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战略研究(为推进中非务实合作贡献西外智慧)
中非合作战略研究(为推进中非务实合作贡献西外智慧)李新烽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以来,在中非学术交往、中非“一带一路”建设、高端专业人才培养、讲好中非友好合作故事方面开展的大量实践。他指出,中非学术翻译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可以帮助世界了解中国,向世界各国传播我国学术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和治国理政实践方面的有效方式和经验,助力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加深对非洲的研究,中国非洲研究院与包括陕西省社科联、西安外国语大学在内的陕西社科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动抢抓战略机遇,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成立“非洲研究中心”恰逢其时,顺应了形势的需求和时代的召唤。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王启龙教授致欢迎辞会议期间,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白黎教授与李新烽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郭建树,就未来三方进一步深入持久的合作进行了商谈和规划。李新烽建议三方继续深入落实“人
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研究员(右)与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王启龙教授联合揭牌后合
4月2日,由中国非洲研究院、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安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西安外国语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中非学术翻译论坛”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举行。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研究员,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王启龙教授,共同出席论坛并为非洲研究中心揭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苗锐军代表陕西省社科联致辞祝贺。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党争胜教授主持仪式。
图为西安外国语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中非学术翻译论坛观众席
在首届中非学术翻译论坛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非洲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赞比亚大学“一带一路”联合研究中心的学者同西安外国语大学师生200余人,共同探讨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文明互鉴与文明互译、中非学术翻译的理论与翻译实践,共同推进中国学术外译再上新水平,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建立中国特色的翻译体系做出新贡献。
会议期间,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白黎教授与李新烽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郭建树,就未来三方进一步深入持久的合作进行了商谈和规划。李新烽建议三方继续深入落实“人文交流行动”,未来要持续在中非学术翻译上聚焦发力。郭建树指出,中非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一带一路”的原点,陕西省社科联将继续加强与中国非洲研究院的合作,继续深入推进与西安外国语大学在陕西新形象整体建构与传播工作方面的合作,为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陕西智慧。白黎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非洲研究中心建设,助力非洲学研究取得更加丰硕成果,将“中非学术翻译论坛”办成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论坛,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推动陕西历史文化、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传播方面持续贡献西外智慧。未来,学校还将继续依托多语种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全力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在推动向西向北开放合作方面贡献外语高校应有的力量。
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研究员致辞
陕西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苗锐军代表陕西省社科联致辞祝贺
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王启龙教授致欢迎辞
李新烽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以来,在中非学术交往、中非“一带一路”建设、高端专业人才培养、讲好中非友好合作故事方面开展的大量实践。他指出,中非学术翻译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可以帮助世界了解中国,向世界各国传播我国学术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和治国理政实践方面的有效方式和经验,助力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加深对非洲的研究,中国非洲研究院与包括陕西省社科联、西安外国语大学在内的陕西社科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动抢抓战略机遇,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成立“非洲研究中心”恰逢其时,顺应了形势的需求和时代的召唤。
苗锐军在致辞中表示,“西安外国语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中非学术研讨会”,是推进多方合作、助力中非发展的具体行动,更是陕西省社科界的一件大事、喜事。西安外国语大学扎根三秦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已成为高校讲好“陕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主力军。西安外国语大学成立非洲研究中心,必将推动中国非洲研究院与陕西的合作交流走向深入,为进一步深化中非传统友谊、促进文明互鉴、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王启龙在代表校方所致欢迎辞中,向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中国非洲研究院和陕西省社科联表示感谢。他指出,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引领世界潮流和人类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需要一大批高质量的跨文化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之奋斗、努力。设立“非洲研究中心”是探索和推动中国与非洲人文交流行动的具体实践,为共同构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学校将借助该平台,进一步深化与中国非洲研究院的密切合作关系,努力把“非洲研究中心”办成国内知名的非洲研究基地和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的典范。他相信,“非洲研究中心”未来必将在中非之间的文化沟通、文明互鉴,以及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方面展现自己的独特价值。
在当日举行的中非学术翻译论坛上,李新烽研究员、党争胜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朱振武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亚非学院院长马福德教授,分别以“当前非洲形势与中非关系”、“翻译的政治性与中国译者的历史使命”、“非洲英语文学研究的文化自觉和话语建构”、“阿拉伯人眼中的东方学”为题作了主旨发言。
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党争胜教授作主旨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教授作主旨发言
西安外国语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亚非学院院长马福德教授作主旨发言
在“首届中非译介论坛”和“非洲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新动态与新趋势”两个分论坛上,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西安外国语大学等与会学者共进行了17场专题发言。与会学者将比较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和翻译理论结合起来探讨跨文化交际及翻译策略,借鉴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语用学等学科关于交际和文化的研究成果,对不同文化中的交际规则进行跨文化对比,深刻揭示翻译的原理与技巧;此外,分享和探讨了当前非洲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新动态与新趋势。
此次系列活动是三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资源平台创建等方面推进中非务实合作、贡献西外智慧的具体表现。西安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科研处、亚非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欧洲学院、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创中心相关人员参加相关仪式。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西安外国语大学于1951年批准成立,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外国语大学之一,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的普通高校。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外语人才培养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着眼“一带一路”和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需求,在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文化自信的国际语言服务人才方面成效显著,大批毕业生活跃在“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领域,众多校友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工作,为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互联互通贡献着西外力量。
目前,该校拥有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和13个相关研究中心。其中,波兰研究中心和东北亚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备案的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是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阿拉伯文化研究中心被纳入《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行动计划》;“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与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协同创新发展。学校不断加大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专业建设力度,已开设涵盖“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29个语种专业,结合“外语 专业”“专业 外语”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带动学校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的协同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功底扎实、专业技能娴熟、跨文化沟通能力强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据悉,“非洲研究中心”主要依托西安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建设和发展。亚非学院语种专业涵盖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地区,开设的11个语种中,阿拉伯语和斯瓦希里语分别在北非和东非被广泛使用,占非洲三大语言的两席。阿拉伯语已入选国家一流专业。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韩 宏,袁菁,潘向军
编辑:赵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