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刚实验学校官网(一所国际学校半部近代史)
包玉刚实验学校官网(一所国际学校半部近代史)图源:Newsweek International Edition他买下金安号的第二年,苏伊士运河因埃及战争而关闭,航运费用猛涨。当年年底,金安号赚的钱就已经够包玉刚买下7艘新船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运业出现萧条,运价跌到最低点。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赔本,只有包玉刚凭着合约稳收租金。1955年,37岁的包玉刚开始了他的“船王”之路。一开始,他资金不够,在朋友的协助下,筹集了70多万美元专程到英国买回了一艘以烧煤为动力的旧货船。包玉刚像得了稀世珍宝一样,请人将它整修一新,并取名叫“金安号”。同年,包玉刚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并与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谈妥,将“金安号”按照长期出租的方式转租给这家公司。当时,世界各国经营航运业的人,都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但包玉刚却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长期出租的经营方式,把自己的船通过订立合约,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给别人。一些同行见包玉刚这样做
上海有所学校隐藏在一片普通的弄堂里,简直低调到悄无声息。但是它的名字在上海家长圈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海最好的国际化学校之一”包玉刚实验学校,由包氏家族为纪念已故船王包玉刚而创办。该校创办背后的故事非常精彩,可以说,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背后,承载着半部中国近代史,他的创始人包玉刚更是一代传奇。
中国船王包玉刚的海上霸主之路在陆地上生长出来的人,喜欢土地的厚实与安稳。提到大海,农耕文明国家的人第一个感觉就是波诡云谲,难以捉摸。诸多的华人企业家中,从事海运的可谓少之又少。但中国也有一位举世闻名的华人船王——包玉刚。他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世界船王”,被称作香港首位世界级华人商贾。
1918年11月10日,包玉刚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小商人家庭。早年入上海中兴学堂,后入吴淞商船学校。之后曾任职中国工矿银行重庆分行经理。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职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兼业务部经理。
1949年初,包玉刚与父亲一起携着数十万元的积蓄,到香港另闯天下。开始的时候做些小生意,积累了点钱,但接下来干什么呢?包玉刚想起了童年对海的向往,于是提出了海运的主意。他一面继续做好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说服工作,一面四处了解有关船舶和航运的情况,认真研读有关航运和船舶方面的书籍。
1955年,37岁的包玉刚开始了他的“船王”之路。一开始,他资金不够,在朋友的协助下,筹集了70多万美元专程到英国买回了一艘以烧煤为动力的旧货船。包玉刚像得了稀世珍宝一样,请人将它整修一新,并取名叫“金安号”。
同年,包玉刚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并与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谈妥,将“金安号”按照长期出租的方式转租给这家公司。当时,世界各国经营航运业的人,都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但包玉刚却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长期出租的经营方式,把自己的船通过订立合约,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给别人。
一些同行见包玉刚这样做,都讥笑他为“门外汉”。但事实证明,包玉刚做对了。
他买下金安号的第二年,苏伊士运河因埃及战争而关闭,航运费用猛涨。当年年底,金安号赚的钱就已经够包玉刚买下7艘新船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运业出现萧条,运价跌到最低点。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赔本,只有包玉刚凭着合约稳收租金。
图源:Newsweek International Edition
1978年,包玉刚的海上王国达到了顶峰,稳坐世界十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香港十大财团之一。1981年底,包玉刚拥有船只210艘,总载重吨位2100万吨,睥睨群雄。美国《财富》和《新闻周刊》两杂志把他称为“海上的统治者”和“海上之王”。
热衷教育事业的船王即使身为世界船王,傲立事业之巅,包玉刚先生始终保持着一颗中国心,他说:“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后,包玉刚敏锐地感受到了新变化——回家的时机到来了。1978年深秋,离开内地整整三十年的包玉刚终于回来了。已经60岁的他,一回国就急切地想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后的数十年中,包玉刚为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支持教育、建设家乡发挥了巨大贡献。他先后捐赠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英友好奖学金、浙江大学留学国外奖学金、宁波大学等项目,带动海内外华侨参与新中国建设。
捐资千万兴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1981年7月,包玉刚先生郑重向中共中央副主席面交捐赠的确认信函,捐资1000万美元为上海交通大学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1985年,以包玉刚父亲包兆龙名字命名的“包兆龙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拔地而起。1992年,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新校区“包玉刚图书馆”巍然屹立。在上海交通大学,这两座图书馆都被简称为“包图”。
包兆龙图书馆 图源: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
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接受包玉刚1000万美元的捐赠并表示赞赏的举动,开创了新中国教育界接受海外捐款和以个人姓名命名建筑物或项目的先河。这一项目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与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都留下了重要一笔,因为其向国内外明白无误地传递一个信息,中国政府已经摒弃了“办教育宁肯落后,也不接受国内外捐款”的政策。
船王包玉刚回乡兴办宁波大学
1984年底,包玉刚与宁波市政府签订协议,由他捐资2000万美元(当时折人民币约5000万元)兴办宁波大学。1984年12月20日,包玉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收到接见,被称赞“爱国爱乡,有见识,这件事办得好!”。1985年10月29日,占地1283亩的宁波大学,在包玉刚的老家庄市附近举行了奠基典礼。
1986年6月9日,由中英两国政府及包玉刚基金会共同实施的“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签约仪式在英国首相官邸举行。据新学说了解,该计划已为1600余中国赴英留学生提供奖学金。
船王家族继续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包玉刚本人深受其父亲包兆龙先生影响, 一生以“脚踏实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体力行地做事”为理念。包氏家族的后人也深受包玉刚的影响,热衷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图源:包玉刚实验学校官网
2005年,包玉刚的外包苏文骏表示,想在中国大陆建一所“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的学校。他们从南到北考察了中国许多城市,被上海的包容与开放打动,认为上海最适合他们想创办的教育模式。为纪念包玉刚华诞90周年及香港回归10周年,包玉刚长女包陪庆、外孙文骏以及谭茀芸创办了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
在包氏家族的记忆中,包玉刚久居香港,拥有的不仅是国际视野,同时家国情怀也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因此,包玉刚实验学校坚守“发展全人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拓展国际视野”的三大办学使命,努力成为一所具有开创性和国际视野的中国学校。
据新学说了解,包玉刚实验学校提供小学一年级至高中十二年制的学历教育,目前有1500多名中外籍学生。该校提供创新的双向沉浸式双语教育,课程设置融合了中国及国际先进的课程元素。此外,该校也倡导全人教育,致力于学生在智力、情感、体魄、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热心、有责任心的21世纪世界公民。
图源:包玉刚实验学校官网
当包文骏谈及为什么要创办包玉刚实验学校时,他表示第一是受家族影响。其外公包玉刚做了大量教育领域的事情,其母包陪庆1983年的时候在香港也创办了一所学校,即现在的汉基国际学校。他提到,香港最早提倡普通话教育的双语学校,但那时候的香港人没人讲普通话。包陪庆认为,普通话对香港学生非常重要,于是和几个朋友一起创办了一所重视普通话的汉基国际学校。
第二是因为包文骏在斯坦福读研究生的经历让他对教育开始感兴趣。他认为做教育能影响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希望将外公包玉刚那样拥有赤子中国心的世界公民精神传承下去,用自己的行动帮助香港年轻人了解祖国,同时也帮助更多同胞从上海、从中国走向世界。
包玉刚成长在中国近代动荡的环境中,他凭借着自身的努力、毅力、人格魅力、 杰出的商业头脑和领导才能在上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王。包玉刚的发家史映照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史,今天的包玉刚实验学校继承者他的精神,可以说,包玉刚实验学校承载着包玉刚的精神,承载着半部近代史。
世界公民中国心包玉刚是世界级的“船王”,各国政要和企业家的“座上宾”。他受封成为英国爵士,但仍坚守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同行、促进教育进步,有着一颗不变的“中国心”。今天,包玉刚的国际视野和大局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正直品格,正在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学子的努力下得到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