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青葱岁月(平凡的高中岁月)
高中的青葱岁月(平凡的高中岁月)出发前父亲把我们的行李捆绑放在一起,每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兴奋又忐忑地到了大王公社驻地,到了驻地后才得知他的亲戚只是给他安排了地方,把我给忘记了!我只好一个人又沮丧地骑上自行车,来到了靠近公路北侧不远处的广饶二中。 后来中考时,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就近报考了位于大王公社的广饶二中。基本没有出过大张淡村的我,和本村一个同学一起,提前一天下午就骑着自行车,计划在考点附近住下来,预备第二天的考试。他有亲戚在公社机关工作,听同学说他答应帮我俩找个外面住的地方,比住在学校里安静。我很高兴,毕竟出村的机会很少,估计应付不了外面的事情。 我能够到广饶一中就读,也是一波三折。 我就读的张淡联中就在本村,我家在学校附近,每天早上在家里听到学校敲预备钟才出发到学校,从来耽误不了正式上课,但在村子里了解到的社会知识非常有限,对村子以外的世界知道的少之又少。直到上初中三年级,因为村里高我一级的汝斌考到了广饶一中,才
文丨高明 编辑丨晓娣
前言:回忆青春岁月,往往会伴随一段情窦初开的感情故事,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起青春荷尔蒙高峰时期一代人的共鸣。作家路遥在小说《平凡的世界》里描述到:农家穷孩子孙少平的高中岁月,先和地主孙女郝红梅产生朦胧爱情,再和县革委会副主任女儿田晓霞热恋,演绎了属于特定年代“匆匆那年”的爱情故事。
但对于我们这帮同样十五六岁,原来基本没有机会走出村庄,突然来到广饶县城这个大地方的农家穷孩子来说,即使情窦初开,也会因各种主客观因素,把感情的种子限制在休眠状态。当年我十五岁,同班同学大部分同龄或大我一到两岁,好像没有感觉到感情的火花,曾经光临到我们这帮孩子身上。也不知道我的同学们是不是都同意这个观点,因为三十多年过去了,班里也没有哪对同学后来结婚走到了一起。
01
我能够到广饶一中就读,也是一波三折。
我就读的张淡联中就在本村,我家在学校附近,每天早上在家里听到学校敲预备钟才出发到学校,从来耽误不了正式上课,但在村子里了解到的社会知识非常有限,对村子以外的世界知道的少之又少。直到上初中三年级,因为村里高我一级的汝斌考到了广饶一中,才第一次听说了这所学校的名字,在广饶县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本地还有这么一所知名学校。
其实,那个年代我们最羡慕的不是考上高中,而是从初中直接考上中专的同学,一步就完成了农家孩子跳龙门的飞跃。最优秀的孩子上中专,再差些才是高中。懵懵懂懂中我感觉自己也应该考上个什么学校才行,但感觉是太遥远的事情。
后来中考时,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就近报考了位于大王公社的广饶二中。基本没有出过大张淡村的我,和本村一个同学一起,提前一天下午就骑着自行车,计划在考点附近住下来,预备第二天的考试。他有亲戚在公社机关工作,听同学说他答应帮我俩找个外面住的地方,比住在学校里安静。我很高兴,毕竟出村的机会很少,估计应付不了外面的事情。
出发前父亲把我们的行李捆绑放在一起,每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兴奋又忐忑地到了大王公社驻地,到了驻地后才得知他的亲戚只是给他安排了地方,把我给忘记了!我只好一个人又沮丧地骑上自行车,来到了靠近公路北侧不远处的广饶二中。
当时给考试学生住的集体宿舍里,是用砖头和水泥砌的大通铺,屋子里草垫子、破被褥等随便扔在通铺及地面上,狼藉一片,这是几个月前刚毕业的学生扔掉不要的东西。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跳蚤几乎像蚂蚁一样,在屋子里的杂物上举行疯狂派对,估计是饿了一个多月了。我取下自己带的被单铺盖,发现吃饭的饭盒还在我同学的自行车后面绑着呢!没有任何联系方式,也不知道他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没有饭盒到哪里能吃饭,只好一个人硬着头皮骑车返回村子,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再回来考试。
现在看距离只有十公里左右的路程,那时候感觉是那么远,远得像几天才能走到一样。后来和这个同学聊起来,他说当时也非常着急无奈,等发现我吃饭的家什都在他的车子上时,已经无法联系到我了。
02
再后来我在县城的亲戚帮我转学到了广饶一中,这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赶上班级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也焦虑。其实我不是最晚到的学生,我们班在我之后,又陆续从各个学校转学过来近二十个同学。这时候的高中学生并没有档案学籍之说,到了参加高考时才建立学生档案,各个高中之间学生转来转去的也很普遍。
我来到广饶一中后,被分到了26级2班,早先班里已经有两个西营公社来的同学:永利和咨良,我们三人自然地成为了好朋友,大通铺宿舍里我的被褥就安插在了他俩中间,我们三个人在班里一起吃饭,一起跑步,一起讨论问题,互相照应。
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同学,开始很好奇和兴奋,尤其是同学们从各个公社带来的新鲜语言。每当你说出一句话,回应的是什么“你好伟大!”“真机灵!”“有见地!“等等,讲话口气完全有别于老家村子里人,感觉生活又被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这一班同学大部分都是各个公社来的农村苦孩子,初中时期的学习及各方面都很优秀,每个同学都有特点,每个人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也慢慢熟悉着26级2班的同学们。
团支部书记庆营同学,来自稻庄公社,处处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做事一板一眼。
班长国强同学,家在县城居住,是走读学生,文质彬彬,一副不卑不亢的样子,因为父亲在县直机关工作的原因,他比我们大部分人都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劳动委员曰林同学,家在花园公社,言语犀利,平时穿着也讲究,喜欢双手叉腰安排同学们的劳动分工。
忠厚同学,家也在县城,名符其人老实厚道,学习刻苦用功,平时少言寡语。
石村公社来的子亮同学,说话做事都是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学习也非常认真。
码头公社来的五晓同学,大国字脸,走路姿势些许夸张,一行一动正经有样,经常说出一些新奇的词语,很多高大上的语句就是从他嘴里吐出来的。
士健是丁庄公社来的,不时带小清河的虾酱过来,是我们那时候能尝到的海鲜。
颜徐公社的兰生同学,喜欢穿奇装异服,读武林杂志练武术,举止谈吐比我们大多数同学显得更成熟。
牛庄公社来的建三同学,长得像小坦克一样壮实;大营公社来的西鹏,朴实得像我一样。还有树宝、增民、安峰、会斌、立泉、荣吉、士刚、今朝等等,每个人都有性格,都有特点,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我们班主任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延老师,青春活力四射,年龄也和我们差不多,班里有同学甚至比他年纪还大,政治经济学课堂上,他的声音洪亮、语句连贯,一堂课总是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代数课张老师,讲话很有鼓动性,口头语是“学习很重要,特别是数学,尤其是代数!”——因为他是代数老师。
语文课刘老师,多才多艺,讲课也生动有趣,讲到三国志形容张飞时,随口来句京剧唱腔:“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让我们感到文字生动了起来。
还有先后上化学课的燕老师、王老师,物理课的王老师,体育课的孙老师等等,这些老师们都是知识渊博,爱岗敬业,对学生们倾注了一片心血。
随着高三临近,学校经常组织全校学生开动员大会,教导处主任邵老师,好像是青岛人,身材魁梧结实,发言铿锵有力,有点像巴顿将军的派头,夸张的手势配合富有感染力的内容,豪迈的气势,每每把在场的全校学生都鼓动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其他几个校领导也是轮番发言,把会场气氛鼓动到最高潮。
03
回头再说说我当初面临的学习情况,虽然到这里读书已经一个学期,但感觉仍然不适应初中到高中的变化。
上高中以前我连出村的机会都很少,突然来到县城读书,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是肯定的。几门主要的课程中物理内容跨度最大,什么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力合力作用力,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花多时间也感觉用不上力。高一上学期期末物理考试,全班及格分数以上的不超过十个人,我记得当时我的分数是58分,刚刚不及格,当物理课宁老师总结,说及格线以上的都是高材生的时候,还是有点小小的沾沾自喜,因为转学等各种原因,我比其他同学晚到了一个多月时间,能有这个成绩我已经很满意了。
我们二十六级一、二班属于这一级的英语慢班,当其他班级的高中英语学第一课课文“盲人摸象”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课是从认识字母ABC开始的。因为英语入学成绩都不太好,我们这两个班的教材是高中特定的教材,供英语零基础学生使用。刚刚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周老师,年龄和我们差不多,一眼看上去就是一副聪明能干的样子,经常鼓励我们不要沮丧,他有决心教好我们,承诺最后的高考英语成绩,肯定不会比其它班级差。三年后的最终结果确实验证了周老师的预言,周老师功不可没,也有后来的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出的努力。我的语文和数学等其它课程也是成绩平平,感觉到进入高中校门后,我思想上还没有进入真正的高中学习状态。
因为比别人晚来一个月,父亲对我的学习情况也非常担心,经常教导我要好好向其他同学学习,不会的地方问老师和同学,不要顾着玩耽误功课。他利用到外地卖毛笔的机会,给我买了一本英语参考书,但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他,一个英文字母也不认识,参考书是一套英语教材的书后习题答案集,还是第二册,并且只有这一本,估计是他看着便宜,一念之间做出的决定。对我来说这本书确实一点用处也没有,但父亲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为了我的学习,能花上几块钱,本身就是一件感动的事情,我还是把这本书好好保存下来,提醒我不能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
04
广饶一中当时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全校学生集体到大操场跑步。这时候往往只是天光微明,密密麻麻的人群围着操场转,看不清彼此的面庞,只听到老师或同学吹哨子的声音及哗啦哗啦的脚步声。
白天学校把不同课目安排的满满的,早自习、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每天晚上自习到深夜,没有好的精力肯定是吃不消的。学校里有两个操场,还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但很多农村孩子和我一样,对这些体育活动并不擅长。但如果没有运动的话,晚上的自习效率是很难保证的。学校南门外不远,两侧农田夹着一条田间小路,开始在深沟里,两侧农田高出路面一到两米,路面伸出去后就和农田在一个平面了。下午时间,广饶一中的几百个学生和部分老师就沿着这条路跑出去,到四五公里以外的地方后再跑着折返回来,个个跑得满头大汗,把一天积存的精力发泄出来,保证晚上的自习课有效率。每到下午,这么多人同时在这里跑步锻炼身体,有些壮观的感觉,也往往吸引了很多附近村民在这里围观。
等到晚上下了晚自习,往往已经深夜,晚饭吃的两个碱疙瘩馒头本来就不饱,这时候肚子里更饿了。回到宿舍,有些同学从家里带干粮的,就从书包里拿出来垫垫饥,我们这些家里没得带的就只能忍住了。那时好像晚自习课间课后大家都在找东西填肚子。学校门外这时会有附近村民在门口卖火烧,一毛钱一个,饿得实在不行的时候偶尔也会买上一个,吃到嘴里那个香味和兴奋感现在还能回味。不能经常吃,花上一毛钱太多了,预算超出太厉害。
就这样每天起床、跑步、早自习、上课、晚自习、睡觉,在这样生活内容简单的循环中,两年很快过去了。进入高三后,学校规定由每周改为每两周放假一天,便于农村孩子回家补充咸菜等给养。每次周六下午回家,我骑着自行车和几个同学走在那条熟悉的回家路上,感觉好像一抬头,路边的白杨树绿了,再抬头树叶落了,再抬头树木又发芽了,春夏秋冬轮番上演,似乎就在一念间。此后就是反复的模拟考试、动员大会、预选考试、填报高考志愿。值得一提的是预选考试也很重要,只有通过预选考试后,才能真正获得参加高考的机会。平时成绩不错,这场考试发挥不好也被淘汰,只能直接步入农民行列或者复读。高考前高三年级全部放假一周,便于让同学们休整状态。
05
1986年那个难忘的七月,高考考场就在广饶一中,我们班就在原来宿舍住着,和平时一样平淡地迎接考试选拔,但这次接受的是一次重要的人生洗礼。
高考第三天下午,最后一场考试结束,没有家人陪伴,没有鲜花和掌声,但这么长时间重重的压力,就这样突然释放了!老师早就交代不管考得如何,不管不问不交流,那是以后的事情了。回宿舍收拾被褥饭盒,忍着眼泪和老师同学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也和生活了三年的广饶一中校园告别。
一切还是那么平常,骑着自行车还是行进在那条反复走了三年的小路上,路两边的白杨树正枝叶繁密,蝉躲在树叶阴凉处尽情放歌,路上遇到的每个行人脸上都挂着洋溢的笑容,多么晴朗的天空!多么美好的世界!这是高中三年来在这条路上从未有过的体验。
不急着赶路,在淄河边随意地停下来,把自行车支在旁边,独自坐在岸边,看着清清的淄河水静静地流淌,感觉我三年的青春岁月就这样随着河水,无声无息地流走了。淄河两岸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河面上随意飘着一堆浮萍,随着河水时疾时徐地流动,行进过程中,有些被岸边的枯枝挡住,停留在了那里;有些随河水流到了河边的杂草丛中;大部分向着大海的方向继续前进。我想我们这群农家孩子,在社会上就像这些浮萍,有时是命运、有时候机遇、有时是机缘巧合,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要有好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最终还是靠自己,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年的高中生活,我们在广饶一中留下了青春的影子,虽然单调,但不乏色彩;虽然简陋,但每天都被一股充实、向上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这是对上大学的渴求,对跳龙门改变命运的期待!
转眼三十多年已经过去,广饶一中26级的一代人也芳华已逝,年过半百的我们到了人生的后半场,在社会上也基本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回顾往事,历尽生活磨难的我们,更加珍视在最好的年纪遇到的这一帮人,更珍视当年在母校广饶一中度过的这段平凡的高中岁月。
图片由作者提供
滑动查看作者简介:
高明,山东省广饶县人,外科医生,青年时期以前在家乡度过,南下广州学习和工作近二十年,现供职于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