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历程全集(我的阅读史--高中部分)
我的阅读历程全集(我的阅读史--高中部分)高四,同桌一个女生信仰基督教,她经常随身带一本《圣经》,可能受到这影响,我去找了白话的《圣经》看,之后还找了《希腊神话故事》看,但是都只看了一部分,没有看下去,原因有很多:故事中外国的人名很多。看着很混乱,外国的故事怎么跟中国的感觉差好多,外国的神之间关系怎么那么混乱,感觉就是人,不像中国的神仙那样正统。后来想想,当时的三观还没定型,习惯了中国熏陶的影响,大脑对文字性西方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冲击形成了自我保护。 高考勉强到二本线,不想去大同大学,所以选择复读一年,希望考好点的大学。 初高中看的最多的还是《读者》、《意林》等,也是为了作文积累素材。那时候看到好的、感动的段落就摘抄下来,对于作文所用的素材,自己在心里大概分了几类,但是没有系统的在纸上整理一遍,这是作文水平和写作效率没有提升的一个原因。直到考研时候才手动整理了几个类别。 高三那时候一天用眼太耗费了,正好赶上听书慢慢火起来,我就下载了
我的阅读史--高中部分
中考没考好,那年运城中考进行了改革,按ABCD分等级,不按分数,结果反响很不好,第二年又恢复了分数。我是2A3B,康中运中去不了,也为了给家里省点钱,去了一所二流的高中。中考真的是我和我的家庭的一道分水岭,前后差距很大。初中花费了家里好多钱,却没考上父母期望的康中运中,之后母亲动手术,父亲生病精神压力大,家里各个方面都在走下坡路。一直持续了十年,在母亲又一次小手术后,父亲终于从精神压力大的阴霾中走出,家里慢慢又变好了。总之,高中刚开始我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自己享受那份孤独、自傲和失意,但内心深处还是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高考要考到好的大学。
但是,可能老天爷不愿看到我那样,还是派遣了几个有趣的朋友同学来到我身边。其中一个就是张锋。这个很瘦的很黑的大个子,在军训的时候一首《痴心绝对》让我对他好感大增。军训列阵一直在一块,到后面上课做同桌,发现他越是一个有趣的人。也是因为他的推荐,我看了好多新概念系的文章。新概念系指新概念作文大赛,以及捧红的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等一批新生代作家。从他那里拿到了一些合集或者作家个人的文章合集。我看的这些文章几乎都是短篇,没有一整部的书。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幻城》等我没看过。这些作家的文章中的思想、三观对我形成了不小的冲击。毕竟自己从小就是农村里的孩子,运城当时也不发达,没想到他们大城市里的这些作者笔下的描述竟然上那样的世界。他们文章中有的辞藻确实很美。我都摘抄了下来。但大多数的文章中透露出颓废的、虚无,有些无病呻吟,使得我情绪上很反感,或者不就是应该向往美好向往正能量的么?因为这些文章,我对这些新概念系的作家没有好印象,后来读的之类上文章就越来越少了。
高二的时候语文课本有几章专门是四大名著里的选段,其中一篇就是《红楼梦》里黛玉进贾府的一段。以前觉得红楼梦读者很没意思,但是当时上课时候是老师带着我们看,给我们解读和赏析,最后还专门看了电视剧中那一段。之后就觉得红楼梦还是有些味道的,以后要读一读,但是后来想想最后的结局,就觉得还是不看了。高三的时候,舍友买了一本袖珍版的《三国演义》,平时回到宿舍梳洗完后拿着看一会儿,倒是看了不少,那种介于白话和文言文之间的表达读起来我是比较喜欢的。
初高中看的最多的还是《读者》、《意林》等,也是为了作文积累素材。那时候看到好的、感动的段落就摘抄下来,对于作文所用的素材,自己在心里大概分了几类,但是没有系统的在纸上整理一遍,这是作文水平和写作效率没有提升的一个原因。直到考研时候才手动整理了几个类别。
高三那时候一天用眼太耗费了,正好赶上听书慢慢火起来,我就下载了一些音频素材,包括田连元成语故事等等,走在路上、晚上睡觉听一会儿,评书的方式讲成语典故,还是很有趣味的,不枯燥。
高考成绩没有下来的时候,下载了一本电子书《读大学 究竟读什么》,算是为上大学做好准备。当时看的时候因为还没有进入大学,不知道大学书什么样的,所以这本书也就当故事书看了。现在再看豆瓣的书评,对这本书反对的书评多些。其中秋叶大叔写的书评长,反驳的也多,引经据典。所以说还是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别人的要经过自己消化后才能变成自己的。
高考勉强到二本线,不想去大同大学,所以选择复读一年,希望考好点的大学。
高四,同桌一个女生信仰基督教,她经常随身带一本《圣经》,可能受到这影响,我去找了白话的《圣经》看,之后还找了《希腊神话故事》看,但是都只看了一部分,没有看下去,原因有很多:故事中外国的人名很多。看着很混乱,外国的故事怎么跟中国的感觉差好多,外国的神之间关系怎么那么混乱,感觉就是人,不像中国的神仙那样正统。后来想想,当时的三观还没定型,习惯了中国熏陶的影响,大脑对文字性西方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冲击形成了自我保护。
有时候为了解放眼睛,还是用mp3下载一些音频素材来听,有一次下了《明朝那些事儿》的朗诵版,刚听一小段就被吸引了,这太对我胃口了,我本来就喜欢历史,当年明月还讲得那么有趣,而且坐着哪些是他猜的,哪些是根据别人猜的出处都会告诉读者。后来音频更新很慢,我就下载了txt电子书,如饥似渴的读起来。复习的那段日子,每天读点《明朝那些事儿》,也是学习生活中的一个趣事。当时读到崇祯刚登上帝位的时候,更新就比较慢,正好离高考也近了,所以就放下了,全力备考。高考后才把剩下的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就像当年热评的那样别开生面的草根写史,真的让人有所启发,原来讲述历史还可以这样呈现。
上了大学后还读了类似的《如果这就是宋史》、《唐史并非如烟》、《五胡录》等等,这两本写的也不错,但是个人觉的这两个作者整体水平上(思想、语言幽默、点评)跟当年明月还是差一点。
09年高考结束后,两个月的暑假,自己打算找点电子书看,上网时候看到一个书推荐就下载下来看了,结果开启了我读玄幻仙侠小说的序幕。整整两个月,读了好多本小说,《狂仙》《星辰变》《盘龙》《飘渺之旅》《斗罗大陆》《斗破苍穹》《酒神》《琴帝》《异世邪君》《将夜》等等,几乎当时排行榜前面的以及一些别人推荐的仙侠、玄幻、修真、魔法、异界、科幻等书目都下载下来看了。像金庸、古龙等的武侠小说我是没看过,大多都是直接看的影视作品。所以这些书算是我第一次读的“课外书”或者是“学校不让看的书”。我是直接跳过武侠看的玄幻仙侠,确实给我形成了一定冲击,有的小说确实是想象力、情节、文字描述等都特别好,对我的吸引力很大。看这类书,特别是以前没看过刚开始看,容易沉迷,特别想看完,但是一本完结的书往往很长,要读好久才能看完。所以怎样避免沉迷是个问题。当然读的多了,也发现了这些网络写手抄袭或者是套路,慢慢的就觉得没意思、没新鲜感了。有的作者是赶上互联网文学早期的时间红利才出名,他的水平要是放到现在说不定就被淹没在网络里了。有点作者作品确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像猫腻,这个作者写的文章画面感很强,情节也没有网上千篇一律那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