是儒学大厦的地基“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本篇我们就说前八个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怎么理解(大学开篇大学之道)(2)

(二)

“大学”二字是什么意思?

古代行政系统按大小可分为“府、州、县”,府一级别的学校,就是大学,也可称为“太学”,因为王宫贵胄的子弟和全国优秀的人才都在这里学习,所以学的都是「高大上」,比如治国、平天下,因为这是精英们的责任。

“明明德”前面这个“明”字,是一个动作,朱熹说得很明白,就是“明之也”,就是擦亮、使之恢复原本明亮之意。

恢复谁的原本明亮呢?

恢复每个人心里本来就有的“明德”。明德,就是每个人心里与生俱来的道理。

所以“明明德”,就是擦亮、恢复每个人心里原本就存在的天理。

我们每人心里都装有“明德”,就像计算机预装了系统一样,你一出生、电脑一开机,其实本来是知道是非善恶、是知道如何运行的。

既然每个人心里都预存天理、预装了系统,怎么后来所有的事都不会了,就连最基本的是非善恶都分不清了呢?

比如吴亦凡、霍尊及维护他们的粉丝们。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怎么理解(大学开篇大学之道)(3)

(三)

儒家圣人说,这是因为两点:

1、气禀所拘

在中国语境里,“气”这个字实在太玄妙,武学里有“气”,叫气功;儒学里有“气”,叫气禀。

它就像煤气泄漏一样,你看不见摸不着,但警报器却一直在提醒你,它就在你周围,且无处不在。

在儒学语境里,我理解的“气禀”就是天赋、天分。

理学大佬程颐说:“才禀于气,气有清有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

朱圣人也说过同样的话,大意和程颐差不多。

到此,「气禀所拘」就很好理解了:

就是每个人生来天分不一样,气禀好的就聪慧一些、气禀差的就愚笨一些。

2、人欲所蔽。

这句很好理解,就是利令智昏。

一件事,要是与己无关,都知道该怎么处理最妥帖,但一旦与己有关了,”人欲“就来了,就蒙蔽了初心,就分不清善恶,接下来的动作就变形跑偏了,最后就是在旁人看来是非善恶非常明显的事,你却做错了。

如吴亦凡和霍尊的粉丝。

这两人的行为,只要是个人一看,是非曲直一目了然。但为何这些粉丝还要极力维护?

就是因为站队后就有了“私欲”,蒙蔽了与生俱来的“明德”,接下来的一切动作都是变形的就很好理解了。

这样看来,西方育儿理念中有一点正好契合儒家“明德”思想,就是:

孩子,为你又提供了一次完善自我的机会

为何这么说?

因为既然每个人心里都预装了“明德”,而孩子们心里还没有沾染灰尘,而我们已经被“人欲所蒙蔽”,一件简单的事处理起来可能比我们更善于分清是非善恶。

比如过红绿灯。

很多孩子坚持要等绿灯,而太多大人那急脾气、拖着孩子就走,全然不顾孩子满心满眼的不愿意,大人们的理由很充分:“等什么等,一辆车都没有!你是不是傻!”

而这等红绿灯是孩子心里与生俱来的原则。

什么是原则?

就是没有特殊情况,无一例外!

只要是红灯,就得灯,无论是有人没人、有没有车,即使是半夜,街道空无一人也要等。

原则不是利弊算计的结果,而是孩子们不这么做,就会很不爽,和有没有车完全无关!

这,就是原则!

再比如很多家长让孩子在街边撒尿。

无论男孩女孩,即使厕所就在百米之外,家长也强迫孩子就地解决,理由很充分:“孩子嘛,可以冲破一切规则。

有些孩子很害羞,即使尿在裤子里也不愿这么做,但“强行闯灯”的家长再次出手,,为了自己方便强行让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方便。

就这样,孩子心里与生俱来的“明德”,被你亲手蒙上厚厚的灰尘,而只是为了少走那100米。

很多次,我也看到很多孩子只要想尿,就直接掏出小丁丁开射,一点不避人,还很开心地扫射!

原来的他,是这样的吗?

我觉得不是,是已经被父母心里的灰尘同化了。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怎么理解(大学开篇大学之道)(4)

(四)

反观我们的成人世界。

原则是有例外的,有车没车,只要想闯就是要去闯的,我们还经常说:“这事原则上可以(其实就是不可以),这事原则上不可以(其实就是有门儿)”。

既然原则是随着“利”可以随时破的,那还要原则干什么?

再扩展一下,你硬是要拉本来守原则的孩子闯红灯,带来的利益仅仅是抢那一分两秒的,而给孩子的伤害,不仅是让他处于巨大的交通风险之中,还有更大的伤害,那就是:

他的原则也被你慢慢地消解,心里的“明德”开始蒙上灰尘,一次两次百次千次万次,终于,他和你一样了!

在此,我就想问一个问题:

你图的方便,却是以孩子心里的“明德”为代价的,你觉得亏了还是赚了?

教育,不只是科举考试那一点点面面上的东西,这只是冰山上的一角,海水下还有很大很大的一部分,而这部分最终决定了:

这孩子,在这一生中是否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存活在这繁复的天地间。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怎么理解(大学开篇大学之道)(5)

(五)

好,总结一下:

“明明德”虽就三个字,且我们天生就带着“明德”来的,但由于「天赋有限」 「人欲所蔽」,再加上大人们每天坚持不懈、不辞辛劳地亲自将灰尘蒙到自己孩子的心里。

所以,真正要做到“明明德”,要完成”致良知“,又何其难矣!

但我们终究想看到自己的本心、想让自己分得清是非善恶,怎么办?

那就只有时时轻拂拭,一日三省地去擦拭,光亮的本心才有可能重放光彩,而这个动作,可能需要坚持一辈子。

此乃——明明德也。

这或许是人大西门把那栋巨大的建筑称为“明德楼”的原因。

(完)


【本文相关】

1、《传习录》:为什么译文的每个字你都认识,却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2、不了解王阳明《传习录》的背景和前提,读100遍都会云里雾里。

【下篇主题】

本篇是儒家“三纲”中的第一纲,下篇说一说剩余的两纲: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