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5年后如何做职业规划(用不同视野和角度)
毕业5年后如何做职业规划(用不同视野和角度)总之,就是全维度,多角度,无死角的,想要把年轻人的心态搞崩溃,想象力给掐死,对未来的期望降到最低,然后用油腻而不自知的姿态,收获认可的虚荣。很多调调阴阳怪气,当然也有很多貌似“专业严谨”的观点,会引经论据,对比例证来证明年轻人对于“毕业十年年入百万”的预期,是TOO YOUNG TOO SAMPLE。图片来源:网络一时之间,引发社会舆论的爆发和热议讨论,基本上都是一边倒的观点占据了主流,其中不乏有头有脸的各路自媒体大V,专家学者,当然还有基数庞大的吃瓜群众,什么观点?浮躁,不切实际,不现实,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基本上不管是什么载体渠道,什么表达形式,基本上都是这个基调,大有一副过来人用自己失败的人生给年轻人“头头是道,语重心长,并且油腻反胃一课”的味道。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663篇原创文章:
2021年进入9月,出现了一件颇具争议,引发热议的事件,很有时代特色和代表性。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关于就业的调查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这项就业调查共回收270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00后”对薪资比较乐观,超过20%的大学生预期自己毕业后月薪过万,8.20%的男生、3.25%的女生分别预期会进入“5万元俱乐部”。此外,67.65%的大学生评估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元。
图片来源:网络
一时之间,引发社会舆论的爆发和热议讨论,基本上都是一边倒的观点占据了主流,其中不乏有头有脸的各路自媒体大V,专家学者,当然还有基数庞大的吃瓜群众,什么观点?
浮躁,不切实际,不现实,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基本上不管是什么载体渠道,什么表达形式,基本上都是这个基调,大有一副过来人用自己失败的人生给年轻人“头头是道,语重心长,并且油腻反胃一课”的味道。
很多调调阴阳怪气,当然也有很多貌似“专业严谨”的观点,会引经论据,对比例证来证明年轻人对于“毕业十年年入百万”的预期,是TOO YOUNG TOO SAMPLE。
总之,就是全维度,多角度,无死角的,想要把年轻人的心态搞崩溃,想象力给掐死,对未来的期望降到最低,然后用油腻而不自知的姿态,收获认可的虚荣。
别说这样说得难听,这是不是事实?
经验的价值,是传承和效率,而不是对新事物,新时代的阻拦和敌视。
其实出现这样一边倒的舆论观点现象并不奇怪,既得利益,传统群体永远不可真正意义上去做到与时俱进,和时代共同进步,变革和淘汰永远都会同时存在,时代弄潮儿的杭州马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挺有代表性的:
“人一辈子输就输在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这个人不去评论,时代弄潮儿的定义是没错的,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为数不多我个人比较认同的前瞻性观点,并不是什么鸡汤。
就好比2000年的时候,拉上自己的“八大金刚”,蜷缩在自己房子里面办公创业的时候,有着奇葩外表的马云的雄心壮志,不也是超预期的实现了吗?
和上面说的那个年轻人预期相比,收获的舆论态度,可谓是极为讽刺。
说到底,年纪越大,思维越固化,胆子越小,被社会和现实捶打的所有雄心壮志都没有, 极度压抑,也只能把怨气往年轻人身上去撒了:老一辈过得不好,凭什么年轻人就能轻松发达?
呸!这就是典型的自己混不好,还要去怪别人运气好的病态心理!
所以,这篇文章,有依有据,抓住本质,从不同的角度,态度,和各位朋友有深度地聊一聊:年轻人“毕业十年年入百万”这样的预期,是否存在合理性?
华中科技大学盛况(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从货币的本质,看懂“收入错觉”“毕业十年年入百万”这个预期,关键引发争议的,其实是“年入百万”这个标准。
期望收入,绝对算得上是经济时代的群众们喜闻乐见,高度关注的话题,没有之一。
这个调查一出,社会上一片骂声,什么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很多学长学姐说自己毕业后第一年拿的月薪只是调查表里的零头。
其实挺魔幻的,从“知乎人均985,满地百万收入”到“现实落差挣钱不易”,整个中国社会对贫富的认识,都充满了浮躁,片面,撕裂。
当然,这都是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造成的,这恰恰就是中国国家顶层设计和国策主旋律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美好未来,必须要拆除的“无形的墙”。
但是这样存在于不同时代的撕裂感,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源和本质,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看到,那就是货币环境的变化。
一百万,如果用当前的货币购买力和社会财富分配规则现状来看,不是小钱,这要承认,但是这只是货币单位,而不是真正的“收入价值”对应的购买力。
什么意思?一百万人民币,在中国的经济环境里面,不是小钱,那么一百万委内瑞拉币,或者一百万越南盾是不是小钱呢?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简直就是笑话吧?换成这个汇率比较高的英镑呢?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别错过全球汇率最高的科威特第纳尔:
图片来源:网络
各位朋友发现没有,同样的100万,换个经济环境,就完全不一样了。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货币环境,货币购买力,还有货币市值,对应的感受,其实都是一种基于当前经济环境的“即时感受”,对于未来可能会发生变化的经济环境,这样的即时感受,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所有对于争议中心“毕业十年年入百万”预期的反驳,讽刺,不置可否,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
这就是“收入错觉”,基本上对于绝大多数的80后,90后来说,经常都会听到,或者自己产生这样的感觉,那就是按照货币收入来计算,很多8090后用短短几年,就能把6070父母辈一辈子赚到的钱给赚出来。
1980年全国职工的年均工资是762元。
2015年的平均工资是61240元,三十几年间 工资的涨幅达到了80.37倍。
那是不是能说,8090出生的人,收入能力就比父母辈要强几十倍,效率高几十倍呢?
肯定不能,货币数量不同,购买力不同,完全不能单纯用数字进行对比,事实上,严谨一点来看,说不定现代社会所谓的高收入,在消费水平,资产持有层面,还比不上父母辈。
脱离环境谈币值,都是耍流氓,没有任何意义。
现代经济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和原理,就是货币流动推动经济活力,而保障货币流动性的关键,就在于货币增发和流量引导,也就是说,经济要发展,货币总量一定会增加,通胀也就必然如影随形而至。
对于货币的感受,其实只要有通胀的必然存在,那就一定有想象力。
这就和80年代的人,拿着几百元一个月的工资,在他们那个时代,能想象到未来城市里面的房子价格,会以百万为单位吗?
将心比心,有什么理由在经济持续发展,通胀必然伴随,崛起势头良好的中国,对未来货币的感觉,不敢有想象力呢?
当然,货币系统,价值管理,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有很多不确定性和周期影响,但是大方向就是这样的。
别的不说,曾经5毛1元的雪糕,现在还有吗?
90年代备受羡慕的万元户,今天来看,是不是一个笑话?
年入百万其实并不值得嘲讽,如果年入百万实现,房价百万单价起步,那才值得嘲讽。
永远不要忽略通货膨胀的存在和威力。
年入百万,只要有通胀的存在,就有想象力,不能接受这样的观念,那么和上个时代几百元收入就能生存发展的人,想不通想不到当前的物价水平,有什么区别?
货币的本质,是具有价值锚定的等价交换物,而货币的数量会变化,所以货币的实际价值也会变化。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提高眼界的思考:从中美的体制区别解读和认知来看,“年薪百万”是否具有可行性?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为了把这个“年入百万”的预期是否具有想象力和合理性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研究,我还是找了很多资料和具有对比意义的案例进行了大量的阅读。
首先是从中国当前的收入情况,经济环境,还有货币购买力层面来看:
客观地说,用当前的货币感受来分析,工作十年,年入百万,的确是一个很高的目标。
从绝对金额来看,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
再看上市公司薪酬榜,年薪百万,在A股上市公司高管中也能排前20%。
更重要的是相对比例。
毕业十年,本科生与研究生做个平均,算35岁。根据西南财经大学调查报告,全国年收入100万的人,大约有70万人,占整个人口的万分之五,这是全年龄段的一个数据。
考虑到人年龄越大收入越高,那么35岁就年入百万的人,几率会低一些,就算万分之三,一万个年轻人中有3个。
假设年入百万的都是上过大学的,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8.1%,也就是同龄人中接近1/2都可以上大学。
所以,由此可以估算,35岁的时候,年入百万大约占大学生中的万分之六。
有概率,即使再小,那么说明这种预期就有存在的意义,而不是毫无依据,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幻想和YY,这一点很重要,毕竟是有人做得到,而不是全军覆没。
当前看,核心问题是概率太小,不具备普遍意义,和实际存在撕裂和脱离。
这个结论没有问题。
其次,要进行对比,全球经济第一的美国,和全球经济第二的中国,最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地区,在过去十年中,码农都是整体收入增长最快、社会认可度提升最大的一类职业。
美国的CS(计算机)毕业生刚入职的税前收入就可以达到100万人民币(15.4万美元)这一水平。
根据科技行业薪资统计平台Levels.fyi给的数据,旧金山湾区和西雅图的软件工程师中位数年包分别为23万美元和20.4万美元;而作为对比,多伦多对应的数字是12.2万美元、伦敦是13.5万美元、新加坡是10.7万美元。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在中国互联网大厂,工作十年年入百万的群体,比例也是最高的。
经济总量不是主要矛盾,同类职业和岗位的收入差距,那就是国家体制和财富分配规则上的区别了。
国家体制,没有对错立场的说法,只有是否适合的说法,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讨论经济问题。
中国和美国,其实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和国家体制:
前者是“国富民强”,国有资本和体制力量毋庸置疑,中国人民创造财富勤奋世界第一,没有争议。
后者是“国强民富”,国家为资本服务,民众普遍高收入高福利,这是事实。
还是那句话,不要带感情色彩,客观理性地来看,这就是现实情况。
举国体制,体制成本非常高,国家和政府不生产任何价值,但是对于社会财富分配和资源调配具有绝对的掌控力,民众收入低,但是生命安全,生存发展的保障底线,非常坚固。
资本体制,基本上政府就承担了资本集团和金融的保姆和服务员的角色,极度注重社会财富生产效率,但是必然存在阶级分化,贫富对立,而且这样的政府,没有办法为底层民众提供生存保障,一切拿钱说话。
中国可以全面扶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但是美国经济如何发达,永远都会有人因为饿死冻死,无人问津。
体制的不同,规则的不同,就必然决定了社会收入的逻辑不相同,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适之分。
很显然,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最适合中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总不能想着吃着资本主义模式的福利,还享受着中国举国体制的保障吧?
拿着高收入,开豪车住豪宅,还想着环境安全,全面保障?要脸么?
所以通过这个对比,其实结论并不复杂,那就是如果从国家体制和社会模式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中,要让“毕业十年年入百万”这样的预期,得到普遍的实现,很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并不容易。
最后,要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来进行分析:
按照当前中国的货币购买力和收入感受来看,年入百万,绝对属于社会财富金字塔上端“少部分人”的特征了,这一点,其实是和整个经济体的发展阶段,是有因果关系的。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经历了建国以来几十年堪称奇迹的高速经济发展,即使到当下的今天,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
这是自谦收敛的说法吗?
不是,是高度客观理性,自我定位精准的态度,是韬光养晦,是厚积薄发的思路。
同样和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是最好的对象,不能因为美国在后疫情时代出现的经济问题和国力衰弱趋势,就一叶障目,只看到中国强势崛起的种种表现。
能看到短处,看到不足,才有进步的空间,才有提升的可能,当然不是说美国好,这一点要说清楚。
事实上,要想实现具有规模效应的“毕业十年年入百万”预期实现,有几个重要的基础条件需要作为前置:
1、中国要成功迈入发达国家的阵营,在产业,劳动价值,还有科技领域,真正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2、大学生是就业主力,要想实现收入目标,那么大学生群体一定要有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并且能够在中等收入阶层实现稳定;
很显然,目前尚处于产业链低端,低端制造,缺乏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中国经济底色,叠加过去几十年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贫富分化和资本模式的垄断和壁垒,要想实现这样的预期,需要时间,需要突破,需要契机。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有困难,不代表没希望,虽然中国目前依然还是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当然和预期的差距也是事实存在的,但是和全球其他任何国家相比,在中国提出这样的预期,其实是最有得到实现可能的。
这就要说到中国的国策和体制优势了,全面消除贫困已经实现,接下来,“共同富裕”成为国策主旋律。
放眼全球,也只有中国的经济发展追求的是和收入关联的“共同富裕”。
国家都在想办法从规则,分配,还有发展层面以提升收入为目标了,凭借中国的举国体制优势,这个预期,有没有想象力?
综合以上三个维度的分析,“年薪百万”的预期,可以有争议,但是长远的可行性,一定存在。别的国家和地区不敢说,但是在中国,这种预期,是值得期待的。
图片来源:网络
3“毕业十年年入百万”预期,存在的价值,意义,还有合理性论证正所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年轻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个期盼高一点,自我期许高一些,是非常正常的事。
他们不应该对未来悲观,甚至不应该客观、冷静。
年轻人初入社会,就应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当然,因为“系统性偏差”的存在,信息环境的失真,还有大量互联网大厂,时代风口,暴利行业等等扭曲真相的造富神话,拔高了毕业生的预期。
年轻人处在这种浮躁与不真实之中,自然会生出不切实际的期盼。
但是太实际,太理性,就没有活力,没有冲劲,没有想象力了,谈发展就是按部就班,没有任何的波澜。
所以,对于“毕业十年年入百万”这样的预期,即使浮夸,也是有存在的意义的。
这是其一。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预期,换个角度来看,不也是对中国未来经济,就业,回报前景的一种美好景愿吗?
1978年,中国GDP总额仅为3679亿,2016年,这个数字爆发式的增长到765873亿,名义GDP增加200多倍,各行各业的规模也相应扩大。
更庞大的行业规模,更多的财富传奇,更大的财富蛋糕,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现。
虽然说过往的表现不能代表未来趋势,但是对于未来的看好,非常重要。
而和收入紧密关联的预期,其实反映出来的,是中国年轻人群体对未来财富增量和分配的看好。
我曾经接触过发达国家的穷人家庭,也接触过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地区的普通家庭,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家庭的年轻人,没有什么预期,没有什么斗志,中国“三和大神”也算凤毛麟角,但是对于上面说的两种国家中,其实是普遍现象。
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那就是年轻人对通过提升收入改变命运和生活质量,没有什么欲望,或者说,无能为力。
毕竟资本阶级无形壁垒,还有对国家经济和发展没有什么期盼,躺平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唯一的选择,就成了普遍的选择。
中国的年轻人,大学生,敢想“毕业十年年入百万”这样的预期,难道不是对国家,对突破最大的信心底色么?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壮则国兴旺!
这或许是这个当前看起来或许有那么一些浮躁,不切实际,甚至是脱离实际的预期存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精神层面的力量,主观能动力的驱动性,主动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有没有意义?
这是其二。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心中有光,无惧黑暗,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旋律文章的最后,请大家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图片来源:网络
世界上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是如何发展和实现的?
经济周期和产业迁移。很明显的,中国是站到了关键周期节点之上的。
中国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毫无疑问是一个浮躁、忙碌、却激动人心的时代。
但是这样的时代,已经开始过去,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红利、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财富效应的助推力,新技术,正在放缓。人口方面,人口的老龄化,虽然意味着高端岗位空出,但更意味着推高了劳动力成本,增加了人口抚养比,降低了储蓄率,给中国经济下行带来压力,导致行业规模平稳甚至缩减。至于全球化,也进入一个平稳甚至停滞阶段。
可以说,接下来即将到来的时代对于获得财富,实现高收入,并不是一个友好的时代。
但是也不能成为指责和讽刺一个时代年轻人的理由和借口。
积极乐观的来看,从产业到经济,这个时代,是属于中国的,是中国势不可挡的崛起时代。
时代造英雄,平淡埋英雄。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精彩,同样也会有对应时代的代表,财富和机遇。
其实也能理解很多人对于文章讨论的这个“毕业十年年入百万”的预期,会有阴阳怪气,刻薄讽刺,甚至极力嘲讽的表现和态度。
只有跟不上时代,被时代淘汰,注定要被淘汰,不得不被淘汰的群体,才会有这样的怨气和恐慌,而这样的人,永远都会有,永远都不会少。
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有高预期一点问题和毛病都没有,期待值有多大,就要为实现预期付出多大的努力和奋斗,才是正途。
至于别人怎么看,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不要把活成面子的人的看法,去影响自己人生发展的里子。
时代更迭,永不停息,未来不管好坏,都是属于时代对应的年轻人的,为了自己想要的,预期的,那就要自己努力。而且,在中国,这样的努力,绝对是有盼头的。
回想革命先烈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对革命,对未来,对国家的预期还有口号,沐浴在新中国时代光芒下的每一个人,恐怕都不可能去挑刺和讽刺吧?
这就是预期和希望的力量:心中有光,无惧黑暗。
所以,用发展的,理性的,客观的,科学的眼光和思维来看,既然有雄心壮志,那就全力以赴,青春如此,不负韶华!
这是来自一个80后不油腻中年大叔,送给所有逐梦前行的中国人和年轻人们,最真诚的祝福!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