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教育展品 图文(展品背后的故事)
青少年科普教育展品 图文(展品背后的故事)当邝文媛接过希望的火把,走上教师岗位时,爷爷奶奶鼓励她说:“你在乡村的坚守,换来的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乡村走出去,这是大德也是大善!”这句话,她始终铭记于心。 夫妻俩听说一个叫白仕望的村子适龄学生很多,但村小停办了很久,便主动请缨。“没教室、没老师、没学生”,他们住在牛棚里,挨家挨户动员学生,最后在牛棚里开起了仅两个班的白仕望小学。几年后,俩人又到大名县西魏庄建起新的班级。2017年,已经退休的爷爷奶奶获得了乡村教师从教30年荣誉证书。 邝文媛得知自己一家四代的教师工作证件被展出后,自豪又激动。她看着曾祖母王蕴珍的扫盲教师荣誉证书,想起曾祖母那双饱含沧桑又充满光亮的眼睛:“它们诉说着那一代乡村教师的奉献与心向光明。” 新中国成立之初,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前师毕业的王蕴珍走上讲台,成为扫盲运动中的一员。白天教小学,晚上教夜校,她不仅帮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识字,还鼓励和带动村里的妇女、适龄女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耿建扩 陈元秋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区“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单元的展台旁,陈女士一声感叹:“一家四代坚守教育初心,值得点赞!”
吸引陈女士目光的,是展柜里河北省大名县特岗教师邝文媛一家四代的教师工作证件。其中不仅有1956年邝文媛曾祖母的扫盲教师荣誉证书,她祖父母的教师工作证,还有她和妈妈的教师资格证。
邝文媛得知自己一家四代的教师工作证件被展出后,自豪又激动。她看着曾祖母王蕴珍的扫盲教师荣誉证书,想起曾祖母那双饱含沧桑又充满光亮的眼睛:“它们诉说着那一代乡村教师的奉献与心向光明。”
新中国成立之初,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前师毕业的王蕴珍走上讲台,成为扫盲运动中的一员。白天教小学,晚上教夜校,她不仅帮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识字,还鼓励和带动村里的妇女、适龄女孩都走进课堂。
1956年,曾祖母王蕴珍在扫除文盲运动中被评为“教师模范”。两年后,年仅17岁的奶奶郭秀芳考上魏镇师范速师班,但因为急需老师,郭秀芳提前毕业,成为师范附小的老师。在这里,她结识了爷爷邝戎生。
夫妻俩听说一个叫白仕望的村子适龄学生很多,但村小停办了很久,便主动请缨。“没教室、没老师、没学生”,他们住在牛棚里,挨家挨户动员学生,最后在牛棚里开起了仅两个班的白仕望小学。几年后,俩人又到大名县西魏庄建起新的班级。2017年,已经退休的爷爷奶奶获得了乡村教师从教30年荣誉证书。
当邝文媛接过希望的火把,走上教师岗位时,爷爷奶奶鼓励她说:“你在乡村的坚守,换来的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乡村走出去,这是大德也是大善!”这句话,她始终铭记于心。
“我们一家四代,总共有12名老师。我的曾祖母、爷爷、奶奶、姥爷、妈妈、姨妈、姑姑、姑父、两位姐姐、姐夫和我,都是平凡的教师。年龄最小的我,也已经在一所乡村中学任教3年啦!”邝文媛指着妈妈刘传芹的教师证笑着说,“我快要出生的时候,妈妈还在上课,这注定我跟三尺讲台的缘分!”
这方三尺讲台,是这一家人最大最亮的舞台,也是他们心中最美的地方。四代人的坚守不仅是传承,更是见证——新中国成立初期,4.5亿人,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到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达2.91亿人。不断改善的硬件设施、不停提质的教育资源、加速变化的乡村教育面貌……时光流转,邝文媛一家几代人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中国教育事业的腾飞。
“是新时代给我的教育梦插上了更坚实的翅膀!”邝文媛说,希望越来越多有志青年加入乡村教师这个大家庭,从前辈那里接续希望之烛,点亮星空、照亮梦想,指引孩子们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24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