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家长怎么和孩子老师交流(高情商妈妈用3个方法)
高情商家长怎么和孩子老师交流(高情商妈妈用3个方法)划重点!家长要充当一种角色:翻译官,将老师反应的问题翻译成老师对他的期待,这就是正向反馈法,也可以结合先扬后抑的表达法,即先肯定后提要求。如果你把老师反应的问题,像传声筒一样的告诉给孩子,那孩子就会理解成老师打他的小报告,从而对老师和上学产生偏见。如果我们说“老师说你在幼儿园抢小朋友玩具”,或是“你怎么又抢小朋友玩具”,这样的说法让孩子的感受是:老师或家长站在他的对立面上,或者他讨厌老师,或者他讨厌你的教育。那该如何说,才能让孩子不反感、不抵触呢?老师给家长反应的是孩子的问题,但实际是想与家长一起改变孩子的行为。
老师向我们反应孩子在学校的问题后,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较好的改正问题,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上学的积极性呢?
我在做老师时也遇到过家长有这样的疑惑,我分享3个能帮孩子改正问题又赋能的方法,适合各学龄段的孩子。
如何与孩子开启谈话很关键,如果谈话开头开不好,下面很难收到教育效果。
以孩子在幼儿园抢玩具的案例来做说明!
如果我们说“老师说你在幼儿园抢小朋友玩具”,或是“你怎么又抢小朋友玩具”,这样的说法让孩子的感受是:老师或家长站在他的对立面上,或者他讨厌老师,或者他讨厌你的教育。
那该如何说,才能让孩子不反感、不抵触呢?
老师给家长反应的是孩子的问题,但实际是想与家长一起改变孩子的行为。
如果你把老师反应的问题,像传声筒一样的告诉给孩子,那孩子就会理解成老师打他的小报告,从而对老师和上学产生偏见。
划重点!家长要充当一种角色:翻译官,将老师反应的问题翻译成老师对他的期待,这就是正向反馈法,也可以结合先扬后抑的表达法,即先肯定后提要求。
如“今天妈妈了解了下你最近在幼儿园的情况,老师说你听故事时很专心,也爱回答问题。”先肯定好的表现会强化孩子好的行为,然后正向反馈问题,“老师还说,你是很友爱的孩子,她希望你和小伙伴玩玩具时,能和小伙伴轮流或合作玩耍。”让孩子知道老师的期待,而非对他错误的批判与指责,这会更有助于孩子正视问题并有动力解决问题。
2、情感共鸣法:说出期待后,孩子可能对期待的理解并不深入,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回忆经过,自主发现问题。
第一步,情感共鸣。
“我听说你今天哭了,你当时一定很难过吧,”“你现在心情好点了吗?妈妈抱抱吧”,先说孩子的感受,他会感觉到被理解和接纳,会更愿意敞开心扉沟通。
孩子只有感觉到被理解和被爱,才有变得更好的勇气!情感共鸣,会提升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越好,家长越能积极影响孩子的行为。
第二步,梳理过程,发现问题。
“你哭的很伤心,是因为老师批评了你吧,老师当时看到的是你拿着别人的玩具,你当时是想把别人的玩具拿过来自己玩,还是想和他一起玩呀?”
“哦,原来你想一起玩,可问题是:别人并不知道你心中的想法呀,他以为你要抢呢,所以才报告了老师”。
第三步,引导找到解决方法。
“你觉得,我们应该提前做点什么,才会让别人知道,你想和他一起玩,并不是想抢过来自己玩呢?”
“对,我们可以先问他,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还有其他办法吗”“嗯,可以问他,我可以用小车换你的磁力片吗”。
“如果他不同意怎么办呢?”“对,应该让他先玩,等他不玩了我们再拿”。
引导孩子找到解决办法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孩子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后孩子才会独立的处理问题。
孩子虽然知道了解决办法并不等于能做到,尤其是低幼的孩子,在没形成肌肉记忆和习惯前,仍会不断犯错,所以帮助孩子找到问题解决办法后,还要提供行为强化的训练。
帮助低幼孩子行为强化、形成肌肉记忆最好的方式就是情境演练,和孩子说“接下来,妈妈扮演小朋友,你想要玩我手中的扭扭棒,你会怎么办?”多次反复演练,才会形成记忆。
帮助孩子巩固行为、养成习惯,需要在生活中创造大量的练习机会,就这个案例而言,可以制定家庭规则,如拿别人的物品前,都询问物品的主人,我可以拿吗?我可以和你换吗?我们可以一起用吗?通过日复一日的动作,从而养成惯性思维。
3个方法分享完了,当我们发现孩子反复出现同一问题时,应该用这3句话检测我们家长先做对了吗?
- “我是否将孩子的问题转化为了我的正向期待”
- “我是否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合作发现问题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
- “我是否提供了环境,帮助孩子形成了记忆与习惯”。
育儿先育己,我们先要保证教育方法是对的!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
说到这,很多人会说,你养个娃也太矫情了,这样说话多累呀!没错,简单粗暴的骂两次、打两顿也同样会解决问题。
选择什么教育方式,取决于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是简单粗暴、机械听话的,还是有同理心、会独立解决问题的?
选择什么教育方式,还取决于,想和孩子内心保持有怎样的距离,希望孩子长大后与我们是避而不谈还是无话不谈?
我是爱因子,一名早教师,持续为您分享科学教育理念和早教方法!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