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张伯苓(张伯苓到底多爱天津)
南开张伯苓(张伯苓到底多爱天津)张学良虽然不是南开的学生,但是受张伯苓的影响极深。1990年8月,他在台北接受日本记者采访,被问及“年轻时受谁影响最大 ”,张学良不假思索地回答:“张伯苓先生!”1916年,张伯苓在东北考察时,发表了《中国不亡有我在》的演讲,张学良恰好在场聆听了演讲,触动很大,决心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中国不亡有我在”这句话成了他教育东北军将士的名言。南开大学张伯苓张伯苓一生从国内外给南开募集的款项数以千万计,而且多属个人行为,但他绝没有据为己有。他的工资固定在100元,而南开教授可以拿到300元。他从不想升官发财,经常告诫学生:“不要爱钱,够用就行了。”他从来都是中式布衣素服,在家时是对襟中式衣裤,外出时罩上长衫,天气冷时再加穿马褂,夏天是夏布长衫。经常步行上班,去北京办事,永远坐三等车厢,每次都住在一家一天一元钱、管吃管住的小旅馆里。张伯苓留着平头,身材高大,精神饱满,讲一口纯正的天津话,极其纯朴、厚
梅贻琦 蒋梦麟 张伯苓
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字伯苓,天津人,出身于寒士家庭,北洋水师学堂毕业,亲历甲午战后惨状,立志“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从严氏家馆起步,与严修共同创办私立敬业中学堂,1907年名改为私立南开中学堂,1919年10月17日成立南开大学,还先后创办了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重庆南开中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成功的范例。
张伯苓19岁时奉父母命结婚,婚后不久夫人去世。21岁时与王淑贞结婚,相伴一生。当时张伯苓家住西南角电车厂旁边的一条胡同里,很小的院落,几间坐北朝南的平房,左侧靠大门处加盖了几间厅房,右侧加盖两间厢房,凑成一个小三合院,收拾得整洁干净,纤尘不染。
夫妇二人生下四个孩子,家中一切家务均由夫人王淑贞亲自料理,从无仆役。王淑贞虽然不识字,但守规矩、明事理,她给孩子立下三条原则:一、宁肯饭食做得好些,但绝不许买零嘴吃。二、绝对不许说瞎话。三、用钱只要有理由,准给;没理由,准不给。
张伯苓
张伯苓一生从国内外给南开募集的款项数以千万计,而且多属个人行为,但他绝没有据为己有。他的工资固定在100元,而南开教授可以拿到300元。他从不想升官发财,经常告诫学生:“不要爱钱,够用就行了。”他从来都是中式布衣素服,在家时是对襟中式衣裤,外出时罩上长衫,天气冷时再加穿马褂,夏天是夏布长衫。经常步行上班,去北京办事,永远坐三等车厢,每次都住在一家一天一元钱、管吃管住的小旅馆里。
张伯苓留着平头,身材高大,精神饱满,讲一口纯正的天津话,极其纯朴、厚重,极具感染力、鼓动力、号召力。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摸麻将和牌九。以前他抽烟,在学校的一次“修身会”上,张伯苓号召学生不要抽烟,有位同学问:“您不许我们抽烟,您为什么抽烟?”张伯苓一时语塞,立即表态:“这个问题提得好,现在我宣布,我马上戒烟!”全体学生热烈鼓掌。回家后,张伯苓把家存的香烟、吕宋烟统统烧了。夫人说:“我支持你的决定,当校长就得以身作则。”
南开大学
张学良虽然不是南开的学生,但是受张伯苓的影响极深。1990年8月,他在台北接受日本记者采访,被问及“年轻时受谁影响最大 ”,张学良不假思索地回答:“张伯苓先生!”1916年,张伯苓在东北考察时,发表了《中国不亡有我在》的演讲,张学良恰好在场聆听了演讲,触动很大,决心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中国不亡有我在”这句话成了他教育东北军将士的名言。
张学良奉张伯苓为师长,对张伯苓办学给予了大力支持。张学良曾到天津张伯苓家中探访,那时候张伯苓仍住在西南角平民区,张学良的汽车在土路上跑了几趟,也没找到“校长公馆”。事后张学良惊叹说:“偌大大学校长居此陋室,非为始料,令人敬佩!”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天津沦陷,日寇炸毁南开大学,34年苦心经营的学府成为废墟,张伯苓并未沮丧,他说:“更当本创校一贯精神,而重为南开树立以新生命!”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共同担任西南联大常务委员。
张伯苓
1938年,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常驻重庆沙坪坝南渝中学的津南村三号,交往各方人士。这是一处灰砖平房,一排五间,室内陈设极其简朴。他的卧室里有两张大木床,一个床头柜,几个大木箱,中间堂屋既是客厅又是餐厅,屋中有一张写字台,一张大圆桌,两把木头椅子和一个碗橱。
1948年张伯苓出任南京政府考试院院长,到任后目睹国民党腐朽黑暗,决心不再替蒋介石“跑龙套”,借口养病离开南京,去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深居简出。1950年5月,在周恩来总理安排下,张伯苓夫妇到北京,住在傅作义寓所,9月回到天津,三子张锡祚一家租住大理道87号(现为大理道39号)。据说还曾先后住过南门外大街272号(在建地铁站区域)、南海路5号(现1号)。
大理道39号建于20年代中期,是砖木结构的三层英式别墅,多坡式瓦顶带老虎窗,淳朴厚重,线条简洁。室内木地板、门窗和楼梯均为菲律宾原产,配有巴洛克式壁炉。房屋前后有宽敞的庭院,种植花草树木,环境幽雅。
张伯苓
晚年张伯苓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漱洗后跟着无线电广播做早操。早餐食量惊人,先喝一碗牛奶,吃两个煮鸡蛋,蛋黄要溏心的,敲开蛋壳用小勺舀着吃,再吃两个芝麻烧饼,一套煎饼馃篦儿,喝一碗面茶。早餐后散步,休息一会,听听广播,看看报纸。午饭只吃一小碗米饭,几口肉炒时令青菜。饭后喝一杯茶,午睡后接待访客。晚上6点半吃晚饭,吃一小口米饭,一点点菜,半碗汤。偶尔包饺子就算是好饭了。这是他一辈子的习惯。
1951年2月23日下午,张伯苓去世。周恩来总理从北京赶到大理道张伯苓家中吊唁。周恩来说:“很遗憾没有早点来,没能见到张校长。本来他身体一直很好,从四川回来想让他多休息一下,再做安排,没想到突然故去了……看一个人应当依据他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万不可用现在的标准去评论过去的人。张校长在他的一生中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我们原打算让张校长休息一段再做安排,为国家做更多的工作,没想到他去了,很可惜。”
张伯苓画像
张伯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