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排名(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排名(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高配科普馆,校园释放魅力大装置也正如此,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在建校以来不断推进科创教育常规、常态化,构建课堂内外、联动融合的科创教育新格局,在践行“大科学”理念下,逐步构建起区域科创教育新高地。撰文:徐峰 何雁受访单位供图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排名(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1)

中大深圳附属学校在运动会中注入科技元素。

六(2)班以情景剧的方式展现了中山大学的科研成果——中大DNA快速诊断试剂盒;六(3)班小白鸽中队的天琴方阵展现了他们对天琴计划的憧憬和向往;六(5)班海洋生物方阵妙趣横生,用画笔勾勒出生物万千……11月10日,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上,别具一格的“科研风”入场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深圳光明区的一所年轻学校,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建校伊始便提出围绕“大科学”的理念和态度,持续探索以“大装置 大项目 大平台”的多维发展路径,而此次运动会独特的入场方式也正是该校厚植科技创新、科技报国的种子,将创新教育贯穿校园活动的生动注脚。

在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校长罗灿看来,做科技创新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几个优质学生、做几个项目竞赛获得大奖,也不仅仅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辅导学生做几个小制作展示,学校的科创教育模式应是面向全体师生,教师人人都是科技活动的辅导员,个个都是科创教育的实践者;学生人人爱科学,个个学科学、用科学。

也正如此,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在建校以来不断推进科创教育常规、常态化,构建课堂内外、联动融合的科创教育新格局,在践行“大科学”理念下,逐步构建起区域科创教育新高地。

撰文:徐峰 何雁

受访单位供图

大装置

高配科普馆,校园释放魅力

“足不出校,我们就能参观科技馆,在身边就能接触深奥有趣的科学知识,我觉得这个是学校给我们学生的一份十分美好的礼物。”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五年级学生米轩深在逛完学校的“沉浸式智慧科学馆”感慨。

今年9月,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沉浸式智慧科学馆”开馆,一经亮相,便受到所有师生的欢迎。这个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小型“科学馆”,通过科学声像模拟和科普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为师生提供参与科学实践的场景。

迈入“沉浸式智慧科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播放学校发展历程的显示屏,而这块播放大屏的对面,则是一块能够记录师生日常的智慧数据屏,投入使用后,不仅可以看到师生数量、年级人数分布,也能看到学生近期成绩概览以及学校教育研究成果情况。

进入展厅后,互动科普区展示着公元2019年天琴一号卫星成功入轨的画面,触摸不同位置便可了解对应模块的知识点。而展厅内部,还有“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展示介绍和海底数字资源展示体验。同时展示的还有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与最强大脑天河二号。

随着手掌对上开关,隔门缓缓打开,又一个展示馆显现在眼前,这里则是中山大学罗俊院士团队主持的“天琴计划”项目的沉浸式体验。展厅通过声、光、电及3D数字建模技术,构建“弧幕 地幕”的体验空间,从天琴计划起始介绍到未来天琴计划的完成,以及给人类带来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用可触摸的方式,体验天琴卫星的发射过程、引力波探测原理等科学知识,从而全面了解“天琴计划”。置身其中,能够迅速被科学的魅力包围。

事实上,不单单是“沉浸式智慧科学馆”,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校园中也隐藏着不少科技感的设计。站在学校中学部科技大厅抬头仰望,一整片星空出现在头顶,坐在台阶上,仰望一片繁星幻想着遨游太空也是学校不少学生常做的事。

校园里高配置的科普馆让孩子们对大国重器“触手可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让人亲近科学?

大项目

科学 课程谱系培养学生科研精神

位于光明科学城核心地区,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所在区域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以“科学+城市+产业”为发展规划。在光明区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目标下,学校也顺势提出“科学+”理念,让“科学+”课程横跨小学和初中九个学段,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以科技探究为核心的校本课程。

学校组织学科骨干老师编写了包含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在内的《科学+》系列校本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这一系列校本教材,利用周边的光明小镇、深圳科技馆、光明区的依波钟表文化博物馆、光明农场大观园、鹅颈水湿地公园、新陂头南湿地公园等社区资源,开辟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渠道,让学生走进科研实验室,进行湿地研究、海绵城市研究、水科技研究等课题研究。

与此同时,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也通过跨学科整合课程带领学生探究知识的趣味。

如在学校杨雅玲、王潇曼老师整合的语文和科学课《盘古开天地》中,杨雅玲执教时语文味十足,以独有韵味和活泼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王潇曼执教时,则以设疑导入,从人物形象顺利过渡到科学探究。课堂上,王潇曼先带学生辨识“沉与浮”的概念,并用相应的符号表示;接着,带学生们开展趣味的实验探究,填写完表格预测,并明确了实验注意事项后,顺利开展科学实验;最后,得出实验结果:轻的物体在水里不一定上浮,重的东西在水里也不一定下沉。探究结束后不少学生感慨:“和我的预测结果大不相同啊。”

伴随着科学与各门学科的深度融合,中大深圳附属学校也将系统性培养适应未来挑战的人才。

大平台

课内课外双管齐下人人都是科创实践者

发明创造类、科学幻想绘画类、科技实践活动类以及科技小论文类……不久前,第二届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长处及兴趣纷纷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得到了空前激发。

在学校“大平台”科技活动的路径下,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学生在课外通过大面积科创教育辅导讲座、布置科技作业、小组辅导、典型示范、重点展示、个别指导等方式,持续体验创新乐趣,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学校在“发明创造”“科学幻想绘画”“科技实践活动”“科技小论文”(科学调查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研究小论文、科学说明小论文)中,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79项,到目前为止已经受权36项。

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的科技教育坚持“全体教师参与”“全体学生参与”的大局面,学校不仅学生搭建平台,也为教师安排了科技创新创意大赛等项目。在今年首届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教师科技创新创意大赛中,七年级历史教师秦政就呈现了一种独特新颖的提问技巧,通过坐标轴定位和PPT滚动抽奖的方式来点名提问。八年级的英语教师王东玉则分享了一款自动批改作文的辅助软件,“微软爱写作(Microsoft Aim Writing)”,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软件附带的汉英词典查找生词,还能在提供逻辑连接词的情况下提前搭建好写作框架。

在课内渗透科创教育理念,倡导创新型智慧课堂中,学校鼓励教师在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创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在创新智慧课堂、自制教具、发明创造等方面均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大装置 大项目 大平台”的多维发展路径,持续推动着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打造科创教育高地。

下一步,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也将在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创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积极优化科创教育新模式,在编著科创教材、实施科创课堂、组织科创赛事、成立科创社团、开展科创活动等课堂内外进行全方位的创新研究,走出一条便于操作、实用性强、相对成熟的科创教育新路子,力争教师人人成为科创教育专家,学生人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成为科技创新教育的典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