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在英语词汇学中的作用(多模态话语在高中英语词汇处理中的运用)
语境在英语词汇学中的作用(多模态话语在高中英语词汇处理中的运用)(一)呈现方式不当目前,关于词汇教学不少教师存在的困惑是:阅读教学如何处理词汇。究竟教还是不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一些教师没有明晰的思路,缺乏有效的方法,经常表现为:一、引言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而词汇作为语言知识的要素,直接影响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Wilkins(1972:111)提出,没有语法,不能很好的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都表达不了。如何利用词汇来建构和表达意义,在语篇中运用词汇十分重要。可见,词汇是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没有一定量的词汇和一定的词汇运用能力,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交际。二、阅读教学词汇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李 杰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英语词汇处理中存在的诸如呈现方式不当、忽视词汇处理、教学方式欠缺、缺乏词汇运用等问题及其成因,就如何将多模态话语应用于词汇处理进行了实践研究。结合阅读教学,运用案例分析法,本文提出了读前多模态呈现词汇、读中多模态嵌入词汇、读后多模态运用词汇的教学策略。恰当运用多模态话语处理词汇能够丰富词汇教学方式,增强词汇教学效果。最后,文章建议英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多模态话语处理词汇,提升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关键词:多模态;多模态话语;词汇处理;教学方式
一、引言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而词汇作为语言知识的要素,直接影响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Wilkins(1972:111)提出,没有语法,不能很好的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都表达不了。如何利用词汇来建构和表达意义,在语篇中运用词汇十分重要。可见,词汇是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没有一定量的词汇和一定的词汇运用能力,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交际。
二、阅读教学词汇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关于词汇教学不少教师存在的困惑是:阅读教学如何处理词汇。究竟教还是不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一些教师没有明晰的思路,缺乏有效的方法,经常表现为:
(一)呈现方式不当
教师按单词表逐一讲授、领读,脱离教材文本,没有在语境中实施词汇教学。学生缺乏对词汇意义和用法的深层加工,导致理解不透彻,记忆不深刻。
(二)忽视词汇处理
教师只关注文本理解,缺乏处理词汇的意识。阅读教学与词汇教学相脱离,任务的设计没有兼顾词汇操练和运用,没有充分利用语篇处理词汇。阅读文本之后,学生对词汇意义和用法没有什么印象。
(三)教学方式欠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运用单一文字呈现词义,未能运用图片、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给学生留下较深的记忆痕迹。
(四)缺乏词汇运用
教师集中进行词汇教学,讲解词汇的意义、词性和用法,学生被动记笔记。教师没有设计操练与运用词汇的练习,学生缺乏在多种语境中运用词汇、操练词汇的机会。
笔者认为,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词汇处理的意识不强,没有精心设计词汇的呈现与运用,对新出现的词汇或置之不理或轻描淡写,将注意力片面集中于读写教学,忽视了词汇对读写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意义;词汇处理的方式不当,只运用单一的手段实施词汇教学,未能利用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欠佳。以上教学行为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在阅读课结束以后,对于词汇意义和用法并不清楚,难以组织语言进行输出,词汇运用能力不强。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探索运用多模态手段处理词汇提升学生词汇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教师更好地运用多模态手段,笔者将在下文阐述多模态话语的内涵及意义,以使教师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多模态话语的内涵及其意义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世界水平的提高,语言不再是人类唯一的表达手段,图像、音频、视频和动作等视觉、听觉和行为符号模态逐渐成为重要的意义建构资源,在传递信息方面与语言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一)多模态话语的内涵
根据 Halliday(1978)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多模态话语”是通过多种符号资源内部的互动来实现意义的复合话语。张德禄(2009)认为,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随着多模态话语研究的逐渐深入,其应用范围也愈加广泛,在教育领域,Royce(2002)研究了多模态话语中不同符号的互补性以及多模态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协同性,张德禄、王璐(2010)分析了各种模态在多模态话语中的协同作用以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等等。
(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器官的参与比单器官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其原因是,多种器官的参与能使大脑建立起多种神经联系(文秋芳,1996:148)。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渠道信息共同刺激学习者个体大脑皮层相应的机能区,比单一渠道信息引起的反应强烈,在发挥正效应条件下更利于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记忆,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胡永近、张德禄,2013)。将多模态话语运用于词汇处理,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获取词汇信息,增强词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有利于优化词汇学习方式,改进词汇学习策略,启发学生思维,加深词汇理解和记忆,提升词汇学习效果。
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多模态话语界定为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表情、动作等多种符号和资源,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实现意义的复合话语。探索将多模态话语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课词汇处理之中,以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词汇意义和用法进行深层加工,提升学生词汇运用能力。
四、多模态话语在阅读课教学词汇处理中的实施
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文本特征出发,设计明确的词汇目标,以阅读为中心,融入词汇学习、操练和运用。在读前多模态呈现词汇,激活文本话题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为阅读文本铺设基础;在读中多模态嵌入词汇,通过理解语篇,帮助学生在文本语境中理解、感悟词义;在读后多模态运用词汇,通过创设情境,运用任务驱动,为学生围绕文本组织语言输出提供平台,提升词汇运用能力。
(一)读前多模态呈现词汇
读前词汇处理旨在帮助学生熟悉话题词汇,激发学习动机,激活背景知识,引出文本话题。呈现词汇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词汇的意义、结构和用法,教师可以根据词汇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
1. 以图片为主模态呈现
程晓堂、郑敏(2002:63)认为,词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像或想象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因为视觉信息比文字信息容易记忆”。对于某些词汇,利用图片呈现更为直观、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词义,有利于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词汇加以想象,把词汇意义图像化、情境化,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
例如,牛津英语教材(译林版)(以下同)模块二第二单元阅读材料“非洲探险”是托比写给朋友的一份信,内容是他和弟弟到非洲旅游和探险活动计划。课堂导入时,笔者用PPT展示图片(见图4.1.1.1),在情境中通过交流互动向学生提问导出目标词汇,然后笔者展示自己的生活照片,幽默地提问学生“ 照片中的帅哥是谁”,从而导出生词photograph。
“为确保二语词汇的快速提取,应加强外语单词和其所表达的概念间的联系”(董燕萍,2005:54)。图片作为一种模态符号,比文字更为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强化单词和词意之间的联系。笔者以图片为主模态,辅以文字、口语等模态,在交际语境中通过启发提问,形象地把话题生词呈现给学生。呈现地图、沙漠、骆驼救生衣等图片以及笔者的照片与文字、声音共同形成了多模态话语,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指向词汇学习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导入过程中,活动设计对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产生刺激,有助于学生对生词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提高词汇理解和记忆效果。
2. 以视频为主模态呈现
研究发现,静态图片组合文本和动态视频组合文本呈现方式更有利于受试对词汇意义的长时记忆(解冰 等,2016)。视频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产生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对于词汇的意义和用法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通道刺激感官,有助于在脑海中留下较深的印记,增强词汇学习效果。
例如,模块九第一单元阅读材料“加拿大——枫叶之国”旨在让学生了解关于加拿大的地理、历史和四座著名城市的相关信息。笔者首先播放了介绍加拿大的英文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哪个国家与加拿大有较长的边界线?”“在加拿大北方冰冷地区有野生动物吗?”“加拿大最著名的树是什么树?”等理解性问题,从而在语境中呈现目标词汇。
Schmidt(1990)的“注意理论”认为,不是所有的输入都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只有被注意到的输入才会因为有可能被吸收,从而被大脑认知机制有效加工。视频集图、文、声、像多重刺激于一体,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大脑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相关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笔者围绕文本教学目标和词汇教学目标,运用视频播放加拿大人文地理,在情境中呈现词汇,帮助学生运用生词表达思想。丰富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不但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以视频为主模态,辅以文字、口语模态的多模态话语既导出了文本话题,又帮助学生理解了目标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二)读中多模态嵌入词汇
读中处理词汇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词汇在语篇中的意义和用法,借助词汇解构文本主旨、篇章结构和具体细节。文本理解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词汇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设计理解任务的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图、表、文字等多模态方式嵌入词汇,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1. 以图表为主模态嵌入
流程图、思维导图、表格等能够展现文本主旨和结构,帮助学生抓住重点信息。教师设计文本理解任务时,应该嵌入目标词汇,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情境中理解和感知词汇意义和用法。
例如,模块八第一单元阅读材料“文学鉴赏”主要给出了古典文学的定义、解释了当今一些人不阅读古典文学的原因、查尔斯•狄更斯的趣事及其小说《远大前程》的主要信息。在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思维导图填空任务(见图4.2.1.1)。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查尔斯•狄更斯”猜测生词 author 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横线内容猜测生词plot,theme的含义。完成填空任务后,笔者就文本细节信息进一步提问“故事情节发生了什么曲折变化?”从而导出目标词汇twist和generous。
“心理词库组织的扩散激活模型告诉我们,不同的词汇是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概念网络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因此,二语词汇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建立所有词汇的概念网络”(董燕萍,2005:50)。“心理学研究表明,把相关内容集中或联系起来学习和记忆,效果更佳”(程晓堂、郑敏,2002:65)。本环节笔者围绕文本解读运用思维导图嵌入词汇教学,突出关键词汇,能够有效地激发大脑潜能,易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网络图像,理解生词意义。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把小说《远大前程》的“人物、作者、情节、主题、象征和结尾”等词汇联系起来学习和记忆,从而把握文本主旨,掌握词汇意义和用法,并形成持久的记忆。
2. 以文字为主模态嵌入
根据加工深度理论(Craik & Lockhart 1972,转引自解冰 等,2016:21),信息在头脑中存储的时间长短与学习者对目标词汇的加工水平有直接关系。如果学习者对目标词汇加工得越深,那么目标词汇在记忆中的储存效果就越好。运用文字处理词汇便于学生在语境中深度加工词汇意义、掌握词汇用法,有利于学生构建词块、加快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例如,模块四第二单元阅读材料“奥运会”是一篇国际奥委会成员的演讲稿,主要介绍了奥运会的历史和发展以及一些著名的奥运会运动员。在读中阶段,笔者设计了一个任务型阅读词汇填空任务(见表4.2.2.1),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完成表格信息。在指导词汇学习策略时笔者提醒学生根据语境灵活填写词汇:第六空需要将文本中的原词转换成一个词块,第九空则应将文本中名词转变成动词并需要变形。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词块是“一串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单位,整体存储于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经过语法生成和分析”(Wray,2002)。语言学习的关键是掌握和运用语言交流中以整体形式频繁出现的固定短语、搭配和句型等“预制语块”。在语境中嵌入词汇促使学生将短时记忆里的语言单位进行重新编码、组词成块,有利于在长时记忆中形成许多有意义的预制语块。本环节帮助学生把目标词汇significance contemporary well-known lead the way attempt movement嵌入文本理解之中,在语境中深度加工词汇意义,使得词汇以整体单位储存在学生大脑中,有助于学生记忆、编码和迅速提取,从而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三)读后多模态运用词汇
“词汇处理不应该只是意思的展示或用法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词汇的运用,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有可能掌握词汇”(王笃勤,2002:84)。正确运用词汇组成句子、段落或语篇来表情达意是词汇学习的关键。在读后阶段,教师应该根据文本主题设计主题词汇运用的任务,创设运用英语的情境,为学生围绕文本组织语言输出提供平台,帮助学生利用表情、动作、口语等多种符号资源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1. 以口语为主模态运用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指出,英语语言能力是学生形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托和基础,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有效使用口头、书面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教师应该在读后活动中创设口语交流情境,提供口语表达机会,设计复述、采访、表演、辩论等任务,培养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例如,模块七第三单元阅读材料“因特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主要介绍了使用英特网的优点和缺点。在读后阶段笔者设计了一个辩论活动,辩题为“网上购物好还是不好?”辩论开始之前,笔者精心设计文本主题词汇供学生参考使用,将班级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代表正反两种观点进行辩论。辩论结束以后,笔者从观点、语言、逻辑、表情动作等方面就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
吴旭东、陈晓庆(2000)认为制约中国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障碍之一就是他们缺乏产出性练习。产出性练习包括口头和笔头两种方式。学生要尽量使用新学词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使用新学词汇的机会。辩论、采访、表演等口语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的学习情感,巩固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交流时,既要运用口语表达,又要倾听他人发言,观察他人的表情、动作,在多模态互动中理解词汇、运用词汇、记忆词汇,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2. 以书写为主模态运用
书写是运用英语的主要形式之一。布置学生运用词汇进行书写训练,能够及时巩固词汇意义,提高词汇运用能力。英文海报、画报、墙报等图文设计任务既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写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读后续写、改写、缩写、话题拓展写作等均能加深文本理解,拓展语言能力,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文本中所学的主要词汇。
例如,模块一第二单元阅读材料“独自在家”是一篇关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而导致争吵的剧本。在读后阶段,笔者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与父母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安排小组收集问题并记录下来,由小组派代表展示,然后笔者安排小组讨论并记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接下来笔者布置写作任务,书写主题为“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及其应对策略”,并展示文本中的目标词汇,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汇创造性写作,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择作品展示并点评。
词汇提取的频率效应告诉我们,频率越高的词就越容易被提取。所谓频率高就是人们接触这些词的机会多。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要想在使用外语时减少词汇上的困难,就需要经常接触外语词汇。笔者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自己与父母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复习话题词汇,提高学生接触文本词汇的频率,为写作提供话题知识、语言素材和情感铺垫。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目标词汇和巩固文本理解进行,学生在交流、倾听、书写多模态互动中巩固、操练、运用文本中所学的词汇,加深了对目标词汇的印象,提升了词汇运用能力。
五、结语
本文指出了高中英语教学词汇处理中呈现方式不当、忽视词汇处理、教学方式欠缺、缺乏词汇运用等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阐述了多模态话语的内涵及其对词汇教学的意义。针对词汇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阅读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读前多模态呈现词汇、读中多模态嵌入词汇、读后多模态运用词汇的教学策略。结果表明,将多模态话语应用于词汇处理有助于丰富词汇教学方式,提升词汇教学效果。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普教重点课题“基于吸纳学习的高中英语教学多模态话语研究”(课题批准号:B-b/2015/02/1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2] Royce T. 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 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 [J]. TESOL Quarterly 2002 36 (2): 191-205.
[3]Schmidt R.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 (11): 17-46.
[4] Wilkins 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2.
[5] 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6]程晓堂,郑敏. 英语学习策略[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董燕萍.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胡永近,张德禄. 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多模态功能的实验研究[J]. 外语界,2013(5).
[9]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0]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1]吴旭东,陈晓庆. 中国英语学生课堂环境下词汇能力的发展[J]. 现代外语,2000(4).
[12]解冰,周婷,高瑛. 不同词汇呈现方式对初中生短时记忆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6(10).
[13]译林出版社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 1(必修模块),2(必修模块),4(必修模块),7(选修模块),8(选修模块),9(选修模块)[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4]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2009(1).
[15]张德禄,王璐.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 外语学刊,2010(2).
Application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in Dealing with Vocabulary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Li Jie
Abstract: In the light of problems of dealing with vocabulary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such as improperly presenting methods ignoring dealing with vocabulary lacking teaching modes and use of vocabulary as well as contributing factor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o apply multimodal discourse to dealing with vocabulary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Combined with reading teaching and employing method of case analysis this research puts forward teaching strategies of presenting vocabulary before reading imbedding vocabulary while reading and using vocabulary after reading all of which are conducted with multimodality. It is found that using multimodal teaching appropriately helps to enrich vocabulary teaching modes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t is recommended that English teachers shift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s and use multimodal discourse to promote students’ ability of using vocabulary.
Key words: multimodality; multimodal discourse; dealing with vocabulary; teaching mode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