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川师人文地理研究方向(四川师范大学833人文地理学考研参考书)

川师人文地理研究方向(四川师范大学833人文地理学考研参考书)【展示细节3】:对于综合题目,明确思路和流程,培养大家答题方法 行为地理是以人的行为本身为出发点,以主体的动态规律为基础,分析主体如何适应客体,又如何去适应客体。主要研究居民出行规律、决策行为的地理合理性、特殊环境中人类的行为。【展示细节2】:参考书未详述的部分,地学考研中心予以补充 5、行为地理 【地学考研中心参考答案来源】: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地理小组总结。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学院2019年招生目录

川师人文地理研究方向(四川师范大学833人文地理学考研参考书)(1)

833人文地理学初复试参考书目

川师人文地理研究方向(四川师范大学833人文地理学考研参考书)(2)

四川师大地理学院833《人文地理学》2012—2018年考研真题答案详解

【展示细节1】:标注了答案来源和页码,保证答案客观公正

1、文化区

【地学考研中心参考答案来源】:赵荣第二版《人文地理学》第二章第一节P23。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种类型。

【展示细节2】:参考书未详述的部分,地学考研中心予以补充

5、行为地理

【地学考研中心参考答案来源】: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地理小组总结。

行为地理是以人的行为本身为出发点,以主体的动态规律为基础,分析主体如何适应客体,又如何去适应客体。主要研究居民出行规律、决策行为的地理合理性、特殊环境中人类的行为。

【展示细节3】:对于综合题目,明确思路和流程,培养大家答题方法

2、如何理解城乡一体化,请举例说明。

【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热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城乡发展问题是近年来考查的热点问题,考查较多。

【地学考研中心参考答案来源】: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地理小组总结。

(1)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虽然城乡关系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出适合我国的一体化道路。

(2)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六个方面。

(3)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一体化呈现出一些态势,如:第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近些年,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第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第三,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化为工业化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城乡一体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向和着力重点,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展示细节4】:重点明确,利于复习

2、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解析】教材内容的考察,出题比较简单,区位论不仅在人文地理学中经常考查,在经济地理学中也是一个重点,所以区位论的几种类型都要掌握。

【地学考研中心参考答案来源】:赵荣第二版《人文地理学》第五章第四节P153。

(1)主要内容:

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该理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提出,他的学说又称杜能农业区位论。他根据在德国北部麦克伦堡平原长期经营农场的经验,提出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即在中心城市周围,在自然、交通、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杜能称作“经济地租”)的大小。纯收益成为市场距离的函数。随着与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加,农产品收益下降,超过一定距离后,该农产品就让位于比它收益高的其他农产品,于是,农民开始调整生产方式,改变了土地类型,从而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的6个农业圈。分别是:

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奶等食品;

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及木料;

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

第六圈为粗放畜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

(2)意义:杜能学说的意义不仅在于阐明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首次确立了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但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市场距离已经成为了次要的因素,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及经济技术条件对农业的影响逐渐增大,所以该学说的使用范围已经大大缩减了。

赵荣、王恩涌第二版《人文地理学》2020年精品笔记及考点解析(含课后答案)

【展示细节1】:通过备考指南,明确考点、重点和复习要求

◇ 备考指南(内容概述、出题特点、复习要求)

1、本章内容概述

【地学考研中心2020解读】:本部分为本书的开篇,首先阐述人文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关系,指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出其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最后指出其研究任务,认识人文地理学的应用及理论价值。

2、本章出题特点

【地学考研中心2020解读】:本章历年出题不多,且多为简答题,多为书本知识的直接11111考察,也有结合学科目前研究动态出题,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等。

3、本章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2020解读】:本章知识点较少,考点较为局限,多以了解为主,但如果考到能答出要点。要求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对象、分科、特性,了解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展示细节2】: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分析,逻辑清晰、层次明了

知识点1:语言的起源与发展(理解)

二、语言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功能(理解)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的财富,离开社会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语言依赖于社会,社会也同样需要语言。失去了语言,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人们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完整地表达,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就难以协调。另一方面,语言中语音和语意间的结合是由社会所决定的,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两者并没有内在的联系。

(2)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

语言首先是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离开了这种交际需要,语言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语言不是唯一的交际工具,但却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3)语言是一种思维工具

语言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思想的直接现实。

(4)语言是符号系统

符号是指代替某种事物的标记。语言是一种符号的集合,这种符号通常指词的语音外壳及其与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真题:★【四川师大,2014年真题】名词解释:语言。

参考真题:★【陕师旅游院,2008年真题】简答题:语言的本质特征。

【展示细节3】:对非重点和非考点进行标注,节省大家复习时间

知识点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了解)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典型模式: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1)确定研究课题: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综合性课题(课题研究目的)。国家计划科研项目/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项目(课题来源)。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对策性研究(课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

(2)制定研究计划:个人进行的论文型课题,计划方案包括三项内容:研究步骤、资料调查大纲、论文内容分析框架。申报研究课题具体内容包括: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经费预算说明。

(3)收集、整理资料:广泛收集、辨别真伪、兼收并蓄、分类清晰。

(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是资料收集工作,调查研究主要方式: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实地调查有参与观察、直接观察、个案研究等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

………………

【展示细节4】:对常考点标注出题形式,突出考点和重点。

知识点2: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重点☆)

一、人地关系论

【地学考研中心2020备注】:参考附录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和书本p37,对每阶段理论要求理解。多考简答,通常多以和谐论阐述如何协调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人地关系由最初的天命论到环境决定论、或然论、然后是生态论等,到20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意识到人类应该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人地关系和谐论逐步在全世界得到确认。

人地关系论主要包括:

(1)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潮。环境决定论思想尽管流行时间较长,但从20世纪30年代始对其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而受到许多批判,影响大为减少。代表人物为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

(2)可能论(或然论)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所以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注重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基本上较客观地反映了人地关系,纠正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但过于强调人类的心理因素。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

【展示细节5】:参考书未详述的答案,地学考研中心予以补充。

◇ 地学考研中心补充资料汇总

地学考研中心补充资料:文化的概念及结构

(1)文化的概念

泰勒:就文化的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收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做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2)文化的结构:文化包括物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指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产品。是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它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工而成的人工创造物,如物质文化体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品个,反映劳动工具和劳动者的工艺技术相结合的程度。(在周尚意老师的《文化地理学》中,将“物质文化”称作“生计文化”,生计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文化特质,它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特质,如服饰、民居、聚落、交通形式等;也包括抽象的文化特质,如饮食习俗、生产技术水平等。)

制度文化也称社会文化,它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例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以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它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从结构上看,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相类似。而精神文化对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影响则集中体现于文化结构的特征。

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进行的,地域的地理环境条件影响物质文化,从而影响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文化又综合作用于地理环境,改变地理环境。一定地域空间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系统。

【展示细节6】:通过经典例题解析,巩固知识点

◇ 经典例题详解

【地学考研中心经典例题】 何谓“和谐论”,试分析“和谐论”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湖南师大资环院,2010年论述题)

例题详解:

和谐论:20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人类开始意识并谋求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战略目标,应包括生态、社会、环境等多元指标构成的一个综合性发展战略目标;

(2)要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3)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保持和谐共生;

(4)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两型社会: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和谐论是从所有表达和谐思想的学说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它要求人与人、社会、环境等相协调发展。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应该是由积极意义的,因而和谐论的自然观不可避免的成为人类用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流指导思想,也即“两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

【展示细节7】:提供课后思考题答案,提高复习效率

◇ 课后思考题答案解析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率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文化扩散类型: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由于扩展扩散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文化扩散特征:

(1)扩展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造纸术与呼啦圈传播速度的对比)。

(2)迁移扩散的特点:由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迁移到远处,是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功夫)。

(3)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南非边界阻止外来电视节目),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是不多的,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加拿大要求在本国出版的外国杂志须含一定量本国题材)。

(4)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和周期现象(追逐时尚的文化现象)……………………

川师人文地理研究方向(四川师范大学833人文地理学考研参考书)(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