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团队(为了一所幸福的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团队(为了一所幸福的学校)(3)方法层面——找方法促效率。工作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办事效率以及投入的成本。我们在工作中总结出“四字诀法”,借用了中医上所讲的“望闻问切”。在这里,“望”指善于发现问题;“闻”指善于听取意见;“问”指善于深入调研;“切”指善于解决问题。尽管这与中医本意有很大区别,但是便于理解和操作执行,如今已成为交大附中教育集团后勤工作的通行工作方法。除此之外,有了指导方针和思路,还需要载体。所谓载体就是各方面的工作机制,比如我校现行的“5678”机制——安全五大机制、维修六大机制、财务七大机制、食堂八大机制。善用机制带动工作,往往事半而功倍。(2)规律层面——抓规律促行动。从假期规律来说,暑假是旺季,寒假是淡季,所以我们的很多项目集中在暑假完成;从教学学期规律来说,第一学期活动多,第二学期考试多,工作安排也会有相应的侧重。掌握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科学、合理地对后勤工作进行统筹规划。记者:刚
记者手记:10月19日下午,我们一行四人走进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北校区,交大附中主管后勤的刘振义副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坐在学生公寓一层的会议室里,窗外是浓浓的秋意,金色的枝叶掩映下,交大附中的校园宁静惬意。对面的刘振义副校长侃侃而谈,为我们介绍了交大附中教育集团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他本人与学校相伴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记者:刘校长您好,请问贵校后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刘副校长:后勤工作的指导方针简单说就两句话,“保障运行为根,促进发展为本”,再精炼的话就两个字,“根”与“本”。学校后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提供根本保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记者:刚刚您说学校后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障运行为根,促进发展为本”,在具体工作中是怎么落实的呢?
刘副校长:具体落实分三个层面:
(1)制度层面——定制度促规范。交大附中教育集团目前在海淀区有一校五址,学校规模庞大,师生人数众多,仅仅依靠原有的运作模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需求,要制定更加明确的规范和科学的制度,保障教育集团规模化运行。我个人理解,规范就是标准,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为此,我们在原有学校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优化,依据办学规模和人员变化,将《交大附中内部控制制度汇编》1.0版本重新逐条讨论,进行合理调整,出台了更为全面细致的2.0版本。
(2)规律层面——抓规律促行动。从假期规律来说,暑假是旺季,寒假是淡季,所以我们的很多项目集中在暑假完成;从教学学期规律来说,第一学期活动多,第二学期考试多,工作安排也会有相应的侧重。掌握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科学、合理地对后勤工作进行统筹规划。
(3)方法层面——找方法促效率。工作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办事效率以及投入的成本。我们在工作中总结出“四字诀法”,借用了中医上所讲的“望闻问切”。在这里,“望”指善于发现问题;“闻”指善于听取意见;“问”指善于深入调研;“切”指善于解决问题。尽管这与中医本意有很大区别,但是便于理解和操作执行,如今已成为交大附中教育集团后勤工作的通行工作方法。除此之外,有了指导方针和思路,还需要载体。所谓载体就是各方面的工作机制,比如我校现行的“5678”机制——安全五大机制、维修六大机制、财务七大机制、食堂八大机制。善用机制带动工作,往往事半而功倍。
记者:您在交大附中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多久了?经历了哪些变化?对应的工作特点是什么?
刘副校长:我是1998年来到交大附中的,一直负责行政后勤工作的统筹。期间,学校后勤工作的变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由小到大。我校最开始是一个校区,现在发展为一校多址,学校规模由小到大。
(2)由少到多。我们后勤的服务项目原本不多,仅限于给师生提供教学用品、设施维修等相对单一的服务。现在,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各种多媒体、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校园环境是否美观,餐饮是否健康营养,教学设施是否合乎标准等,都属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考量范围,从服务项目来说,是由少到多。
(3)由低到高。原来学校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服务要求是“有和无”的问题,简单说,就是我要上课,学校要提供教室,要有各种器材等等;而现在既需要各种类型的后勤服务保障,更要求服务的品质和态度,这是师生要求的由低到高。
总结起来,就是学校的规模由小到大,服务的种类由少到多,师生的要求由低到高。
记者:这两年国家教育改革新方案频频推出,对您的工作开展有什么影响?
刘副校长:这两年国家教育改革势头迅猛,包括集团化办学、课程改革、中高考改革等。继2014年承办明光中学后,我校在2015年又接连合并了陶行知中学,承办了北京市105中学,进度之快可谓前所未有。改革速度加快了学校发展的步伐,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后勤工作的意识、应变能力能否跟得上,能否与时俱进、与势俱进。
记者:刚刚您说到合并陶行知中学,承办105中学等,这些合并、承办的学校跟本校的管理是怎样同步开展的?
刘副校长:尊重文化,侧重变化,也就是合理“融合”。以校区原有文化为主,再注入我们交大附中的教育特色和文化基因。先说相同之处,不管合并还是承办,各校区的行政和教学方向、目的是一致的。再看各自特色,比如原陶行知中学即现在的交大附中东校区,其特色以美术为主,合并后面临着怎样保持和发展特色的问题。为此,我们从行政角度采取的方法就是行政一体化,具体表现为横向沟通、纵向配合,校区之间多沟通,部门之间多配合。每个校区文化相合,理念接近,特色有别,管理方法互为借鉴。
记者:后勤统筹是一项很庞杂的工作,尤其是集团化办学之后,校区数量增多,师生人数大增,这个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您是怎么协调的?
刘副校长:在工作中,我们注重利用资源体系。经过实践与总结,我校形成了“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多元化的资源体系,具体到某项工作,都有对应的资源体系。自我开始主持工作,我们后勤就比较善于营造这种资源体系,通过资源体系去沟通协调,应对和解决各种问题。
记者:请问贵校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是怎么建立的?
刘副校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办有特色;校长引领,集体智慧,多方支持,建设一所富有生命动力的“幸福学校”。
我校的特点是占地面积小,因地制宜就不能铺开了来大做;所以我校很少有大面积的草坪,更多采用植树的方式,向上占据立体空间,这就是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规划的。2012年开始我们做了三年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到2015年,三年规划告一段落,目前已经进入优化完善阶段,比如新增一些标志性雕塑、文化墙等。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积淀、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长的引领作用非常关键。任何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会传承性地保有该校校长的办学理念、人文情怀和教育主张;同时,也反映了学校当代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的文化修养和集体智慧。一所优美的学校无需多言,孩子们从环境中就能感受浓厚的文化熏陶和灵魂启迪,这就是环境育人的作用。
交大附中的办学宗旨是建设一所富有生命动力的幸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后勤保障体系建设,都是围绕这个宗旨在运行,要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这个校园里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传承幸福生活的宏观理念和微观价值。
记者:采访结束后,刘振义副校长带领我们参观了校园。交大附中的校园正如刘副校长所说“三季(季度)有花,四季(季节)常青”,学校的每一处规划和建设,都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学校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理念。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相信每一位来到交大附中的人都会有亲切温暖、求知进取的体会。最后,非常感谢刘副校长百忙之中接受此次采访,并分享宝贵的治校经验!我们会持续关注交大附中后续的精彩内容。(文/小漫)
刘振义副校长简介
刘振义,男,1961年12月出生。1978年6月参加工作,198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5月到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工作,先后任总务处职员、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行政服务中心副校长。在学校从事后勤工作18载,勤奋好学,乐于钻研,勇挑重担,锐意创新。
近年来,为推进首都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北方交大附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三校区”“三分校”(北校区、南校区、东校区、第一分校、第二分校、密云分校)的教育集团,拥有近7000名学生,700余名教师。学校的迅速发展需要后勤管理工作为其提供科学化、专业化的保驾护航。作为分管学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刘振义同志勇于担责,引领后勤干部和工作人员,秉持“师生为本,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以“服务作根本,保障促发展”为工作定位,积极开拓新思维、探索新方法、建立新模式,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