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小学习作复习方法(小学生习作的标准)

小学习作复习方法(小学生习作的标准)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表达独特的感受

小学习作复习方法(小学生习作的标准)(1)

第1课:小学生习作的标准

我们先看《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关于习作的要求是如何来表述的。概括地来说,习作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习作要求

星级

内容具体

☆☆☆☆

感情真实,表达独特的感受

☆☆☆☆

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

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

运用积累的习作素材

☆☆

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高段40分钟完成400—500字的作文)

☆☆☆

这是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次写作和评价的依据。

什么是标准?打个比方,工厂里生产的衣服尺码,它是有一个全国标准的。你穿M码,那么任何品牌的M码衣服,你都能穿得上,否则就会乱套。同样什么是优秀的作文,也是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虽然写作作为精神产品,不可能实现人人都一样,但大致做到统一是应该可以肯定的。比如:感情真实,这个要求。什么样的文章才打动读者。不管是想象作文,还是记实作文,感情真实是必不可缺的要求。

课标中的写作要求应该是我们每一次写作都要参考的。否则不断在变的标准,也就没有标准了。“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哪一篇文章不是这样呢?因此,标准是在一定时期内我们所要共同遵守的要求,除非新课标的要求改了。

在这七条基本标准中,有几点要进行着重的说明。

一、内容具体

内容具体,不是硬生生地为了凑字数而把文章拉长。写具体,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小学教材中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写是的学校操场北边墙上的爬山虎。文章第一部分写爬山虎的叶,第二部分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第三部分写爬山虎如何爬的。从取材上,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篇文章之所以把我们经常见到的爬山虎这种植物写具体,源于作者细致的,长期的观察。

我们首先来看,叶圣陶先生是如何来写爬山虎的叶子的。“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第一句话写叶子由“嫩红”变成“嫩绿”。爬山虎虽然常见,但如果不是留心观察,怎么会知道叶子颜色的变化呢?第2、3、4两句写长大了的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是作者的观察。

最精彩的是作者对爬山虎的脚的描写“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作者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什么颜色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而这种准确的,具体的描写,源于叶圣陶先生对爬山虎的脚作了细致的观察。

除了观察细致外,长期观察,也是叶圣陶之所以能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叶子由“嫩红”变成“嫩绿”,脚由“嫩红”变成“灰色”,“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这一些细致的描写,都得益于作者长期对爬山虎的观察。

写作文时,老师总是要求将文章写具体,每个年段都要求达到一定的字数。如果我们能留心生活,用心观察生活,下笔时自然能有内容可写。长期练习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写具体自然不在话下。

二、感情真实,表达独特的感受

文章以真情打动人,以独特的视角感染读者。“感情真实,表达独特的感受”是从文章的主题和选材来说的。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做到构思不同于别人,新鲜而别致,那就成功了一半。

《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有趣的文章。本文第一段“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总起全文,写出了本文的主题。文章第二段写了植物、动物的生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这些动植物的生长,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是经常能够发现的,但我们很少把它与“成长”联系起来。第三段的描写,就令人感到新鲜了。“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山上的草树长了,作者说是山变丰满了;稻秧、甘蔗长了,作者说是地长高了;夏天河水、瀑布长了,作者说是河一天一天变宽变深。作者展开联想,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大山、大地、河流的变化。

第四段,作者由大自然的生长,想到了小朋友的生长。最后总结“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以这句话再次点题,突出夏天,万物都是在生长的。

作文要写出独特的感受,关键在一个“新”字。主题、选材不能人云亦云,就是已经被写滥的内容,我们也要能发现其中的新意才好。

三、运用积累的习作素材

习作素材包括哪些内容?在一二年级,习作素材可以是“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三四年级,可以是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两个学段的习作素材多指向的是语言,具体的说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我们平时摘抄的好词好句,就属于这一类习作素材。

然而,我们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其中,一方面是我们把摘抄“好词好句”当作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没有把它们与自己的习作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我们在摘抄时,没有注意归类,到习作时也就很难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为此,我们在摘抄好词好句时,要对这些词句定期进行归类,或者在摘抄之初有目的的,进行分类摘抄。小学生作文有这样几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又分为:记事、写人、写景。说明文可分为:科普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我们在做笔记时,就可以按照文体来分类摘录。到写作文时,我们可以拿出笔记,试着将积累的词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做孩子就会慢慢尝到做笔记的甜头。

“语言材料”的积累除了“好词好句”外,还可以是文章的结构。一篇优秀的文章,其构思也一定是有条理,有新意的。我们在阅读时,不妨放慢速度,尝试着去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比如《桥》一文,作者先写山洪咆哮,淹没了村庄,只有木桥一定生路;接着写人们乱哄哄地涌向木桥;老汉指挥人们过桥,让党员排在后面;然后,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最后只剩下老汉和小伙子,老汉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木桥倒塌,老汉和小伙子都被洪吞没了。读了这儿,我们可能很好奇,老汉和小伙子是什么关系?老汉为什么要单独把小伙子揪出来,而不是别人?生死关头,为什么老汉和小伙子首先想到的是让对方活下来?在故事的结尾,作者是这样写的: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读到这里,一种感动之情是不是油然而生呢?

这就是这篇故事的结构。我们在阅读短篇小说后,都能去分析文章的构思,就会发现很多短篇小说都有类似的安排。在写作自己的故事时,不妨模仿这种结构进行。

习作素材,不仅指语言材料,还可以是生活的积累。生活是作文的源头。现在孩子对生活的体验是比较缺乏的,他们对大自然、对社会的接触较少。农村孩子已经不知道怎样插秧,不知道怎样爬树,怎样捉鱼。城市里的孩子与社会、自然的了解就更少。生活单调,体验不多,很难形成丰富的生活积累。写起作文来就会缺少情感。因此,我们在课余要多带着孩子去接触自然、社会。

生活的积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记日记,将每天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在练笔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习作素材库。这是很多作家在谈写作经验时,常常提到的方法。

小学生的习作评价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有标准,就要依照标准努力练习。只要我们们对照标准,勤加练习,最后将标准内化于心,写作能力才会扎实提高。此时,标准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