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等于杀子的后果(溺爱等于杀子)
溺爱等于杀子的后果(溺爱等于杀子)就好比左撇子从小就用左手吃饭,他们肯定不会觉得用左手很奇怪,最多感觉与别人不太一样。孩子从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然容易养成无法无天的习惯。严格说来,这事情也不能怪孩子,也许在他们心里,自己的行为并不过分,毕竟平时在家都是这么做的,自己只是按照日常习惯在做事。溺爱只会让孩子越变越糟糕,而不能为未来的美好打下基础。具体危害:1、三观扭曲,成为"熊孩子"
过去,人们总说90后这一代人是"垮掉的一代",因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父母的溺爱下,很少吃苦,更别说面对社会的残酷了。
事实证明,没有最糟,只有更糟,现代孩子的问题比那时候更加严重,尽管70后父母喜欢溺爱孩子,但那时候人们收入水平普遍不足,有些苦孩子不得不吃。
在如此重视教育的今天,很多孩子反而沉溺于舒适圈,完全走不出来。
"孩子还小,享享福怎么了?以后他们自然会变得懂事……"老一辈人舍不得孙子孙女,总是站在他们的角度说话,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太过乐观。
溺爱只会让孩子越变越糟糕,而不能为未来的美好打下基础。
具体危害:
1、三观扭曲,成为"熊孩子"
孩子从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然容易养成无法无天的习惯。严格说来,这事情也不能怪孩子,也许在他们心里,自己的行为并不过分,毕竟平时在家都是这么做的,自己只是按照日常习惯在做事。
就好比左撇子从小就用左手吃饭,他们肯定不会觉得用左手很奇怪,最多感觉与别人不太一样。
可站在外人角度,错就是错,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掩饰过失,哪怕是父母,也只能分摊一部分教育责任。
三观不正、价值观扭曲,这样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
2、叛逆严重,不服从管教
说起叛逆,就不得不提到朋友家孩子,虽然那个小家伙才5岁,脾气却大得出奇。上次去他家吃饭,朋友端上来一盘虾,孩子见了,嚷嚷着要吃。
其实他平时并不爱吃虾,那天也不知道受什么刺激了,欲望很强。孩子要吃,大人自然会去满足,他妈妈就夹了几个放碗里,他却不乐意了,表示不够。
"吃完了再夹。"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一句话,让孩子瞬间"爆炸",他直接将碗摔在地上,然后大喊大叫。
当时我们所有人都愣住了,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毕竟这种操作从未见过。
可朋友的处理方式告诉我们,孩子为何会变成那样:她完全没有生气的样子,反而将那盘虾端了递到孩子面前,希望以此来安抚孩子。
溺爱过了头,就变成了迫害。
小时候的脾气就如此叛逆,等他到了十五六岁,试问家里谁还能压得住他?到时候还不得骑在父母身上打?
在《少年罪犯》一书中有介绍,美国76.8%的青少年罪犯,在家都异常叛逆,他们不愿意听父母的话,对他们的价值观不屑一顾,时不时还会做出故意作对的极端行为。
不管喜不喜欢、不论是非对错,凡是父母不允许做的,都要去尝试一下。
就这样的孩子,以后怎么可能不变坏?
3、独立性差,心态脆弱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伯克说:不经历就无经验,孩子生下来都是白纸,他们汲取什么,未来就变成什么。
从小到大,父母为孩子解决了所有麻烦,在这样的舒适圈下,他们当然不可能有多么厉害的处事能力与心理素质。
社会上那些因为做错事而自残的人,大多数都是这类孩子。
既然赖在舒适圈有如此多的危害,我们当然不能让孩子继续"堕落"下去,这时有家长表示,其实自己也知道一直宠溺孩子不好,但宝宝那么小,他们不愿意的话,自己肯定舍不得逼着前进。
毕竟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大家都舍不得对他们太狠,打在儿身,痛在娘心!
那么,是否存在某种方式能让孩子自己主动走出舒适圈,还不破坏亲子关系呢?答案是存在的。
在这给大家介绍一种办法,我们可以利用"泛灵心态"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
什么叫"泛灵心态"?
"泛灵心态"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3-4岁的孩子会本能性地将所有事物赋予生命,无论事物本身是否具有生命特征,比如孩子给玩具熊喂饭,与枕头说法,跟雕塑做朋友等等。
令人惊奇的是,在孩子心目中,这些无生命的物件往往具备大人难以想象的地位,而我们要利用的正是这种特殊现象。
具体做法很简单,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装与孩子最喜欢的玩具说话,然后将要求告诉他们,"小熊让你乖乖吃饭,不然就不喜欢你了!"、"枕头哥哥最讨厌不睡觉的孩子,你是不是那个孩子呀?"
看似"欺骗",实际上是善意的谎言,很多孩子不愿意听父母的话,却吃这一套。
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大家在实际操作时,需要注意一些点。
1、及时更新教育方案
美国儿科学会将孩子的心理发育简单分为四个阶段:0-1岁为第一阶段,1-3岁为第二阶段,3-7岁为第三阶段,7岁之后为第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要是继续细分,还能分出很多小阶段,在这不多做累述。
由于每个阶段,孩子的思维模式以及想法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教育他们的时候,也不能采取同样的方式。
"泛灵心态"正常情况下只适用于5岁以下儿童,超龄使用的效果很差,有时候还会遭孩子嫌弃,降低父母的权威性。
2、教育内容合理性
因为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因此,"泛灵心态"在教育孩子日常琐事以及生活常识时效果最好。
家长要是用这种方式让孩子写作业,或者涉及人生大道理,匹配度就很低了。
最后提醒大家一句,对于那些已经走上歪路的孩子,该下狠手时决不能手软,一时的痛与一世的心酸,聪明人都知道选哪一个。