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是谁问翟天临知网的(自己还掏一两千)
当初是谁问翟天临知网的(自己还掏一两千)中国最顶尖的科研机构面对知网,尚且矮了一头,何况那些跟知网打交道的个人。中国知网涵盖了95%的中文学术资源,学术界想获得最权威的论文和资料,查文献、写论文、做查重都离不开它,中科院也不例外。即便当年有无意间揭露娱乐圈假学霸的功劳,提起知网,首先想到的依然是“天下苦知网久矣”的吐槽梗。前几天中科院通告,从4月20日起停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理由是订购费达到千万级别,中科院撑不住了。觉得贵可以不买,从市场逻辑上一点毛病没有,但不买行吗?
如果用到学校购买数据库以外的资料,则需要自己花钱购买。而且知网按页收费,一页5毛。“就像乱收费的旅游景点一样,不是一张票可以逛完所有景点,里面有多小景点,你只要进去,就得重新交钱”。
文|金融八卦女作者:黄沐逍
· · ·
很难想象,一家知识类网站会“遭恨”到如此地步。
即便当年有无意间揭露娱乐圈假学霸的功劳,提起知网,首先想到的依然是“天下苦知网久矣”的吐槽梗。
前几天中科院通告,从4月20日起停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理由是订购费达到千万级别,中科院撑不住了。
觉得贵可以不买,从市场逻辑上一点毛病没有,但不买行吗?
中国知网涵盖了95%的中文学术资源,学术界想获得最权威的论文和资料,查文献、写论文、做查重都离不开它,中科院也不例外。
中国最顶尖的科研机构面对知网,尚且矮了一头,何况那些跟知网打交道的个人。
“天临四年”,又到一年毕业季,我们与一些“深受其害”的老师和学生聊了聊。
1.
/ “学校花百万,
自己一年还得掏一两千” /
提起知网,身为广西某大学教师的王老师忍不住吐槽,“太贵了,我们学校都买不起了,开始用万方替代”,还语带批评指出知网“不能很好地为中国知识服务”。
大学老师在教学资料查询、论文写作等方面必须用到知网,但这笔花费不用分担到个人身上,学校负责买单。
据王老师介绍,知网将论文资料按照来源或者科目分类分成不同种类的“数据库”,高校科研机构按照“库”来购买。像王老师所属学校偏纺织和印刷类,只需要购买相关数据库即可。
即便如此,王老师估计学校每年在知网上的花费不少于上百万,这甚至成为学校开支的大头。倘若是综合类的学校,要购买数据库的种类更多,花费自然更多。
高校工作人员课题研究中难免涉及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如果用到学校购买数据库以外的资料,则需要自己花钱购买。
知网按页收费,一页5毛。
粗略估算了一下,过去一年,王老师在知网上的额外花费高达一两千元,虽然这些钱不算多,但总觉得不舒服。
王老师这样形容这种感觉:就像乱收费的旅游景点一样,不是一张票可以逛完所有景点,里面有多小景点,你只要进去,就得重新交钱。
不用还不行,现行的教育评价系统,在职称、毕业、专业建设、学科评估等方面都需要论文支持,自然离不开知网。
王老师的学校是市属学校,经费还能保障。周围的职业院校则不会购买知网,因为买不起。
王老师介绍说,目前收费已经不低了,很多学校已不堪重负,但过分的是,知网每年还以10%-20%的速度增加续订费。这个增长率还是知网一家说了算,如北大、清华这样的顶尖学校,在知网面前也没有议价权。
为了节省开支,许多学校教师自发组织了“文献互助群”,大家互通有无、相互帮助,能节省相当一部分开支。
最后王老师还爆料,知网疑似区别对待,在国内硕博论文必须用知网的软件caj,但在国外下载论文则采用的是PDF格式。
对于如何解决知网收费高的问题,王老师表示“只要国家不出手,难”,北大清华不行,中科院也难以撼动,普通的学校可想而知。
2.
/ “知网查重,多做几次,
多少钱都得做” /
陈雪是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她的论文已经获得导师通过,三次查重也顺利通过(两次是学校组织,一次是自行购买)。
由于学校不差钱,购买的数据库比较全,平常发表论文和博士毕业论文需要的资料,她几乎都是从知网上查询。
▲陈雪学校购买知网数据库内容截图
博士毕业论文写完,陈雪通过“师兄”介绍,花了500元提前做了一次“知网查重”,效果不错,跟后面学校组织的两次检查结果基本相同。陈雪猜测,这应该是某机构内部人士,利用“工作便利”,在外面赚外快。
现在陈雪的论文正在“外部送审”,通过之后,6月份她便可以答辩了。
由于知网不对个人开放,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在外面购买“知网检测”的人都是幸运的。
宋小曼现在是山东某地政法口的公务员,2008年以单位委培的方式去读研究生。
由于实践经验丰富,加上专业知识牢固,读研期间宋小曼一直受到学院领导的“厚爱”,其发表的论文也是同侪中最多的。
毕业前一年,经过“确定选题”“开题报告”“初稿”“教授指导”“专家盲审”等一系列环节后,宋小曼完成了毕业论文。
由于论文内容详实,加上选题跟教授研究方向相近,宋小曼的毕业论文多次被点名表扬,大有拿下优秀毕业论文的架势。
当时对毕业论文的要求相当宽松,查重率不超过30%即可,而且宋小曼所在的学校并不组织事前查重。宋小曼跟着同学一起在淘宝上找到一家自称可以“知网查询”的店铺,检测结果是“重复率为25%”。
宋小曼由于当时工作忙没放在心上,就没有通过其他方式第二次检测。
临近答辩,学校最后一次查重,宋小曼论文的重复率为33%,是全班唯一一个没有通过检测的。其实,按照规定,宋小曼还能争取修改论文的机会,但其导师是学院领导,碍于面子,对其采用了一票否决,直接让她延迟一年毕业。
宋小曼极度后悔,当时太自负了,她猜想当时网上遇到了一家假的“知网查询”。
延迟一年毕业对她的工作影响比较负面,即便一年后她顺利毕业,单位前一年的晋升名额早已另属他人。
如果当时知网能对个人开放,如果她能通过其他方式多检查几次,宋小曼的生活也许大不一样。接受采访最后一句话,宋小曼说:“知网查重,多做几次,多钱都得做。”
3.
/ “为了论文能通过,
5次查重花了900元”/
张海当下的处境很像大多数应届大学生,为了“对付”知网,你知道他们有多努力吗?
辅导员多次在班级群强调:“写完论文一定要多查重几次,这关乎到能否顺利毕业”。张海学校对毕业论文要求比较严格,文科15%查重率、理科20%查重率是绝对红线,一旦学校查重没有通过即延迟半年毕业,情况严重的会延迟一年。
理科专业涉及到专有名词、数字公式甚至引用别人的实验数据都可能被知网判定为“抄袭”,这让很多理科生非常头疼,因为这些东西在毕业论文中是“刚需”,必须要体现的。
身为理科生,毕业论文查重率由36%下降到12%,张海用了5次淘宝知网查重,花费在900元左右。
张海结合网友分享和自身经验,介绍到他“降重”的心得:
把公式、试验数据等资料以图片的形式放到论文中,这样会大大降低查重率;另外,其他比较常用的表达句式,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换个说法再讲一遍,并多加标点符号;再有,引用外国文献最好不用固定翻译,可以用百度翻译成日语或者其他语言,再用谷歌翻译成中文,自己稍微把语句调整一下,这样放在论文中使用完全没问题。
▲网络段子跟内容无关
张海说,去年此时师兄建议论文写不下去或者查重不过时,你就去翟天临微博下“发泄”,今年张海一共在翟天临微博下“留言”三次。翟天临最近一条微博还是“祝福元宵节”,但下面齐刷刷是关于论文查重的留言,相当有趣。
▲翟天临微博留言截图
学校要求上交论文前,张海又花钱在淘宝上做了一次“知网检测”,卖家跟他承诺,绝对是知网查询,查重率是11.8%符合学校标准,这是第5次。
张海心疼为了查重花费的900元,有双鞋他特别喜欢一直没舍得买。但他觉得一切都值得,对于已经通过上海某高校研究生复试的他,毕业论文容不得一丝冒险。
4.
/ 引发众怒的知网,没人能管得了它?/
中科院发表声明后,知网随后表态“将继续提供正常服务,但会调整采购模式”,算是给中科院留了点面子。
此前几年,北大、南京师大、武汉理工、太原理工等学校也因不堪续费重负曾“罢买知网”,最后还是选择了妥协,恢复购买。
不过,这场风波后,知网想闯过这一关并不容易。
近期,因怀疑知网涉嫌垄断,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网络法研究所执行所长郭兵将其告上法庭。
中科院事件后,4月2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回复记者留言时表示:已关注到各方面反映的知网涉嫌垄断问题,正在依法开展相关工作。
“涉嫌垄断”这四个字,字数不多,事情可不小。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去年在阿里、美团头上落下过一次,然后分别被罚了182.28亿元、34.42亿元。
即便知网逃过“垄断”这一关,还有大量个人诉讼等着它。
2021年,年届九旬退休教授赵德馨,不满自己100多篇论文被知网收录不仅没有稿费,他本人下载自己的论文还要收费。于是,赵教授一怒之下起诉知网,最终胜诉获赔70多万。
▲赵德馨教授/图源:CCTV新闻截图
“中国知网”运营方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在最近一起诉讼中坦言,如果都按照赵德馨教授200元/千字的标准赔偿的话,知网在库作品大概要赔偿1200亿元。
中国知网母公司同方股份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知网营收4.96亿,毛利率为51.3%。且从2005年至今,其毛利率从未低于50%,高点可达70%以上。
知网挣得是不少,但跟1200亿对比,差太远了。
2018年翟天临一句“知网是什么东西?”将中国学生毕业论文的重复率提升了至少10个百分点,以前大学普遍默认的30%“抄袭率”被打到20%,个别学校甚至要求学生论文重复率不得超过15%或者10%。
中国绝大多数大学检查“重复率”的渠道是知网,且大学集中检测的机会较少,导致很多学生需要提前自检。知网又数次对外重审,其查重系统只对高校等机构开放。
一方面,学校指定用知网数据库查重,另一方面,学生个人又无法获得知网查重的资格。
所以,淘宝上衍生出大量打着“知网查询”招牌的店铺在挣学生的钱,虽然大部分店铺能做到诚信经营,但其中也不乏骗子。这又导致了学生要多找几家店铺去做查重才安心,生活费本来就不多的大学生又有要额外拿出一部分钱,自然心生怨怼。
▲淘宝截图
这可能就是,知网觉得自己对学生什么都没做,却这么“遭恨”的原因吧。
中科院弃用知网事件后,重量级媒体纷纷发表看法,更有媒体要求知网在“商业逐利和公共利益关系上有个说法”。
机构抱怨,网友怒斥,学生怨怼,媒体指责,法律重压。
就没人能管管知网吗?
应受访者要求,以上皆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