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必须认识这20位牛人(书法老师都不一定告诉你)
学书法必须认识这20位牛人(书法老师都不一定告诉你)(7)先进后关。由围框与内部笔画构成的字 先写围框,再写内部,最后写围框下的横,如“回”、“国"等字。(6)先外后内。由外框与内部箜画构成的字,先写外框,后写内部 如“风”、“问”等字。(3)先横后竖。一个字中有横有竖者 先写横画,后写竖画,如•十”、“土”等字。(4)先撇后捺。一个字中有撤有捺者,先写撤画,后写捺画。如“人"、决"等字。(5)先中间,后两边. 一个字中有左中右三部分 先写中间,后写两边,如“小”、“承”等字。
行笔是起笔至收笔阶段的运笔过程,又称运笔、走笔。行笔时,必须注意行笔的顺序、速度、走向与提按。
一、顺序中国字大都在两画以上,因而就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都是约定俗成的。这种笔画书写的先后次序称为笔序,又称笔順。笔順错了 不仅影响书写的速度和结字的美观,还会贻笑大方。古人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总结出了 7条原则:
(1)先上后下.一个字中有两条或两条以上横画者,先写上面的 后写下面的,如“三”、"二-等字。
(2)先左后右。一个字中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竖画者,先写左边的,后写右边的,如“川”、“山”等字。
(3)先横后竖。一个字中有横有竖者 先写横画,后写竖画,如•十”、“土”等字。
(4)先撇后捺。一个字中有撤有捺者,先写撤画,后写捺画。如“人"、决"等字。
(5)先中间,后两边. 一个字中有左中右三部分 先写中间,后写两边,如“小”、“承”等字。
(6)先外后内。由外框与内部箜画构成的字,先写外框,后写内部 如“风”、“问”等字。
(7)先进后关。由围框与内部笔画构成的字 先写围框,再写内部,最后写围框下的横,如“回”、“国"等字。
当然,以上仅是笔順的一般规律,此外有些特殊的字必须特殊处理。如“有”字旁的字,有横有撤,有些字要先写撤,再写横,如“有”、“右”等字;有些字则要先写横,后写撤,如“在”、“左”等字。又如“义”字,有些人先写一点,再写撤捺 有的人先写撤捺,后写一点,这都是可以的。但绝大多数字的笔顺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只有循规蹈矩,才能把字写好。
二、速度运笔的速度既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太快则留不住笔,笔不入纸,太慢则无势,线条无神采。运笔时一定要有节奏感.唱歌时声音有高低快慢的变化,才能悦耳动听 运笔时也要有快慢疾徐的动作,才能使字有节奏感。不同的笔画要有不同的速度,以横、竖、撤、捺、点、、折、钩而言,横须慢,竖应快、捺应慢,撤须快,折应慢,钩须快。单以竖而言,悬针竖宜慢,垂蹲竖宜快。而且,一画之间也有快有慢,如写一捺,起笔须慢,然后由慢而快,至捺脚又由快而慢 至捺尖又由慢而快。音乐没有快慢的节奏就会索然无味,书法也必须有快慢的节奏感,才会丰富多彩。
三、走向所谓行笔“走向二即在运笔过程中笔尖的方向。槽书运第时笔锋(尖)一般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上运动,书家叫中锋,也称为正锋。由于中锋行笔的笔锋在点画中冋 笔锋含墨较多,辅毫在点画两边,辅毫含墨较少,这样就使笔画中间墨色深.越到两边墨色越浅。
这样的点画,不但沉着圆润,而且富有立体感。据说南唐书法家徐铉写的字,映着日光看,笔画的中心隐隐可见一条浓墨聚成的黑线 这就是中锋行笔的效果。如果行笔时笔锋偏于礬画的一边,而笔肚势必会屈折于笔画的另一边,会形成参差不齐的锯齿形,这就是偏锋。
所以初学者用笔一定要保持笔笔中锋。需要注意的是,中锋行笔时,为了使笔锋处于点画的正中,起笔写横画时锋尖必定向左,写竖画时锋尖必定向上,起笔处就会形成枣核状,收笔时同样会产生枣核状,所以起笔与收笔时必须通过笔的提按转折来调整笔锋,起笔要逆锋,收笔要回锋。
同时,由于中锋行笔笔锋在笔运行方向的后方,转折时如不调整笔锋,转折后的笔锋就会偏于笔画的一边,所以转折时必须提笔转锋或折锋调整笔锋,笔錄才能在转折后仍处于笔画的中间,否则,是难以做到笔笔中锋的。
四、提按将笔从纸面上微微提起,笔锋着纸较少,称为提笔。将笔从纸面上微微按下,笔锋着纸较多,称为按笔。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在提按动作中完成的,如果在行笔中渐渐提笔,笔锋着纸由多到少,笔画就由粗变细,反之,在行笔中逐渐按笔,笔锋着纸由少到多,笔画则由细变粗。
即使笔画没有粗细的变化。从起笔、行笔到收笔的全过程,也是在不断的提按中进行的。此外,在转折时 提按起到了调整笔锋、保持中锋的关键作用。
因此,掌握好提按,对于写好点画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强调的是,提按一定要适度,因为提得过高 写出的点画就轻飘,按得过低,写出的点画就死板,提按太突然,则会出现“蜂腰”的毛病.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是枚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