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不得时候如何处理(当孩子说不的时候)
当孩子说不得时候如何处理(当孩子说不的时候)01.孩子自身原因孩子为什么喜欢说“不!”?……我们的乖宝宝,怎么就成了个喜欢说“NO”的小磨人精了呢?对于这样的体会,相信每一个宝妈都有经历过。我们的宝贝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喜欢跟咱们唱反调对着干。不少家长可能会觉得,是孩子不听话,淘气,其实不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孩子为什么爱说不。
“孩子最近总是不听话,早上起来,好好地坐下来要吃饭了,突然就说自己不吃了。”
“让做这个偏偏不做,非要唱反调!”
“孩子以前喜欢做的事情,现在也不愿意去做了,说什么都要说不!”
“不!”“不!”“不要!”
……
我们的乖宝宝,怎么就成了个喜欢说“NO”的小磨人精了呢?
对于这样的体会,相信每一个宝妈都有经历过。我们的宝贝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喜欢跟咱们唱反调对着干。不少家长可能会觉得,是孩子不听话,淘气,其实不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孩子为什么爱说不。
孩子为什么喜欢说“不!”?
01.孩子自身原因
◆宝宝大脑发育尚不完全
当你发现宝宝在某个阶段不仅爱说“不”,而且喜欢“一不到底”,就是不论你说什么他都拒绝!先别急着训斥宝宝,这并不是什么叛逆,有可能是宝宝大脑前额叶没有发展成熟,面对这些指令时,宝宝还不懂得如何应对,就只能通过“不”来表达。
◆“不”字太顺口,不经过大脑的脱口而出
宝宝习惯用“不”来表达自己有主见、有意识、有想法,也因为这个“不”字太顺口了,不仅容易说,而且似乎能解答“所有问题”。所以很多时候宝宝说“不”的时候根本就没经过大脑思考,等反应过来,才发现自己说错啦!
◆宝宝太小,很多事情不能理解
宝宝真的太小了,他们对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处于懵懂状态,并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所以当你试图打断他的乐趣时,宝宝自然就要说“不”啦!
◆第一反抗期到来
为什么我们的宝贝爱上了说“不”呢?儿童心理学上将这种反抗的行为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往往发生在幼儿时期,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行动的自由,儿童与母亲的距离逐渐拉开,他们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展,从对母亲的全面依赖,向一定程度的自立发展,而且他们为自己发挥自立的能力感到满足和高兴;继而,对周围的事情都想要我自己做,对父母的帮助、指示、禁止总要用“不”来反抗。
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
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在萌芽发展,开始区分你、我,也越来越喜欢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对于家长安排的事情喜欢说“不”。
02.家长等外部因素
◆多而繁杂的要求,容易造成厌烦心理
有时候,家长提出许多“不要(看电视、吃太多零食)……”,孩子不听,矛盾产生,恶性循环。
◆过度溺爱,以致缺乏同理心
家庭成员对孩子过于宠爱,以致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不能感受到成人提出要求和规则的初衷。
◆家里人经常说“不”
宝宝想做什么都被拒绝,再加上宝宝的模仿能力很强,听多了也就自然而然也喜欢说“不”了。
怎么对待我们的“不”宝宝?
01.家长应摆正心态
喜欢说“不”是孩子成长阶段的一个正常反应,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也是孩子的一种成长,跟孩子长个子、身体发育等都是一样的。
反抗不一定是坏毛病,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两岁至五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
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
因此,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
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那么他的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
不要因为孩子的状态而觉得焦虑,觉得孩子变坏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批评指责。
孩子到了两三岁,喜欢跟父母说"不",这是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要求有和大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
此时的父母对他们的行动不要轻易加以干涉,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必须顺从你的意愿,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要这样"或"不许那样",而要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
02.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对于意识启蒙期的孩子来说,自我很重要,可以在一些事务上让孩子自己来做选择,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件,让孩子体会到自我的重要性,充分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
在给孩子充分选择的情况下,家长需要说话算话,尽力去完成给孩子的承诺。如果实在是有事情去不了,请给孩子一个真诚的解释和道歉,不要因为不可以实现了就不了了之,这样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此外,也提醒各位家长,孩子的要求也不是事事必应,需要有一定的原则,涉及到孩子安全和原则性问题,坚决抵制。
例如,有些事是孩子必须做到的,而且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爸爸妈妈最好不要给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必须严格执行。有些事是孩子可做可不做的,而且又是孩子不愿意去做的,那就干脆不要求。孩子正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爸爸妈妈必须尊重孩子,征求意见,给孩子留思考时间,或让他玩完,或许诺他做完事再玩,让他能够逐步接受。爸爸妈妈切不可先强制压服,引起孩子。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03.培养健全人格
对于“不”宝宝来说,他们往往不能完全理解“不”的含义,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宣泄情绪的工具,对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人格教育。
李玫瑾教授曾说:“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孩子人格的形成,越早干预,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0-6岁是孩子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孩子人格培养的关键期。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即健康的身体、健全的身体,以及卓越的智力。
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也更容易取得成功,成就自我,收获幸福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健全的人格?
七田真认为,健全的人格指的是均衡具备主动性、共情力、抗挫力、自控力、平等意识、守约精神等六大人格基石,而缺陷人格指的是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
如何打造人格基石呢?
主动性、共情力、抗挫力,是孩子先天具有的,重要的是保护。
自控力、平等意识、守约精神,是后天形成的,必须要培养。
人格因素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拥有卓越智力的孩子,如果他缺乏健全的人格,偏私、冷漠、脆弱、自卑,那他也很难走向成功。
因此,就人格培养,爸爸、妈妈们需要按照保护与培养两种方法,在日常点点滴滴中去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
此外,培养孩子拥有优秀的品格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身教。父母应为孩子在生活中做好榜样,让孩子看到你们是如何真正面对困难,如何积极乐观、坚韧不拔地解决问题的,这样孩子就能以你们为鲜活的榜样,进而模仿、学习,并最终拥有这样优秀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