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孩子们的学习有了什么改变(下孩子周末怎么过)
双减后孩子们的学习有了什么改变(下孩子周末怎么过)里面涵盖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各科目的全部课程,授课的老师也都是很难得的特级教师。对于这类家长,有个教育部提供给中小学生的一个学习网站,完全免费,不用实在可惜。性价比超高的“私人家教”国家级免费资源不可错过很多家长非常担心孩子本身基础不好,看到没有补习班和网课班的孩子周末“无所事事”,越发焦虑。
日前有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孩子周末又面临无所事事的状态,建议考虑如何改善丰富孩子们的周末生活,让孩子周末有奔头。”
一边是各地教育部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特别是学校在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减轻校内负担上不断发力;一边是部分家长面临新的育儿焦虑。说到底,还是当孩子从繁重的课外辅导中解放出来之后,家庭教育并没有主动填补空白,或拿出可行的教育设计。
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看到这一新的矛盾,找准家长焦虑的根源,帮助家长学会引导孩子将时间和精力用在有趣有益的事情上。小编整理了一些实用的资源,校长和老师们不妨推荐给家长,让孩子的课余时间过得更加充实有趣。
01
性价比超高的“私人家教”
国家级免费资源不可错过
很多家长非常担心孩子本身基础不好,看到没有补习班和网课班的孩子周末“无所事事”,越发焦虑。
对于这类家长,有个教育部提供给中小学生的一个学习网站,完全免费,不用实在可惜。
里面涵盖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各科目的全部课程,授课的老师也都是很难得的特级教师。
这个宝藏资源的全名叫「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网址是:
ykt.eduyun/ykt/sjykt/index.html?from=timeline
无论手机电脑,点进去就能直接看直接学,非常方便。
因为是国家推出的,所以里面学习的内容,异常的丰富,孩子们一年级到高中各科课程,都有名师重点讲解。
不但如此,里面还有心理健康讲座、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纪录片。
课堂知识复习预习查漏补缺都可以
打开平台,它的首页是这样的。
先是文化课的学习,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按学期排列,全部课程都有。
孩子们找到对应的年级学期,点进去,选择科目就可以学习了。
科目也很全,连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这样的副科也都有。
每节课都是名师录播课。这些老师,大多数是北京教育高地——海淀各名学校的骨干老师,课堂风格突出,讲解透彻。
之前,这种名校的名师课,我们只是听说过,现在只要登录这个网站,天南海北的孩子,都能听到。
随便截取两个老师,大家感受一个“国家队”的师资排面:
小学生的课,每节在 15-20 分钟左右,中学生的课,在 20-25 分钟,在课时设置上,很是符合孩子们视力保护的需求,也很真实地再现孩子课堂的场景。
老师讲解的同时,有板书呈现,节奏很适中。为了增强互动性,还有「提问回答」的环节。
看同龄孩子怎么回答这一问题,孩子们对比自己的思考,既有参照,又能拓展思路。对思维能力也是个有效的提升过程。
生命安全、心理健康的课要早点给孩子上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专题教育板块,里面防疫知识、品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都有。
尤其是「生命安全课」和「心理健康课」,确实应该早点上给孩子们。
2000-2005 年,国家 0-14 岁儿童因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是 0.2‰,平均每年有近 5 万、每天近 150 个孩子,因为意外伤害失去生命。
触目惊心的数字,是孩子防护常识的缺失,以及自救办法的匮乏。
生命安全这个主题里,又分为生命教育、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几个小版块。
里面把孩子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危害,都说了。
比如:路遇恶狗,千万不能拔腿就跑,更不能看它的眼睛,也不要大声尖叫,要保持原来的速度,慢慢移开。
像地震如何自救,暴雨怎么防范,都有各种实验、演示,警示孩子们潜在的危险,并示范了正确的防范、自救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里,孩子们常见的「考试焦虑」「怎么面对父母的批评」「怎么表达情绪」这些问题,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一一剖析,并给到实用的落地方法。
孩子的成长,知识的增量不能少,这类能深入稳妥和世界建立稳固联结的认知增量,也同样很重要。
这两个专题,手把手教孩子剖析自己、认知情绪、认识世界的潜在危险,让孩子日后无论是控制情绪,还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都变得胸有成竹。
阅读、影视资源丰富,让亲子时光更有意义
平台上有「经典教育」和「影视教育」两个主题,它们很适合用来拓展孩子的课外积累。
「经典阅读」里,有名师讲经典的视频课,孩子听过这些经典篇章,再学习背诵,就容易多了。
还有几百本的课外电子书,文学、科学、思维、传记、建筑等方方面面的都有。
很多书目,都是中小学必读书目,可以给孩子下载下来慢慢读,也可以把重点章节打印下来,供孩子重点学习复习,就像坐拥一座小型电子图书馆一样便利。
打开「影视教育」主题,更像挖宝一样,惊喜多多,里面有好多珍贵的影视资源。
除了《祝福》《边城》《林家铺子》《小花》等经典老片,还有老一辈革命家、名人的成长奋斗纪录片。观看这类影片,能让孩子对过去的时代,有更真实更清晰的认知。
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帮助父母自身成长
这个平台,除了方便孩子,也给父母们带来了不少福利。
怎么让孩子远离手游、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养成、怎么做个好爸爸、怎么跟孩子讲「性」、怎么帮孩子平稳读过青春期等等,父母们关心的很多问题,都能从一节节的视频微课中,找到能落地的答案。
这些家庭教育资源,长期连贯地学下来,父母们不但能掌握很多实用技巧,更关键的是,还能改善家庭教养模式。
一个双向互动亲子关系,会让孩子变得更好,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养孩子的幸福。
02
多去博物馆少上培训班
这些“云看展”资源值得好好利用
现在的中高考越来越考察孩子的日常积累。例如,北京中考题曾经有让考生写参观博物馆的感受。很多专家建议,平常孩子的学习要多去博物馆少上培训班,走出课本、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大课堂。
对一线城市的孩子来说,博物馆资源触手可及。但很多孩子的城市资源有限,平常没条件能随时看展览,这个时候好的线上资源可以弥补这一劣势。
由“假日博物馆”团队研发的系列动画纪录片,可以足不出户,带着孩子云看展。
这部纪录片,加入了动画IP猫馆长的形象,以猫馆长为讲解员,将博物馆的实景拍摄,结合动画制作 猫馆长讲解的形式,让孩子像看动画片一样,在看展的同时,学习历史、文化和艺术,以及大语文、政治、地理、科学等跨学科素养。
《假日博物馆》系列纪录片虽然内容看起来轻松,但是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进校园”项目首个民营单位,该系列视频获得共青团中央、央视频等官方媒体推荐和支持,主创团队由清华大学历史学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导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段志强老师领纲。
这个“云看展”资源还有一点优势是在表达方式上,摒弃了说教式的乏味叙述和传统纪录片的生涩表达。每集只要8分钟左右,不知不觉就看完了,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不担心孩子觉得枯燥。
03
一档“大师”云集的科普公益节目培养孩子科学素养
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对科学的兴趣,对后续学习以及是否从事科学领域工作有预测作用。而大部分人的科学兴趣是在14岁前建立的。
未见浩瀚宇宙,怎知梦想之大?青少年的科学启蒙需要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支持。优质的科普课程可以让让科学世界的光照在他们身上。
“校长会”推荐一档腾讯与宋庆龄基金会合作推出的——“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课程系列。家长可以在腾讯视频上直接搜索资源。
目前节目更新到16集,每集10分钟,每一期都有不同领域的科学巨匠,为孩子做相关科普演讲,非常适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观看。
比如: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
被《自然》期刊称为“量子鬼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等
此外也收录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生前在腾讯科学WE大会上的8分钟演讲《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讲述人类星际迁徙的愿景和推进计划。
课程内容可以让孩子看到科学研究的巨大魅力。例如,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及其团队,为了去往人类从未达到过的月球背面,设计出的“科技大白”嫦娥4号在1、2、3号的科技基础上,做出了跨时代的探索。欧阳自远在课程中讲述了他的探索过程:
在月球背面,地形起伏不平、高山峻岭、沟壑纵横,探测器落下去必定会砸个坑,科学家们或许就此丧生。
为此,很多科学界朋友寄过来书和科普照片,劝我放弃探测月球背面的决心。
但我坚信,科技探索是为人类更好发展服务的,一定要去往月球背面。
借助数学家拉格朗日的算法,即两个运动的大物体之间,有5个引力平衡点,其中第2个引力平衡点是在小物体的那一面。
于是嫦娥4号团队发射一个中继星到拉日朗日所言的第2点,看看能不能将月球的背面和地球联系在一起。
结果,打开网状天线,探测器拍到的照片很精彩,但在月球上最大困难便是月球表面超级真空的环境,一个东西往下掉,越掉越快,只会被砸得稀乱,嫦娥团队科学家随即在着陆器的下方安装一个发动机,着陆器越往下掉,发动机越往上推。
完美避坑的同时,探测器用高智能的照相机,边拍照边掉落,同时“一心三用”,判断当下的环境是否适合降落,无法降落就立即挪走,再拍一张,不行再挪再拍照。
挪来挪去,最后拍了3764张照片,最后按照人工智能的指示,拍了最完整的照片,才就此安稳落入地球表面,完好无损,没有被砸。
这组极其珍贵罕见的招聘不仅让我们恢复了月球神秘面纱的历史,也让人们了解了月球背面的环境。
嫦娥4号工作了整整一年,取得巨大的成果。
欧阳自远想告诉孩子们: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再被动,不仅嫦娥4号的团队如此,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一样,为人类未来更幸福的目标奋进。
建议
综观那些优秀的家长,往往是怀着巨大的耐心,与孩子一起成长,愿意拿出时间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互动。一方面家长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阅读、运动的热爱,对大自然的亲近感,与小伙伴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反思自身,检视自己的不足,以更好的心态、更适合的途径来因材施教。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教育。除了上面推荐的线上资源值得加以利用,周末家长可以陪伴孩子更多走向户外。跑步、骑行、轮滑、踢球、踢毽子、跳绳等运动,阅读、书法、手工等活动,不分城市农村,不论家庭经济情况,简单易行,效果明显,都可以让孩子在身体上强健起来,在心灵上细腻起来,在精神上丰富起来。
教育不是哪一个部门、哪几个人的事,在助力下一代健康成长方面,建议政府担负责任,如组织开展对学生周末活动需求的专题调研,制定丰富学生周末生活的工作方案,但家庭教育不能冷眼旁观,同样重任在肩。善于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是一种现实要求,更是时代对所有家长提出的教育命题。
来源: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