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关于教育方面的启示(傅雷家书这本经典家书)
傅雷家书关于教育方面的启示(傅雷家书这本经典家书)可能是这个世界走得太快了,老年人追不上了......如今忙碌的状态令亲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了,不知道是心远了还真的是因为距离。总之,年轻人和老年人活成了两个没有交集的两个世界。和许多正在老去的父母一样,他爱怀念孩子的童年。“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重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或者向自己羽翼日渐丰满的孩子忏悔“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许多很重大的错误”,然而这些忏悔并不会改变他们以往的“居高临下”,每当遭到反抗时,他们总是会显得格外失落。总是听说“老小孩”的说法,很多人也会纳闷,为什么曾经严肃的父母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让人头疼。有时候明明自己是错的,还非要固执己见。傅雷先生是千万个中国父母中的一个。中国式父母的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孩子为生活的重心。歌里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确实很感人,然而这种感人最终都成为了儿女
一份家书是一份沉甸甸的爱
01曾经有人评价这本书“在十三年间,傅雷夫妇给傅聪一人的信函遍多达346件,这本被封为教育“圣经”的书中,除了与儿子进行的艺术的相关理论的讨论、给儿子的人生箴言和建议之外,剩下的都是傅雷先生汇报的自己的“行程”,以及带着些无奈和牵挂的问儿子傅聪“你怎么不回复”。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20世纪60年代译遍法国重要作家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深受读者喜爱。
傅雷本人曾经在书中透露过他写信给的目的“我自问:长篇累牍地和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地说长道短,而是把儿子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其次就是激出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然后借通信训练你的——不单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最后他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儿子做个警钟,做面真实的镜子,不论是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然而当时的事实情况是儿子成为了傅雷先生倾诉的对象。傅雷先生曾经在信中对儿子说,自己非常孤独。从他写的家书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这个父亲的孤独,不仅仅是孤独,还有恐惧。
和许多正在老去的父母一样,他爱怀念孩子的童年。“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重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或者向自己羽翼日渐丰满的孩子忏悔“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许多很重大的错误”,然而这些忏悔并不会改变他们以往的“居高临下”,每当遭到反抗时,他们总是会显得格外失落。
总是听说“老小孩”的说法,很多人也会纳闷,为什么曾经严肃的父母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让人头疼。有时候明明自己是错的,还非要固执己见。
傅雷先生是千万个中国父母中的一个。中国式父母的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孩子为生活的重心。歌里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确实很感人,然而这种感人最终都成为了儿女身上的无形的重担。
如今忙碌的状态令亲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了,不知道是心远了还真的是因为距离。总之,年轻人和老年人活成了两个没有交集的两个世界。
可能是这个世界走得太快了,老年人追不上了......
02父母们总是习惯了为儿女操心,整体围着儿女转,然而一旦儿女长大了,离开了父母,父母就很难习惯清净悠闲的日子,有的是整天跟儿女打电话唠叨家长里短,有些是依然将儿女作为生活的重点。即使是有自己的文学事业的学者傅雷先生也无法逃脱,在给儿子的信中他说道“亲爱的孩子:今日花了六个小时给你弄了关于肖邦和德彪西的材料”。
即使儿子不在,父亲的生活重点依然是儿子。在这样的亲子关系里,父母已经对孩子形成了依赖,孩子成为了父母唯一的精神寄托。
在任何一段关系里,依赖都是最可怕的存在。依赖父母的孩子长大了难以独自生活,依赖孩子的父母年老后必定惶惶度日。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世界,想要独立的时候,父母就失去了依靠般的不安,他们尝试着用各种方式想要继续控制曾经幼小的孩子,然而这种控制让孩子更加反感。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抓的越紧,挣得越急,挣得越急,抓得又越紧,最终亲子关系一塌糊涂。
《傅雷家书》里,傅雷试图为儿子安排一切,从学业到家庭,从为人处世到时间安排,细节到点滴,按说儿子应该觉得省心,觉得感激。然而傅聪本人在自己书《望七了》中却说“这些我是嫌他烦的,这些我从来也没有好好看过”。
父亲给儿子种种建议,显然只是想要显示自己“引路人”般的存在,父辈们正在老去,这种被取代的感觉令他们感到不安,他们拼命想要抓住能够抓住的东西。他们回忆孩子的童年,实则是在回忆自己曾经的辉煌的青壮年,回忆曾经无比需要自己的孩子。许多孩子却无法理解这种老去的彷徨失措,因为他们正年轻。
而他们在趁着年轻探索这个世界,他们充满热血和激情,有种“不听老人言”的感觉。很多家长就是害怕孩子会犯错,害怕孩子会吃苦,走弯路,为他们包办一切,实则上成了孩子眼中的“啰嗦,管太多”。
与其干预孩子,不如放手让他去探索又如何呢?最坏就是失败,何况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等你当了父亲你就明白了”这句话是没错的。
衰老是必然的,更替也是无法抵挡的,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是永远有人正年轻着。每个人都会老去,这也是年轻人需要体谅老一辈人的原因。面对变化快得无法适应的社会,我们会像曾经的父辈一样想要紧紧抓住自己的儿女。
而如果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首先需要亲子间的沟通。龙应台的《目送》中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让每个父母对儿女的渐行渐远尝试着释然和看淡。作为儿女,要学着体谅父母,毕竟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多给他们安全感,经常联系父母,不要让他们觉得他们正在失去这个培养多年的孩子。
作为父母,要改变将生活的重点放在孩子身上的传统。这种传统不仅让父母觉得疲累不堪,无形中还给孩子巨大的压力。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和社交圈,这样,即便是老去,也不会觉得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