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个性化教学方法研究(初中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的实证研究)
初中英语个性化教学方法研究(初中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的实证研究)当前对多模态的定义主要有两种。社会符号学将模态定义为一种语言符号体系,多模态则是同时采用多种语言符号体系。顾曰国(2007)则提出模态是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体、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而多模态即是指采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感官同时进行互动。这两种不同的定义方式,其内在具有相关性,本文暂不对其进行分析。基于以上定义,现实生活中很多信息交互方式都已具有多模态性。例如,人们在交谈时不仅通过语言,而且还通过音调、语速及身体语言(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等传达信息;书面语篇不仅通过文字,还通过图片、表格等方式表达意思。这种多模态的交互方式,使人们能够通过更多的媒介获得信息,因此信息量更大,体验也更丰富。二、教学多模态化理论及应用研究现状一、引言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任务是打好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抓住并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深入学习做好铺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严高荣 谭小华
摘要:本文进行了关于初中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的实证研究。根据已有的教学多模态化理论,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初中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的具体方法,包括教学话语多模态化、教学内容多模态化和教学手段多模态化。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提出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说明,多模态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改善现有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最后,提出了两项初中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教学话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任务是打好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抓住并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可以说,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成败。当前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大多遵循以客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教学理念。这种哲学理念认为知识外在于学习者且可以传递。但是,大多数教师将知识的传递过程简单理解为教与学的过程,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够灵活,成为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弊端。这种教学方法上的弊端,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记忆持久性差,实践能力弱等问题。改革现有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多模态化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本文将进行一项初中英语的教学多模态化实证研究。首先对教学多模态化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然后根据已有研究,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出初中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的一些具体措施;最后对这些具体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
二、教学多模态化理论及应用研究现状
当前对多模态的定义主要有两种。社会符号学将模态定义为一种语言符号体系,多模态则是同时采用多种语言符号体系。顾曰国(2007)则提出模态是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体、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而多模态即是指采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感官同时进行互动。这两种不同的定义方式,其内在具有相关性,本文暂不对其进行分析。基于以上定义,现实生活中很多信息交互方式都已具有多模态性。例如,人们在交谈时不仅通过语言,而且还通过音调、语速及身体语言(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等传达信息;书面语篇不仅通过文字,还通过图片、表格等方式表达意思。这种多模态的交互方式,使人们能够通过更多的媒介获得信息,因此信息量更大,体验也更丰富。
教学多模态化是由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1996)提出的,该理论主张利用网络、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参与语言学习。此后,国外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例如,Kress(2001)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和多种模态有规则地表达意义的现象,并提出了多模态语境下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设计方案和应用原则。Guichon和McLornan(2008)则研究了多模态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程设计原则和方法。
国内对多模态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李战子(2003)研究了社会符号学角度下的多模态话语理论。顾曰国(2007)对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的概念进行了区分界定,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思路,并介绍了“角色建模语言”对多媒体、多模态学习进行结构化数据建模的思路。胡壮麟(2007)则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讨论了多媒体符号学和多模态符号学的区别。张德禄和王璐(2010)探讨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各种不同模态是如何相互协同来完成教学目标的,并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6点教师应该注意和改进的方面。蒋学清和丁研(2012)则基于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理论,计算机技术与外语课程生态化整合理念以及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提出一个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框架。曾庆敏(2012)则从教学模块、教学内容、教学互动、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五个方面构建了多模态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此后,张德禄和丁肇芬(2013)把多模态体裁理论应用于教学程序实施,提出了基于教学方法指导的教学模态选择框架。
在教学多模态化的应用研究方面,阮瑾和戴培兴(2012)则研究了不同模态的语言输入与阅读效果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发现多模态环境下的语言输入对阅读者的心理和记忆力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李宝宏和尹丕安(2012)则进行了多模态语境下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并得出积极结论。刘秀丽等(2013)通过实验证明了教师通过恰当的多模态话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上研究均表明,多模态化的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实现信息的多元输入和输出,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三、初中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策略
笔者提出三项初中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的策略。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以确保策略实施的可行性。
(一)教学话语多模态化
教学话语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过程中所使用的话语,主要包含两类。第一类教学话语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语,如引导学生进行单词、短语、语句和语篇的朗读。针对这类话语,可以选择的模态有语言、音调、节奏、手势以及文字等,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组合。例如,当学习一个新单词时,可以通过语言、音调和手势三种模态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发音;当学习一个新句型时,可以通过采用语言、音调、节奏以及姿势来向学生模拟真实的语境,增强学生的实践感悟。
第二类教学话语是指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语,如对学生的点评。这类话语最主要是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积极的一面,如上课精神饱满,指导学生时热情并且耐心,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纠正并进行鼓励等。针对这类话语,可以选择的模态有语言、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合理的多模态话语组合,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的紧张和畏惧情绪,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多模态化
教学内容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包括单词、短语、语篇,甚至背后隐藏的文化。这些知识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媒体,以多模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例如蕴含知识的话语、纸质文本、数字文本、图像、照片、音频流和视频流等。教师需要对多模态的教学内容进行查找、收集、制作和整理,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最优配置,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Good Morning!”一课时,可以播放一段国外家庭早晨起床后相互问候的生活视频,这样更容易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理解、掌握以及运用的真实语境,并且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规范英语,更加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构建。
(三)教学手段多模态化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在教学设施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有很多不同模态的教学手段进行选择,如PPT展示、视频播放、音频播放、电子白板等。合理的多模态的教学手段组合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使课堂变得生动和形象,从而改进教学效果。例如,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教师单纯用粉笔板书这种单模态来展示课堂内容,时间长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相比较而言,通过PPT展示多模态的电子文本、图片以及背景声音则更能冲击学生的感官,从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注意力发散。
四、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教学多模态化能否改善现有初中英语教学的效果,包括:(1)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四川省南溪某中学初二年级的两个班级,分别标记为A班和B班。其中A班56人,B班54人,合计110人。具体信息见表4.2.1。
(三)实验过程
1. 将两个班上学期的期末英语考试成绩进行收集整理,将其作为此次实验的前测数据。
2. 选择A班为实验组,采用本文提出的教学多模态化方法进行教学,而B班则作为对照组,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持续进行一个学期。
3. 将两个班本学期期末英语考试成绩进行收集整理,作为实验后测数据;将其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判断新方法是否能改善学生的成绩。
4. 期末考试后,向A班学生发放新方法教学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并进行回收、整理和分析。
(四)实验前后考试成绩对比
首先将A、B两个班实验前后的英语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工具采用SPSS 13.0。表4.4.1中列出了两个班在实验前的英语成绩均值、标准差以及通过两样本独立T检验得到的概率P-值(表中表示为sig)。为了更清晰地呈现两个班实验前的英语水平,又将英语成绩细化为听力成绩、笔试成绩(含语言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书面表达成绩和总成绩。从表4.4.1可以看出,两个班的听力平均成绩均值仅相差0.03,笔试平均成绩均值相差0.45,书面表达平均成绩均值相差0.13,而总成绩均值仅相差0.35,而且两个班在每项成绩上的概率P-值介于0.58和0.59之间,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可以认为,实验前两个班英语水平无显著差别。
表4.4.2中列出了实验后两个班的英语成绩。可以看出A班在听力、笔试、书面表达和总成绩方面,与实验前相比,分别提高了0.26分、4.85分、2.01和7.12分;而B班的听力、笔试、书面表达和总成绩与实验前相比,分别提高了0.33分、0.78分、0.24分和0.69分。可以明显看出,实验后A班在笔试、书面表达以及总成绩上,相较B班有了明显提高。再通过概率P-值分析两个班成绩变化的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A班在笔试、书面表达和总成绩上,与B班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实施多模态的教学方法后,A班在笔试和书面表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在听力方面则进步不明显。根据后期对学生的访谈结果了解到,这是由于听力材料仍然是传统的单模态语音,部分学生仍然会出现跟不上播放速度或者听不清的情况。
(五)问卷调查分析
笔者在本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对A班学生进行了英语课堂满意度调查,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图4.5.1所示。可以看出,采用多模态的教学方法后,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学生觉得英语课变得有趣了,因此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兴趣比原来更加浓厚。该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实施建议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多模态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用多模态教学的班级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性提高,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明显增强。这里,笔者对实施多模态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本文读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教学多模态化中模态的选择与组合优化
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模态进行呈现,那么选择哪种模态是最合适的?通过笔者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认为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第一,选择的模态要最适合当前教学内容的呈现;第二,选择的教学模态的实施成本不能太大。有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某个模态实施的成本较高,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其他模态或其他模态的组合进行替代。
(二)实施多模态的教学方法要注意有主有次
要注意多模态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实施时要注意有主有次,避免炫丽的教学手段掩盖了真正的教学内容。就像顾曰国(2007)提到的,多媒体、多模态学习有点像把双刃剑,处理好可以把学习者的注意力真正集中在知识点上,以达到强化记忆力的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发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干扰,导致瞬间“热闹”而事后“空空”之感。
六、结语
本文进行了一项初中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的实证研究。根据已有的教学多模态化理论,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从教学话语多模态化、教学内容多模态化和教学手段多模态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的具体实施策略。研究实验说明,多模态的教学方法能够地改善了现有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最后,笔者对实施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教学多模态化中模态的选择与组合优化,以及实施多模态的教学方法要注意有主有次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Guichon N. & McLornan S. The effects of multimodality on L2 learners: Implications for CALL resource design [J]. System 2008 (36): 85-93.
[2] Kress G. R. Multimodality [C]. International Literacy Conference: Cape Town 2001.
[3] 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 [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96 66 (1): 60-92.
[4] 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07(2).
[5]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6] 蒋学清,丁研.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探[J]. 外语电化教学,2012(11).
[7] 李宝宏,尹丕安. 多模态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一项实证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2(11).
[8] 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2003(5).
[9] 刘秀丽,张德禄,张宜波. 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3(5).
[10] 阮瑾,戴培兴. 多模态语言输入与英语阅读效果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3).
[11] 曾庆敏. 构建多模态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2).
[12] 张德禄,丁肇芬. 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研究[J]. 外语界,2013(3).
[13] 张德禄,王璐.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 外语学刊,2010(2).
An Empirical Study on Multimodal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Yan Gaorong Tan Xiaohua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of multimodal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multimodal teaching theory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hree types of specific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the multimodal teaching discourse the multimodal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multimodal teaching means. The proposed methods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multimodal teaching method can better improve the existing English teaching resul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Finally two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modal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Key words: multimodal teaching; teaching discours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