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肯学书法 在家应该怎样练字(孩子不肯练书法)
小孩不肯学书法 在家应该怎样练字(孩子不肯练书法)其实就是先整体、再局部、再整体。欣赏书法,大概有三个层次:粗略的视觉印象;仔细辨认书写内容及技巧;整体观看。1、书法的确不容易懂;2、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艺术的慧根;3、很多人不懂装懂。
书法一练就是几小时,孩子根本坐不住。其实只要坚持练习,哪怕每天半小时,日积月累的功力也不可小觑。想要下一代学习书法,你自己就必须先热爱书法,作为父母,必须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01学会看懂书法
书法圈有个怪相,不写字,看不懂书法;会写字,也不一定看得懂书法。
一般人不懂书法的原因有三:
1、书法的确不容易懂;
2、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艺术的慧根;
3、很多人不懂装懂。
欣赏书法,大概有三个层次:粗略的视觉印象;仔细辨认书写内容及技巧;整体观看。
其实就是先整体、再局部、再整体。
书法的原始功能是记录,而后慢慢变成抒情,如果可以看明白一个作品记录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那就是读懂书法了。
02汉字的演变
书法的五种字体:篆、隶、行、草、楷,他们的变更体现了汉字的演化过程,也是顺应个每个时代的需求。
小篆是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字,由其丞相李斯发明的。它的特色就是:垂直、水平、等距。
李斯《峄山碑》局部
篆书在汉朝之后逐渐没落,后又在清朝时复兴起来,是清朝文人的最爱。
▼
隶书本来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写的字体,特色是笔画比较随意,运笔快速。隶书在书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维持了篆书的简约、高古的风韵,并开启了后代的书法艺术之门。
《曹全碑》局部
▼
行草出现的时间基本与隶书相同,由于现代人学习书法的顺序是先楷书后行草,所以误以为行草是最后发展的。其实行草是速写技术的生活应用,而后再由书法家专业化,至少在汉代时草书就发展得相当完备了。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行草是王羲之的年代最通用的字体,草书经典《十七帖》是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书信,后来在唐朝被刻成碑,成为学习的典范。
▼
草书在唐朝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书法家代表:张旭、怀素。
不过草书的写作和欣赏都很不容易,没有纯熟的技术写不出草书,很多人以为草书就是一时兴起大笔一挥,杂乱无章难以阅读,其实不然,草书是所有字体中最严格的,转弯的角度、大小、弧度都不能超过规矩,不然就无法辨认,也失去了文字最根本的记载、沟通的功能。
怀素《自叙帖》局部
▼
楷书是在行草之后完成的字体演化,唐楷出现以后,汉字字体的发展也就整个完成了。
楷书的书写方法和技巧被过度的理解和引申,也延伸出许多书法的规矩,比如执笔的方法,字体的结构,各家各派都有自家的讲究。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学写楷书的朋友一定对上图并不不陌生,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之作,《九成宫醴
泉铭》也是临帖的经典范本。
03书法必懂“三大行书”
向大家介绍著名的“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
我们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最有名的书法作品,但又有多少人仔细的完整的看过一遍?所以学习书法的基本功课,就是要把内容弄懂。这三个作品共同的特色就是,并不是作家刻意为之的正式作品,而是草稿。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众所周知,《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会稽山的兰亭,与一群名流雅士聚会时,吟诗作对后写的。原本酒意正浓的他被友人要求写序,王羲之大笔一挥就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全篇加落款一共21个“之”字,用了各种笔法,各有不同的美态,无一雷同。
这部作品博大精深,是所有书法爱好者追求的登峰造极,而王羲之的转笔法也早已失传,是所有书法家都梦想得到的最上乘的“武功秘籍”。
现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因为王羲之的真迹也已经消失了,我比较愿意相信的一种说法是,真迹被唐高宗李治带进了陵墓里。
▼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赵孟頫、欧阳询、柳公权并列为“楷书四大家”,颜体苍劲有力,是许多朋友学生时代临摹的范本。
这篇《祭侄文稿》粗略一看会觉得字迹潦草,而且有大片涂改,很多朋友就会惊呼,这居然能排上“天下第二行书”。
但当你读过之后,了解这篇文稿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心境,就知道它为什么这么有名了。
这篇文章是颜真卿祭奠侄子颜季明时写下的文稿,颜季明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誓死抵抗,在那一场战役中,颜季明壮烈牺牲,亲属们去找寻他的尸体时,只能找到一肢的残骸和一个头颅,可见战役的残酷性。
颜真卿悲痛万分,写下这篇文稿,虽然涂涂改改,但依旧因为首稿而保存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的国家巨变、亲人惨逝的伤痛。
▼
苏东坡《寒食帖》
《寒食帖》应该也不是苏轼有意写来流传后世的作品,但也算不上草稿。可拿来与他同友人往来的信函相比,又随性得多。文稿同样有漏字、错字点去情形,而且没有落款具名。
文稿写的是苏轼被贬后居住黄州第三年的心境,亲友的离去和病痛的折磨,对苏轼来说真是雪上加霜。然而苏轼是豁达的,他的性格也非常讨喜,他能在经历苦难之后依然潇洒,这种泰然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04临摹是一种深度的阅读
当你遇到你喜欢的作品,你就要去练它,最好不要只是单纯地欣赏,只是用看的,有些东西是看不懂的,因为书写才能够深度阅读。
在书法史上,赵孟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书法家,在赵孟頫之前,大部分书法家都只写自己的诗和文章,不太写别人的,除了《洛神赋》深受书法家们喜爱之外,其他例子少之又少。
赵孟頫是书法与文学高度结合的典范,他的《鹊华秋色图》中,我们看到了元朝高官赵孟頫对故国山水的眷恋之情,原来所谓的气节,不见得一定要像文天祥、史可法那样,用血肉之躯的备受折磨,用惨烈的殉国才能表现出来的。赵孟頫有他的荣华富贵与隐忍寂寞。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局部
赵孟頫《秋兴赋》局部
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任何技术要达到一万个小时的累积,才可能成为行家。一万个小时就是你每天用三个小时,十年之后才可能成为行家。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有自己的经典风格了,就可以只写自己的字。
希望各位都能纠正自己的观念和心态来引导孩子们爱上书法这门国学必修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