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顽石读书写作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顽石读书写作穆斯林的葬礼)厚厚的一部头长篇小说,曾叫我手不释卷,读罢,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冰心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
好书启悟智慧,好文回味生活。更多书作定期推送和分享:
请在头条中关注“顽石书作”,
请在微信中搜索并关注公众号“顽石书作”。
图片来自网络(下同)
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
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
—— 冰心
厚厚的一部头长篇小说,曾叫我手不释卷,读罢,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有人说,它是一部奇特的书籍,
有人说,它是圣洁的诗篇,
有人说,它是美轮美奂的悲剧,
也有人说,它是中国的《巴黎圣母院》。
作者 霍达
一九四五年生人,回族,女。
国家一级作家,著有多种体裁文学作品约八百万字。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开罗电影节国际评委、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代表、《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等。
《穆斯林的葬礼》
一九八七年秋,完成创作并发表。
一九八八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品自问世以来,不断重印,畅销不衰,
创造了以严肃文学作品,长久赢得读者,占领市场的奇迹。
作品以今昔对比构思全书,如两条时空河流相向奔腾,相融互汇。
讲述一个穆斯林的玉器世家,在六十年间的兴衰浮沉。
从《玉殇》粱亦清辞世的悲壮震骇,
到《玉王》韩子奇青云的斗角勾心。
新月的形象轻盈升腾其间,皓洁、幽静,似一道清澈溪流,跌落于命运之劫难。
直至新月之死,缠绵而壮烈,将悲剧之美推至高潮。
在作品的尾声,粱玉冰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出现在门边,洁白的皮肤,俊秀的脸庞,黑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正吃惊地看着她。
默默苍天,沉沉大地,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
作品谋篇精巧,视角独特,情感真挚,场面阔大,头绪纷繁,内涵深厚,笔锋冷峻,沉雄浑厚,凝练典雅,庄重肃穆。
被视作中国首部成功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兼具民族史诗的品格、当代文学地位和美学价值。
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曲终掩卷,荡气回肠。
是玉的长河,是人生的长河,是命运的长河,也是悲剧的长河。
循着穆斯林漫长艰难的足迹,描述了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冲击与融汇的心路历程,直抒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时代氛围下,对人生真谛的深切困惑和孜孜追索。
诚如作者所言,她在追求一种美。
人生如若没有这种美,人生有何价值?
艺术如若没有这种美,艺术有何意义?
作品获中国文学最高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
获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
被译作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中国60年长篇小说典藏”、作家出版社“共和国作家文库”。
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九日深夜,我为《穆斯林的葬礼》点上最后一个标点。
“余生也晚”,没有经历过书中的全过程,但我曾和男女主人公的原型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接触,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痛哭和饮泣,闭目如在眼前。
文学,在我心中越来越神圣。我在写作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且希望我的读者也得到这样的享受。
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诚与否是瞒不过任何人的眼睛的。
寻诗争似诗寻我。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
我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而更愿意相信,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作者共同创造了文学。
作者如是说。
为人心作传,
为人心谱曲。
无论是优美的,
还是残酷的。
人的心灵,
便自拥有了,
压倒一切,
和镇住一切的,
力量。
2022年6月15日 午后 于沪上 石头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