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民国时期南京的女子学院(民国时期天津的教会女子学校)

民国时期南京的女子学院(民国时期天津的教会女子学校)当时在这里上学中国学生,大多为家境比较富裕的女生。学生们根据程度情况,被分编入不同班级,依照欧美学院模式进行严格教育和训练。学校分法文班和英文班,按照欧美初级学校教育模式授课,后来学堂开始招收中国学生,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到,办学规模也随之扩大。天津圣若瑟女校由法国遣史会仁慈堂所创立,法国遣史会是天主教修会之一,其宗旨为派遣教士往乡村向贫民传教,于1625年创建于巴黎,起初仅遣派会士深入法国山乡,后随着修会力量的发展,大量派往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地。民国三年圣若瑟女校由圣芳济圣母会接办并管理,随着天主教会在华办学热潮的兴起,在天津传教的天主教神父决定建立一所学堂,圣芳济圣母会有深厚的教育传统丰富的办学经验,所以承担起办学的主要责任。刚开始是为外侨开办的走读兼寄宿的学校,设法文、英文两部。该建筑建于1923年,混合结构,带地下室,中部为三层坡顶楼房,两翼二层平顶。外檐为清水砖墙,窗间为砖砌附壁

民国时期天津的天主教会女子学校——圣若瑟女校和圣功女中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女子教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1860年天津开埠,天主教会在这里兴起现代教育,女学最初的兴起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女性走出家门接受新学教育便是始于天津。

一,天津天主教会学校——圣若瑟女校

民国时期的天津的天主教会学校——圣若瑟女校 ,始建于1914年(民国三年),是一所由修女任教,走读兼寄宿的学校。

民国时期南京的女子学院(民国时期天津的教会女子学校)(1)

天津圣若瑟女校由法国遣史会仁慈堂所创立,法国遣史会是天主教修会之一,其宗旨为派遣教士往乡村向贫民传教,于1625年创建于巴黎,起初仅遣派会士深入法国山乡,后随着修会力量的发展,大量派往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地。

民国三年圣若瑟女校由圣芳济圣母会接办并管理,随着天主教会在华办学热潮的兴起,在天津传教的天主教神父决定建立一所学堂,圣芳济圣母会有深厚的教育传统丰富的办学经验,所以承担起办学的主要责任。

民国时期南京的女子学院(民国时期天津的教会女子学校)(2)

刚开始是为外侨开办的走读兼寄宿的学校,设法文、英文两部。该建筑建于1923年,混合结构,带地下室,中部为三层坡顶楼房,两翼二层平顶。外檐为清水砖墙,窗间为砖砌附壁柱装饰,三层为拱券窗。

民国时期南京的女子学院(民国时期天津的教会女子学校)(3)

学校分法文班和英文班,按照欧美初级学校教育模式授课,后来学堂开始招收中国学生,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到,办学规模也随之扩大。

民国时期南京的女子学院(民国时期天津的教会女子学校)(4)

当时在这里上学中国学生,大多为家境比较富裕的女生。学生们根据程度情况,被分编入不同班级,依照欧美学院模式进行严格教育和训练。

民国时期南京的女子学院(民国时期天津的教会女子学校)(5)

学校并无宗教信仰的强制性和强迫性,允许无教无派学生的入学,学校开设了多门世俗西学课目,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各种知识,开阔了眼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学生进校学习后进步显著。

民国时期南京的女子学院(民国时期天津的教会女子学校)(6)

学校分法文班和英文班,由幼稚园一直到高中毕业。学院后来派遣学生赴英国参加剑桥大学公开考试,取得优异成绩,鉴定考试后即可升入国外任何大学,所以名声鹊起。

民国时期南京的女子学院(民国时期天津的教会女子学校)(7)

现在的天津市第十一中学,位于天津市河北路211号 ,始建于1914年(民国三年),前身为天主教会学校-----圣若瑟女校。

 二,圣功女学: 白衬衫、黑裙子的天主教学校 

 1914年(民国三年甲申)六月,毕业于天津北洋女师范学堂的夏景如为普及教育,提出在租界设立学校。此主张得到天主教会大力支持,在法租界(今和平区)义庆里租校舍招生开学,定名为“圣功学堂”,又名“圣功女学校”。

圣功女学创办转年,校董会推举夏景如继任校长。1916年,民国时期的著名影星胡蝶曾和堂妹胡珊在圣功女学就学。

民国时期南京的女子学院(民国时期天津的教会女子学校)(8)

胡蝶在回忆录中提到:“圣功学堂是天主教学校,校规很严,白衬衫,黑裙子,上课都得规规矩矩。”

1939年,圣功女学的中学部高中为双轨制,初中为三轨制;共有学生550余人,再加上小学300余人,大有人满之患。为了解决校舍拥挤问题,夏景如和校董会多方募捐,还发动学生、家长募捐。1940年秋,圣功女中马场道陶园新校舍落成。这凝聚了夏景如校长和全校师生的心血。

由于“圣功女中”不仅教学好,全校师生还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热情,引起日军不满。9月开学前,日军当局规定自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更改校名。最后由教会文贵宾主教出面调停,才保住了“圣功”校名。

民国时期南京的女子学院(民国时期天津的教会女子学校)(9)

1937年学校人满之患,天主教会主教捐献建校基金,又多方募捐,于1938年12月29日首次付款,购买了陶园地块。

1941年4月23日经批准破土动工,12月7日四层新校舍(今新华中学圣功楼)落成启用,圣功女中迁至新校舍,后来学生增加到650名。

“圣功女中”从天而降新礼堂,这是怎么回事?原来1946年8月的一天,老师们在四楼看见学校旁的美国兵营里,海军陆战队士兵正在拆大礼堂,派人拜见了司令官,想廉价买拆下的建材。不料,司令官竟同意免费送给学校。士兵们还主动利用休息时间协助学校建成大礼堂,从此毕业典礼及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都在这个新礼堂举行。

民国时期南京的女子学院(民国时期天津的教会女子学校)(10)

而后,圣功女学几经易名,直至1973年更名为“天津市新华中学”,后被列入《中国名校大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