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什么(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
在古代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什么(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科举等级与现代学历对照:博士相当于进士(都是最高学历,现代博士是最高学历,博士后是称呼,其学历仍是博士)。状元等是最顶级博士研究生,一甲是博士研究生,二甲三甲是硕士研究生,同进士是学士研究生。本科才是秀才,古时秀才也分等级的,一等秀才国家发有一定的银粮,二等秀才没有银粮,但可以减免一定的役税,三等秀才没有,但可以不用服役,那相当于现在的一本二本三本。古代人口少,一个省就两到三百万人,相当于现在一个小的地级市,举人一次录取五十名左右。全国有户籍的人口不过五千万人(不含流民),其中能读得起书的家庭估计一半都不到,古代的全国状元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的状元。一甲三名,各朝代能做实事的甚少,基本是八股文呆子。二甲出经世之才。三甲进士,很少进翰林院,个别有才能的如曾囯藩。三甲进士,一般直接任命为七品县令,他们称为老虎班。但不进翰林院,即使最后当到一品,死后也无谥号,即使有功劳,谥号也不能用:文。这是读
乡试(省级)录取称举人,第一名解元;会试(礼部)录取称进士,第一名会元;殿试(皇帝),分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余下都是进士,但分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如进士能成为庶吉士,即为皇帝身也草似圣旨,所有进士都敬重他。次之,才进翰林院编修。再次就县令什么的了。连中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
正常情况下,每3年为一个周期,各省举人进京赶考,参加会试。会试得中者为贡士,贡士可以理解为准进士,在次月通过殿试就能成为真正的进士了。殿试可以理解为区分进士等级的考试,第一等也叫一甲,只录取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称“赐进士及第”,换句话说,但凡科甲出身是进士及第者,必定是前三名。第二、三等也叫二、三甲,分别录取若干名,称“赐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他们共同组成了该科进士,只是排名的高低不同罢了。
进士分三甲,一甲是状元,榜眼,探花,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千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考上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谓之进士及第,考上二甲若干名谓之进士出身,三甲最差,赐同进士出身,注意了是赐,也就是赏赐你的,同(相当于或相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一般会留在国子监,翰林院。或者都在留在京城出任各部的给事中,地方正七品县令,进士出身一般是从事县丞,同进士出身一般是员外郎,校书郎,一类的散官,非正式工。
童生是教育阶段,毕业了就是秀才,这是一种文凭。举人是一种资格,也就是被举荐参加会试的人才。宋以前,举人是一次性的资格,每次开榜前,所有秀才都要参加乡试,争夺资格;明清两代,通过乡试就是举人,是可以参加会试的终身资格。进士又是一种文凭,和现在的各种考试和文凭相比,秀才相当于本科,举人可以看作通过了高等教育的结业考试,进士大致相当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通过,庶吉士类似于公务员参加遴选。
科举等级与现代学历对照:博士相当于进士(都是最高学历,现代博士是最高学历,博士后是称呼,其学历仍是博士)。状元等是最顶级博士研究生,一甲是博士研究生,二甲三甲是硕士研究生,同进士是学士研究生。本科才是秀才,古时秀才也分等级的,一等秀才国家发有一定的银粮,二等秀才没有银粮,但可以减免一定的役税,三等秀才没有,但可以不用服役,那相当于现在的一本二本三本。
古代人口少,一个省就两到三百万人,相当于现在一个小的地级市,举人一次录取五十名左右。全国有户籍的人口不过五千万人(不含流民),其中能读得起书的家庭估计一半都不到,古代的全国状元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的状元。
一甲三名,各朝代能做实事的甚少,基本是八股文呆子。二甲出经世之才。三甲进士,很少进翰林院,个别有才能的如曾囯藩。三甲进士,一般直接任命为七品县令,他们称为老虎班。但不进翰林院,即使最后当到一品,死后也无谥号,即使有功劳,谥号也不能用:文。这是读书人最后最大的荣耀。翰林院是皇朝储才之地,清代非翰林不能入阁拜相。左宗棠建立大功,以举人为大学士,是有大功大才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