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中心小学校风(走进品牌学校㉙松山湖中心小学)
松山湖中心小学校风(走进品牌学校㉙松山湖中心小学)刘建平说,学校办学历程的第一个五年,致力于破解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难题,希望创造多元化、个性化课程来适应学生的发展。这一时期,学校构建了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主题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全人课程”体系,实现了由外在“给定型”课程改造为学校“内生型”课程设计转型。如果追溯根源,是学校开办前历时3个多月的顶层设计,让松山湖中心小学走上了课程立校道路。这也是“全人课程”三部曲迈出的第一步。“我们相信:课程改变,学生才会改变;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校长刘建平介绍说,2018年,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被评为广东教育十大创新案例,与此同时,通过集团化办学输出办学经验,“全人课程”在寮步西溪小学成功推广。至此,“全人课程”在其教育品牌核心地位得以确立。在去年松山湖中心小学建校十周年之际,学校也获评东莞市首批品牌学校。而回望多年来的的办学历程,从课程转型到教师转型,再到教学转型,松山湖中心小学自
点击上方看视频
“你的家在哪里?”
“就在松山湖呀,唉所爱所马里啦,就在松山湖呀……”
一段简单的对话被编进歌词,《我的家乡在日喀则》耳熟能详的旋律响起后,在学生用音乐的形式你问我答,互相问候。这是去年11月28日松山湖中心小学校园开放日所展示的一堂音乐公开课,其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备受旁听老师们。
“我们相信:课程改变,学生才会改变;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校长刘建平介绍说,2018年,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被评为广东教育十大创新案例,与此同时,通过集团化办学输出办学经验,“全人课程”在寮步西溪小学成功推广。至此,“全人课程”在其教育品牌核心地位得以确立。在去年松山湖中心小学建校十周年之际,学校也获评东莞市首批品牌学校。
而回望多年来的的办学历程,从课程转型到教师转型,再到教学转型,松山湖中心小学自我谱写了“全人课程”三部曲。而刘建平认为,如今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及学校的发展都远远超越了当年课程立校的预期。
以全人课程体系培养“完整的人”
如果追溯根源,是学校开办前历时3个多月的顶层设计,让松山湖中心小学走上了课程立校道路。这也是“全人课程”三部曲迈出的第一步。
刘建平说,学校办学历程的第一个五年,致力于破解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难题,希望创造多元化、个性化课程来适应学生的发展。这一时期,学校构建了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主题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全人课程”体系,实现了由外在“给定型”课程改造为学校“内生型”课程设计转型。
学校提出“教育从生活开始,与生命同行”的办学思想,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将学生视作花朵和幼苗,为每一个不同的生命提供成长所需的环境和养分。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确立的育人目标是:培养社会生命、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谐发展,未来能够面对多元多变、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现代小公民。”刘建平说。
包括一手硬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一项健身技能在内的“五个一”构成了学科拓展课程。自2018年开始,学校每年打造3至5个品牌社团,截止目前共开设了近50个社团。其中,一批社团如“邹霞舞韵阁”“堂正硬笔社团”“欧劲篮球社团”“糖果盒管乐团”等还逐渐打造成为品牌社团。同时还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技能培训、观念更新,加强家校沟通,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据介绍,“全人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各有侧重。学科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学科拓展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主题活动课程则将道德与法治与校园节文化结合,三类课程分别为“塑造精神生命、开凿自然生命、构建社会生命”而构建,“最终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走出了“全人课程”的第一步,也才有了往后第二个、第三个五年——全人课程2.0、全人课程3.0时代。
教师在“学校森林”中生态发展
全人课程2.0关键词为“教师”。在教师团队的打造上,学校尝试以生态学的角度、方法来观察和思考教师发展问题。“以生态学的视角,引领全体教师群体发展。我们认为一座学校就像一片森林,它有不一样的生态。我们关注的不是个别教师的成长,而是整个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据介绍,“教师生态发展”策略成为学校团队提升的重要引领。
松山湖中心小学在师资培训上大胆尝试,采用磨课俱乐部、招投标、自驾游、领头雁、脚手架等方式给老师搭建平台。同时,学校还设有一整套全人课程胜任诊断,教师可通过自评和校评明确定位和差距,学校也能更有针对性地介入和帮助教师成长。
以“磨课俱乐部”为例,在松山湖中心小学磨课不仅仅是为了参赛,更重要的是为学校培养名师。“在我们学校,磨课是面向大多数老师的,关注的是群体发展,它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上,都能上,而且都上得很精彩。”教师刘美玉介绍说。
采取教师生态发展策略是卓然有效的。学校先后有1名教师获评南粤优秀教师,先后有7人次被评为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8位学科带头人,23个市教学能手,带动了一大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课程师资转型,是学校教师团队的发展方向。对此,语文老师刘美玉就深有体会。“以前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只会上语文课。现在我不仅能上好语文课,还能轻松上好一手硬笔好字课程、一些文雅气质课程、一项健身技能课程和主题活动课。”
从一名单一型的学科教师,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与刘美玉相似的,刚刚入职一年的老师王子,也通过岗前培训和校本课程培训得到了迅速提升。
数据显示,办学之初,2006年的松山湖中心小学全校仅有10%的教师属于复合型教师。2015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为95%。
深度学习推动全人课程3.0到来
一堂普通的公开课的背后,是学校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我的家乡在日喀则》一课上,不仅是教会学生学会一首歌,更从学科深度到交往深度、思维深度,重视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素养,从学会到会学、会用——这是松山湖中心小学几年来摸索得到的音体美“1 X教学”模式,也是学校打造的深度课堂。
现阶段走入学校发展的第三个五年,学校以“深度学习”为中心开展教学转型,推动全人课程3.0到来。
由以往的知识型教学转向能力型教学,打造深度课堂,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包括音体美在内,学校在各个学科都在深度学习的热土上深入挖掘探索。语文的“主题教学”、数学的“问题教学”、英语的“TBLT教学”、科学的“现象教学”……课堂教学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关键要点是:以要素导航,促进“教”的变革;听课革命,促进“学”的变革;思想赋能,促进“场”的变革。
“将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教学转型作为主要抓手,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技术赋能的应用等其他的各项工作。我们希望培育的深度课堂,让学科教育‘回家’。”副校长刘贤虎说。
许多到过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来访者都曾走进学校的“达人堂”——这里记录了学校关于深度学习开展的诸多探索。置身这一空间当中,可以轻易地从墙面和屏幕上了解学校开展深度学习研究的每一个“第一”。第一批工作坊组长、第一批成熟课例、第一批U型座位、第一份课堂观察……这所学校一直为外界所称道的教学变革,图文并茂地向你娓娓道来。据介绍,其中许多的“第一次”对于深度学习都是开创性的。
十年沉淀,难得此间。事实上,多年来学校在“深度学习”上开展了诸多研究。学校总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变革》于2017年4月申报立为广东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围绕学校五年规划,近两年来,各个学科的有关课题逐渐形成了研究主题相对集中的课题研究群。随着这两年对深度学习深入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有十余篇论文即将在省级以上教育期刊上发表,近期还将全面梳理出版《深度学习很倾城》等专著。
刘建平认为,对于学校而言,目前,在课程设计、课程师资、课程教学都趋于稳定和完善的基础上,还需要培育一大批“大师级”教师,来引领学生成长;还需要探索指向深度学习能力的课程评价转型,为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变革保驾护航。
对话校长
刘建平:坚持“文化立校”形成师生文化自觉
南方 :在办学十年的节点迎来品牌学校建设的机遇,培育工作开展至今是否已经在校内产生了预期的“化学反应”,表现在什么地方?
刘建平:品牌学校建设确实是一个机遇,我们在机遇期进行了深刻反省:反思了过去的成功和不足、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梳理了过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策略;也因此,学校品牌培育工作在校内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老师们的品牌意识和使命意识更强了。例如正在进行的集团化办学,“全人课程”在西溪的植入、整合、新生,华东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称为“松溪有道,风月无边”;例如正在进行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语文主题教学、数学问题教学、科学现象教学等等,都从常态研究转向了常态教学阶段,《深度学习实验丛书》陆续出版中。
南方 :松山湖中心小学办学十年取得了许多成果。品牌学校求突破、谋更高的发展的追求下,下来中心小学品牌打造的突破点在于什么?
刘建平:文化立校!好的学校文化是直达师生灵魂深处的,它面向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它深深地烙印在从学校走出的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及其心中,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在不经意的言行举止中得到流露,成为其生命的底色。有了这样的文化作为支撑,教育质量、学校声誉、社会评价,一切都会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突破。
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场所,文化就是学校的空气,学校的生命之水。有了积极向上文化的引领,就会形成一种场域,产生一种磁性,对身在其中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继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文化立校”,我们将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五个方面入手,逐步凝聚、弥散、历练、伸展、直至形成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夯实各项基础工作,明确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在课程设计转型、课程师资转型、课程教学转型等方面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探索教育新生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推陈出新,永葆活力。
【撰文】毛敏
【统筹】王慧
【摄影】龚名扬
【作者】 毛敏;龚名扬
【来源】 教育莞家南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