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学生阅读体会(重读中小学必读之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学生阅读体会(重读中小学必读之朝花夕拾有感)我呢,为了能够指导她们,也重新读了两遍,才发现,以前读的几乎都忘记了。就像小时候孩子们背过的什么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啥的,你问问几年后的他们就知道了有啥用和收获了。不过,一上初中,这书又被拿出来,当成作业,成为了必读的书目。好吧,那就只能够读起来了。看她读得百无聊赖、磨皮擦痒,我就复印一份,让三个同龄人一同来读,要求都一样,对读过的五篇文章,每一篇做150字的批注就好。这两方面都不怎么样的人,能够读懂他写的书,是难的,当然这种难还是指读他写的杂文与小说,而不是读他的写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汉文学史纲要》、《小说叙录》、《魏晋文章考论》这样的学术著作了。我是不会去翻开的,看名字就已经退了。我相信看我文章的人,读过的也近乎零吧。人以群分的……怎么今天突然想起写这篇呢,还是因为我在从事教育嘛,自己以前经历的事情,现在还没有改变多少,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半年多前,梒
《少年闰土》、《孔乙己》、《藤野先生》、《故乡》……
这些课文几乎是每一个中国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小学,初中我都对这些个文章无感,不过到了高中,或许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啥书可以看(倒不是那个时候有趣的书很少,而是我身边就没有什么爱看书的人,同时也没有人津津有味的带我读过什么书,读书,环境太重要了。),不过鲁迅的书我却从图书馆都借出来读了几遍。不知怎么的,我感觉读鲁迅写的文章很爽,当时不知道为啥,现在想起来,可能是因为他写的文章骂人骂得猛,而且这种骂深入了骨髓。
爽过之后,我真正读懂了这些文章没有呢,当然没有读懂,因为他老人家写的文章,其实是基于他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同时对他生活的时代有深刻的认知。
我呢,人到半百,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对咱们的传统文化有考据的想法,只言片语的得到了一知半可能都不解的传统文化;就更不要讲对中国近代史有深入的研究了,同样只是泛泛的认知而已。
这两方面都不怎么样的人,能够读懂他写的书,是难的,当然这种难还是指读他写的杂文与小说,而不是读他的写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汉文学史纲要》、《小说叙录》、《魏晋文章考论》这样的学术著作了。我是不会去翻开的,看名字就已经退了。我相信看我文章的人,读过的也近乎零吧。人以群分的……
怎么今天突然想起写这篇呢,还是因为我在从事教育嘛,自己以前经历的事情,现在还没有改变多少,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
半年多前,梒梒上小学的时候,学校要求读《朝花夕拾》,我听过就算了,没有让她认真对待。原因也超简单,开玩笑,她才小学呢,读这书干嘛呢,硬读它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就一直放在那里没有理会。
不过,一上初中,这书又被拿出来,当成作业,成为了必读的书目。好吧,那就只能够读起来了。看她读得百无聊赖、磨皮擦痒,我就复印一份,让三个同龄人一同来读,要求都一样,对读过的五篇文章,每一篇做150字的批注就好。
我呢,为了能够指导她们,也重新读了两遍,才发现,以前读的几乎都忘记了。就像小时候孩子们背过的什么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啥的,你问问几年后的他们就知道了有啥用和收获了。
不过,这次的阅读,我却突然发现,我比以前更容易理解先生写的文字了。这与我这半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的深入有关。虽然还是一知半解,泛泛得很,却也已经是超越了这些孩子们太多,同时比较自信的是,应该超过了大多数的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人。
我想说的是,鲁迅的文章不是不可以读,不过让小学初中的孩子自己在家读这些文字,还是算了吧,想要读好这些文字,不如让他们上了大学之后,或者学校里有深厚历史与文化积淀的老师来共读,不求多,读几篇是几篇就好了。
不然……
算了,说了也是多,这样子,《朝花夕拾》可能就在你家的书柜上,拿起来,读个三五篇,要是你感觉不错,而且津津有味,还愿意花十天半月来给孩子讲一下你读的几篇文章,说明你真不错。
要是你看着就烦,或者都不愿意把书拿起来,认为这些工作是学校老师的工作,嗯,你的孩子也几乎无法从学校或者其它地方获得读懂它们的能力的。至少小学初中是不可能的。
当然了,也有中学老师或者非常棒的家长愿意花长时间来引领孩子去读这样的文章,那这些孩子就是凤毛麟角!
最终,可能也就像先生在《五猖会》里写到的:他读过的,背过的书,也就只记得开头两句了,到了成年,也无法理解为啥父亲要让他读那些东西。
我当然能够理解为啥学校要这样要求,因为要考试得分的嘛,读不读得懂,不在考核的范围,而能不能够记得考试的时候得分的只言片语才是重中之重。
我呢,尽我所能吧,能够让他们理解多少,理解多少吧,在这个环境里,他们能够走多远,还要看除了我,在人生路上还有多少老师能够带领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理解与认知了。
(书架上没有,打开手机,网上啥都有,从《狗、猫、鼠》看起吧,一定刷新你的阅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