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广西中学语文课本(是人)
12年广西中学语文课本(是人)最近几年,广西博白县初中语文课本重回人教版,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16开本,在八年级上册也选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人的一位亲人的课本中看到,课本130页出现的依然是“是人”。询问了几个初中语文教师朋友,我了解到,目前这版教科书在县内中初中使用。两位90后博白朋友提供的当年课本则是语文出版社的教科书,也有人称之为语文版。这两位朋友分别在2005年、2012年开始读初中,在该版教科书的八年级上册选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201页出现的仍是“是人”。随后,我又问了几个认识的朋友,都是在广西博白县上的初中。有人说自己记忆中学的是“是人”,有的说自己记忆中学的是“斯人”,我请他们找找当年的课本,确认一下到底是哪个。最后发现课本上全部写的都是“是人”。这几个朋友找出来的课本,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同学的,有的是自己兄弟姐妹或者其他亲人的,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也有语文出版社的。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很多人初中时候学的语文课文,里面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最近几天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作为国内教科书主要出版社之一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有编辑人员指出人教社的语文课本一直用的是“是人”。这让大多数网友不淡定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当年学的就是“斯人”!
最初看到这个新闻时,我愣了一下。因为我记得当年学的应该是“是人”,为什么那么多人说的是“斯人”呢?我的初中年代是上世纪90年代,就读于广西博白县的一所中学,我并不太确定自己的记忆是否正确。
好在,我还保留着当年的初中课本。于是,我抽空找了出来,果然,我的印象没有错,当年的课本上写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我当年的课本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32开本,版本是1987年11月第2版,1993年3月广西第15次印刷。这篇课文收录在第5册154、155页,其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在155页,课本上还有我当年的手写笔记。
随后,我又问了几个认识的朋友,都是在广西博白县上的初中。有人说自己记忆中学的是“是人”,有的说自己记忆中学的是“斯人”,我请他们找找当年的课本,确认一下到底是哪个。最后发现课本上全部写的都是“是人”。这几个朋友找出来的课本,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同学的,有的是自己兄弟姐妹或者其他亲人的,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也有语文出版社的。
有几个朋友是85后,他们是在本世纪初上的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社的2001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初中第五册的150页,可以看到是“是人”。
一位朋友是初中教师,从90年代开始从教,她给我提供了本世纪初学校使用过一段时间的人教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的语文教材,那是实验教科书,大概教了一届学生。在其九年级下册选用了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158页出现的正是“是人”。
两位90后博白朋友提供的当年课本则是语文出版社的教科书,也有人称之为语文版。这两位朋友分别在2005年、2012年开始读初中,在该版教科书的八年级上册选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201页出现的仍是“是人”。
最近几年,广西博白县初中语文课本重回人教版,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16开本,在八年级上册也选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人的一位亲人的课本中看到,课本130页出现的依然是“是人”。询问了几个初中语文教师朋友,我了解到,目前这版教科书在县内中初中使用。
综上,本人查询到的广西博白县近30年来使用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用的全是“是人”,没有看到“斯人”版本。这其中有多套是人教版,这也和人教社声称该社使用的一直是“是人”版本的说法相一致。
公开信息显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1961年开始选入人教社出版的课本。但我的人脉有限,有几版的课本并没有找到。特别是那些比我年纪大的朋友,我无法从他们那儿找到课本。
不过,我了解到:博白县在90年代使用过的一套初中语文教科书,是人教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课本我虽然没找到,但在网上看到过图片,在此借用一下。为了印证,我咨询了我县教育局教研室的资深语文教研员、已经退休几年的朱汝洪老师,他确认博白县当年使用过这个版本的人教版课本。同样,博白县博白镇第一初级中学(原博白县中学初中部、博学中学初中部)语文教师梁珠保,宁潭镇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黎琼,这两名都是将近退休、从教经历丰富的语文教师,他们均表示当年使用过这个课本。在该版本教科书第5册,选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课本279页显示是“是人”。
而在更早的时候,人教社还出过1961和1982两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科书,选用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应该也全是“是人”。不过,这两个版本,我同样没有在博白的亲友中找到课本,在此同样借用网上的图片。但这两个版本如同人教社的编辑人员所述,同样是“是人”。
有一个说法,人教版教科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全国通用的主流教科书。在世纪之交前后几年,有的省份开始的试点教学改革中,其他各版本的教科书开始慢慢使用,但各版本教科书的使用人数还是无法和人教版教科书使用人数相提并论。该说法如果真的属实的话,国内很多人当年学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该是“是人”版本。
其实,无论“是人”“斯人”这两个版本的哪一个,并无对错之分,很多古文都是有多个版本的,人教社只是选用了“是人”的版本,并声明自己一直使用至今。在大家讨论的那句话中,“是”和“斯”在句子中的意思是一样的,均表示“这”。有不明白的朋友,可以查查字典等工具书,查查“是”和“斯”的释义。以下是本人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查询到的结果,供大家参考。
关于这个“是人”和“斯人”的争论,发酵了几天之后,争议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大。其实根本没必要扩大“战局”,回归核心即可,那就是你当年学的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不要提什么“阴谋论”“歧视论”“曼德拉效应”,不要追究古籍,不要纠结人教社之前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另说,在此不讨论),把问题简单化。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找出自己当年的课本查看一下,才可以准确知道自己当年学的是“是人”还是“斯人”。当然了,很多人的初中课本没有保存到现在,那么,可不可以问问当年的同学、老师呢?如果都没有,网上晒出来的课本,有没有自己当年的那一版课本呢?当年学过的课本,看到封面也没有一点印象吗?如果没有,看看出版、印刷的年月和发行的地区,推断一下呢?毕竟涉及中考,相同时间、相同地区的教科书应该大多数是一样的吧!此外,还有图书馆(包括网上图书馆),网上也有一些旧书店可供选择。
很多人选择相信甚至迷信自己的记忆,或许,那可能根本不是你读书时候的记忆,很可能是你以后接触到许多信息久了存留下来的潜意识。但如果有了课本作为证据,就更有说服力!我前文说到的几个朋友一开始坚信自己当年学的是“斯人”,但看到课本之后却发现白纸黑字写的是“是人”。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忆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央视下场了,指出很多网友找出当年的课本看到的是“是人”。
不可否认,国内教科书的出版社确实不止人教社一家,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也会有“斯人”版本。但那些版本的课本是不是大家当年学的课本呢?想方设法查看一下当年的课本,实事求是,好不好?否则,争来吵去也不会有结果。
(作者: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